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初小科学的衔接教学问题,本文以“物质变化”教学课例为载体,从课标、教材、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借助实际的初小衔接教学案例,不断研讨,并提出建议:小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让学生在科学词汇、实践操作能力、学习习惯,课外阅读、实践理论结合、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巩固,并要学生尝试调整学习心态和课后巩固策略。
关键词:初小衔接 物质变化 课标 教材 作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老师们在初小衔接时应该把握教学规律呢,笔者借助学校开展的以“发展思维品质 促进科学衔接”为主题的初小科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物质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尝试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作业本设计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自身的后续教学给予相应的启示。
一、惑,学生需要学什么?
1.比较初小“物质变化”课程标准
经过梳理和归纳不难发现,7年级的科学教学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物质的性质的全部内容,对于“物质变化”,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都关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改变前后是否产生新物质。由此可见,不同学段的科学在课程标准上已经有了衔接。不过小学科学更加重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亲自动手,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比较初小“物质变化”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的内容主要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是作为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起始课,安排上较为舒缓,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初中科学的课时安排就很紧凑了,教师需要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教授,还要尝试让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课堂难点,尤其是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由此可见,衔接过程中,学生说自己学过了,可能只是学过了浅显的科学概念,而未深入了解。
二、探,学生已经学会什么?
1.比较与“物质变化”相关的教材单元解读
小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研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即用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也是本单元的研究重點。而初中《物质的特性》单元主要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了解变化种的一些特性,通过物质不同特性的差异比较,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材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从生活实例反馈到科学学习,安排紧凑而有层次。
2.比较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两个教学课例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学习情况,笔者如实反馈所在小学和初中联盟校所执教的课堂实录进行对比,摘选其中比较关键的。
对比两节课的课例可以发现,小学按照“聚焦方糖可以发生什么变化”、“探索加热方糖”和“研讨加热方糖时谁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这样逻辑性极强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证据,重在过程体验。而初中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联系性质与用途”。相较于小学的物质变化课堂,初中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更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对比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作业设计
通过比较发现,小学科学作业本仅有一课,设计主要分为“活动记录”、“课堂练习”、“课外阅读”等;而初中科学作业的作业有3课,主要让学生对课本内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的练习,这也有“应试”的指挥棒十分贴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小学要求的观察实验现象、操作训练到初中的应试,小学生要更加关注初小衔接,这样的转变可以让学生在各方面做好准备。
三、思,小学老师要坚持什么?
初中科学教材概念深,知识点多,老师需要在一堂课内讲授的东西又很多,过程紧凑。而且初中要面对这么多主科的学习,往往每一门课的课后作业都有许多,可能需要学生写作业到10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小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1.正确运用科学词汇。在黄老师执教的课例中,有学生会将“融化”、“熔化”、“溶化”、“溶解”等词汇弄混淆。再如“重量”“质量”“重力”等词汇。科学词汇的表述和运用错误也是小学生常犯的一类错误。如若这类基本的词汇都还错误,这会对初中的科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用科学的词汇来表述,依托教材,运用正确恰当的词汇来表述,提高学生对于科学词汇的运用准确率。
2.实验操作能力训练。进入中学之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作业和试卷上,对于没必要或者没有要求完成的科学实验,老师会省之又省甚至“砍”。而最新的中考政策中,科学实验操作又纳入考试要求,总分10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小学的执教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科学记录,借助数据、证据得出科学结论。
3.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要边听边记笔记的中学生而言,亲尤为重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记录本实习记录本的要求与笔记期上是差不多的,这里就要求学生倾听的能力,要培养倾听不只是亲亲,更是要听懂,不仅是要从老师的口中听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还要从同学的发言当中,归纳掌握他发言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刻意为之。
4.加强课外阅读。学者在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小学生在平常生活较为宽松,笔者所在的班级超一半的学生有征订科学杂志,如科技漫画、航空大师等,学生对于科学杂志的喜爱超出我们的预期。杂志中可能会对时下最先进的科技进行报道,比如登月、天宫系列、蛟龙号等,这些生活实际很可能会出现在以后初、高中学生的题目中,现在对于最新知识的了解会对以后练习中审题有帮助。
5.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会有一课时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运用于实践,老师们也会把握该类型课的精神要点,增添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这样的有效实践甚至可以让初中借鉴。比如学习完细胞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个动物、植物细胞模型,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就能清楚地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初中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地球仪,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球的倾斜,四季的变化的成因等。 6.丰富评价机制。小学强调素质教育,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把握住评价机制,不是唯分数论。教师可以设计合理、恰当的的评价机制,从学生作业本、记录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以及期末测验等多种渠道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让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体会到在科学学习的成功感,让学生有获得感,这样会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帮助,也会更加有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
四、破,小学生要改变什么?
1.改变学习心态。小学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对后20%的后进生进行学业帮扶,而初中则不一样,初中教师更看重前面的尖子生能学得怎么样,是否能跟得上?由此可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因此,作为小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让每一位学生跟上学业,不掉队。小学生的學习心态也要调整为为“我要学”。
2.改变巩固策略。每一位小学生在课上都有进行科学记录本的记录,内容主要是课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独特发现,而初中的笔记记录的则是学生对于课上知识概念的理解,更或者说是学生上课听课的能力。很多小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最欠缺的能力就是做笔记的能力,是学生对学习达成度的一种自我显现。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刻意引导学生在记录科学笔记时,利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关注平时上课需要记录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以将做笔记演变成一种巩固的策略。
综上,“物质的变化”只是众多初小教学片段中的一叶扁舟,但却映射出关联初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起点,对比课标、教材不断研修,努力搭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绿色桥梁,体会师生共同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郁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朱清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叶庆华,男,1992年5月生,浙江温州人,汉 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
关键词:初小衔接 物质变化 课标 教材 作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老师们在初小衔接时应该把握教学规律呢,笔者借助学校开展的以“发展思维品质 促进科学衔接”为主题的初小科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物质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尝试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作业本设计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自身的后续教学给予相应的启示。
一、惑,学生需要学什么?
