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理念;传统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A)—0017—01
语文教学正在向既没有阅读数量,更缺乏写作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发展。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淡化知识,淡化能力,走向体力劳动化、技巧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向语文教学发难,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长期以来,新课程语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专家”“人才”,“成绩”不可谓不“丰”。但是,如果正视一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考察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现状令人堪忧。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年,教材在不断变,在进步;教法在不断变,在更新。但学生的字词积累量、阅读量、写作质量却严重下滑,其语文水平呈下降趋势。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包括语文教学环境的恶化,教育体制、考试方式、命题的弊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等等。笔者以为整个社会,包括语文教师在内,都处于“无阅读”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当承担重要责任,教育行政领导、管理者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为此,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理念,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质,尊重规律,科学地回归语文教学传统,以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焕发语文教学的生机,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若干年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课改以来,教学方法不断翻新,集音乐、画面、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轰轰烈烈不是扎扎实实,耀眼悦目未必真的灿烂辉煌。笔者以为这种口号和模式乱飞、浮躁和幼稚共舞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和悲哀。因为,判断鉴别一种方法的优劣,不能看场面是否热闹生动,气氛是否活跃,而是要看有没有实效,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当从理念上摒弃那种花拳绣腿式的教法,而提倡求真务实的教法。语文教学法的假、大、空和宽泛,来源于对语文学科的特质的认识不准。语文的本质在于读和写,无论教语文还是学语文,如果离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离开大量的练笔,难免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读与写,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阅读之于语文学习,犹如灵魂之于躯体,缺少阅读的语文学习,如失去灵魂的僵尸。写作之于语文学习,是让知识积累上升为理性判断的阶梯。
这里附带解释一下,“知识”原本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知”,指信息的积累、储存,也就是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知识”。“识”指由积累、储备的信息而形成的理性判断力、分析鉴赏力,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眼光,见识,或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知”,“识”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少了“识”,学生的阅读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只有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阅读和写作是知与识臻于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读之于写,如蜜蜂采花酿蜜。蜜蜂要采集一百万朵花才能酿出一公斤蜜,没有辛勤而刻苦的积累,就酿不出又香又甜的蜜。如果把写作比作支出,那么读就是收入。要有长久的、恒定的收入,才能保证支出。一旦收入停止,支出也会停止。只有阅读大于写作,写作才会存在优选的可能。一般说,储十选一,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储三选一,其文也还可读;储二选一,就捉襟见肘;如果储备为零,作文时就只有胡编乱造了。目前的基本事实是,高中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很少读经典名著,或根本不读。对常用汉字、成语、熟语的积累匮乏,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强调回归传统,是因为一些人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改革,一味求“新”求“变”,而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法和学法不可分割,对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漠视和无知,其实质也就是对合理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漠视和无知。强调回归传统,不是食古泥古,不是囿于传统,固执己见,而是正确认识、运用传统的语文教法和传统的语文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A)—0017—01
语文教学正在向既没有阅读数量,更缺乏写作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发展。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淡化知识,淡化能力,走向体力劳动化、技巧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向语文教学发难,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长期以来,新课程语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专家”“人才”,“成绩”不可谓不“丰”。但是,如果正视一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考察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现状令人堪忧。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年,教材在不断变,在进步;教法在不断变,在更新。但学生的字词积累量、阅读量、写作质量却严重下滑,其语文水平呈下降趋势。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包括语文教学环境的恶化,教育体制、考试方式、命题的弊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等等。笔者以为整个社会,包括语文教师在内,都处于“无阅读”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当承担重要责任,教育行政领导、管理者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为此,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审视自己的理念,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质,尊重规律,科学地回归语文教学传统,以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焕发语文教学的生机,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若干年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新课改以来,教学方法不断翻新,集音乐、画面、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轰轰烈烈不是扎扎实实,耀眼悦目未必真的灿烂辉煌。笔者以为这种口号和模式乱飞、浮躁和幼稚共舞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和悲哀。因为,判断鉴别一种方法的优劣,不能看场面是否热闹生动,气氛是否活跃,而是要看有没有实效,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当从理念上摒弃那种花拳绣腿式的教法,而提倡求真务实的教法。语文教学法的假、大、空和宽泛,来源于对语文学科的特质的认识不准。语文的本质在于读和写,无论教语文还是学语文,如果离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离开大量的练笔,难免会先天不足,营养不良。读与写,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阅读之于语文学习,犹如灵魂之于躯体,缺少阅读的语文学习,如失去灵魂的僵尸。写作之于语文学习,是让知识积累上升为理性判断的阶梯。
这里附带解释一下,“知识”原本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知”,指信息的积累、储存,也就是人们在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知识”。“识”指由积累、储备的信息而形成的理性判断力、分析鉴赏力,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眼光,见识,或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知”,“识”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少了“识”,学生的阅读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只有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阅读和写作是知与识臻于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读之于写,如蜜蜂采花酿蜜。蜜蜂要采集一百万朵花才能酿出一公斤蜜,没有辛勤而刻苦的积累,就酿不出又香又甜的蜜。如果把写作比作支出,那么读就是收入。要有长久的、恒定的收入,才能保证支出。一旦收入停止,支出也会停止。只有阅读大于写作,写作才会存在优选的可能。一般说,储十选一,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储三选一,其文也还可读;储二选一,就捉襟见肘;如果储备为零,作文时就只有胡编乱造了。目前的基本事实是,高中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很少读经典名著,或根本不读。对常用汉字、成语、熟语的积累匮乏,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强调回归传统,是因为一些人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改革,一味求“新”求“变”,而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法和学法不可分割,对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漠视和无知,其实质也就是对合理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漠视和无知。强调回归传统,不是食古泥古,不是囿于传统,固执己见,而是正确认识、运用传统的语文教法和传统的语文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