1.比较初小“物质变化”课程标准
经过梳理和归纳不难发现,7年级的科学教学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物质的性质的全部内容,对于“物质变化”,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都关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改变前后是否产生新物质。由此可见,不同学段的科学在课程标准上已经有了衔接。不过小学科学更加重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亲自动手,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比较初小“物质变化”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的内容主要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是作为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起始课,安排上较为舒缓,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初中科学的课时安排就很紧凑了,教师需要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教授,还要尝试让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一课堂难点,尤其是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由此可见,衔接过程中,学生说自己学过了,可能只是学过了浅显的科学概念,而未深入了解。
二、探,学生已经学会什么?
1.比较与“物质变化”相关的教材单元解读
小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研究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即用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也是本单元的研究重點。而初中《物质的特性》单元主要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了解变化种的一些特性,通过物质不同特性的差异比较,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材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从生活实例反馈到科学学习,安排紧凑而有层次。
2.比较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两个教学课例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学习情况,笔者如实反馈所在小学和初中联盟校所执教的课堂实录进行对比,摘选其中比较关键的。
对比两节课的课例可以发现,小学按照“聚焦方糖可以发生什么变化”、“探索加热方糖”和“研讨加热方糖时谁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这样逻辑性极强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找证据,重在过程体验。而初中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联系性质与用途”。相较于小学的物质变化课堂,初中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更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对比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作业设计
通过比较发现,小学科学作业本仅有一课,设计主要分为“活动记录”、“课堂练习”、“课外阅读”等;而初中科学作业的作业有3课,主要让学生对课本内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的练习,这也有“应试”的指挥棒十分贴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小学要求的观察实验现象、操作训练到初中的应试,小学生要更加关注初小衔接,这样的转变可以让学生在各方面做好准备。
三、思,小学老师要坚持什么?
初中科学教材概念深,知识点多,老师需要在一堂课内讲授的东西又很多,过程紧凑。而且初中要面对这么多主科的学习,往往每一门课的课后作业都有许多,可能需要学生写作业到10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小学打好扎实的基础。
1.正确运用科学词汇。在黄老师执教的课例中,有学生会将“融化”、“熔化”、“溶化”、“溶解”等词汇弄混淆。再如“重量”“质量”“重力”等词汇。科学词汇的表述和运用错误也是小学生常犯的一类错误。如若这类基本的词汇都还错误,这会对初中的科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用科学的词汇来表述,依托教材,运用正确恰当的词汇来表述,提高学生对于科学词汇的运用准确率。
2.实验操作能力训练。进入中学之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作业和试卷上,对于没必要或者没有要求完成的科学实验,老师会省之又省甚至“砍”。而最新的中考政策中,科学实验操作又纳入考试要求,总分10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小学的执教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科学记录,借助数据、证据得出科学结论。
3.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要边听边记笔记的中学生而言,亲尤为重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记录本实习记录本的要求与笔记期上是差不多的,这里就要求学生倾听的能力,要培养倾听不只是亲亲,更是要听懂,不仅是要从老师的口中听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还要从同学的发言当中,归纳掌握他发言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刻意为之。
4.加强课外阅读。学者在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小学生在平常生活较为宽松,笔者所在的班级超一半的学生有征订科学杂志,如科技漫画、航空大师等,学生对于科学杂志的喜爱超出我们的预期。杂志中可能会对时下最先进的科技进行报道,比如登月、天宫系列、蛟龙号等,这些生活实际很可能会出现在以后初、高中学生的题目中,现在对于最新知识的了解会对以后练习中审题有帮助。
5.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小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会有一课时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运用于实践,老师们也会把握该类型课的精神要点,增添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这样的有效实践甚至可以让初中借鉴。比如学习完细胞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个动物、植物细胞模型,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就能清楚地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初中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地球仪,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球的倾斜,四季的变化的成因等。 6.丰富评价机制。小学强调素质教育,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把握住评价机制,不是唯分数论。教师可以设计合理、恰当的的评价机制,从学生作业本、记录本、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以及期末测验等多种渠道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让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体会到在科学学习的成功感,让学生有获得感,这样会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帮助,也会更加有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
四、破,小学生要改变什么?
1.改变学习心态。小学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对后20%的后进生进行学业帮扶,而初中则不一样,初中教师更看重前面的尖子生能学得怎么样,是否能跟得上?由此可见,小学教学重在“扶”,初中教学重在“半扶半放”。因此,作为小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让每一位学生跟上学业,不掉队。小学生的學习心态也要调整为为“我要学”。
2.改变巩固策略。每一位小学生在课上都有进行科学记录本的记录,内容主要是课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独特发现,而初中的笔记记录的则是学生对于课上知识概念的理解,更或者说是学生上课听课的能力。很多小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最欠缺的能力就是做笔记的能力,是学生对学习达成度的一种自我显现。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刻意引导学生在记录科学笔记时,利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关注平时上课需要记录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以将做笔记演变成一种巩固的策略。
综上,“物质的变化”只是众多初小教学片段中的一叶扁舟,但却映射出关联初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起点,对比课标、教材不断研修,努力搭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绿色桥梁,体会师生共同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郁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朱清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叶庆华,男,1992年5月生,浙江温州人,汉 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