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成热点话题,探讨RFID在大流通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RFID技术;大流通模式;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36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无限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是一种使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对人或物非接触识别和信息交换的技术。RFID实现了自助借还,将工作人员从枯燥、重复的借还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RFID在流通领域中也存在这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对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经贸馆)在应用RFID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为准备实施该应用的图书馆提供一些借鉴。
一、RFID在我馆流通领域的应用情况
经贸馆实行的是大开放、大流通、全开架的阅览模式。 2013年1月初,经贸馆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与远望谷公司合作,完成了RFID在我馆的应用,一期共对近40万册图书进行了层定位。2014年在一期的基础上,又购置了部分设备,使服务更加完善。截止到目前,经贸馆共有4台室内自助借还书机,2个室外自助图书馆,2个室外自助还书机,三台移动盘点车,4台手持式盘点设备,7套图书转换装置。
RFID在我馆已应用近四年,各项工作由最初的探索、适应、到现在已逐渐流畅,作者试图将在流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供大家探讨。
二、RFID项目实施中流通领域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顺”架,合理“留位”
RFID项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得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能省事、省力。
不管是使用层定位法还是索书号定位法,个人觉得最好在闭馆的条件下进行。首先提前对外借图书进行催还,使图书尽可能回流,减少以后对单册还回图书进行加工的工作量;其次,严格的顺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建议对每一本图书都仔细检查一遍,对破损书要提前进行修补,以免贴了电子标签再修补可能会对标签造成损害;再次,对馆藏图书进行剔旧处理,电子标签的成本不低,各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复本量大、参考价值低、借阅率低的压架文献作剔除处理以节约项目实施成本。最后要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架位分配上,根据本馆的采购文献需求为以后到馆的新书预留出足够的空间,防止以后频繁倒架,耗费精力。
(二)减少图书转换定位过程中的失误
RFID试运行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图书无法在自助机上进行借阅,后来发现是在转换的过程中扫描枪扫描图书条码号的时候漏扫了部分条码信息,比如一本书的条形码是HB1033252,那么在转换的时候,扫描枪只扫到了1033252或B1033252或HB等等,导致图书著录信息不全,无法被借阅。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扫描枪的敏感度不够、条码本身不够清晰等,这些工作在做图书转换定位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旦图书进入到书库流通,再找出来重新转换就比较麻烦。
三、对RFID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接收新书的流程变得繁琐
以往流通部门接收新书,检验完毕后直接进入相应书库进行流通,应用RFID后,这一过程变得繁琐。
经贸馆有两个RFID转换间专门用来转换新书,从采编部接收一批新书后先集中在转换间里对图书进行准确的排架,然后按大类号人工抄下索书号,到书库中给每种书分配具体架位,然后到转换间对图书进行定位,最后进入流通系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用盘点车直接上新书呢?上书的同時进行定位,还能保证图书的定位信息和所在位置相符,但在实际中,这样是做不到,甚至更耗费时间。首先,盘点设备是有限的,我馆目前有4台手持式盘点设备,3台移动式盘点设备,那么每天最多有七个人盘点或上架,而且盘点设备还需要充电和维护,手持式盘点设备在盘点前还要下载数据信息、盘点之后还要重新进行数据保存,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盘点工作还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等,这些都为盘点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其次,移动式盘点设备相当于一个移动书车,每次放置的图书册数是有限的,而集中排架再分配层位号,可以尽量使同一分类号的书定位到一起,更节省时间。再次,图书的盘点、上架立足于图书的正确定位和乱架、乱库及还回图书的及时上架,但是在大开放、大流通状态下,这种理想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我想这也是很多大流通模式下高校图书館面临的问题。最后,高校图书馆因为书刊订购受预算下拨时间和政府采购程序的影响,新书的到馆时间集中为每年下半年,以经贸馆为例,2016年10月到11月累计入馆新书达10万册,用盘点设备在短时间内将大批量的新书定位上架也不现实。
(二)图书与其所在位置信息不符,读者的满意度下降
我馆实行的是严格的层定位法,每本书都被定位到具体的层位上,读者也会根据层位去寻找图书,因此对图书进行精准定位实际上对流通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大流通、全开放情况下,确保每本书都“在其位”是做不到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多种情况:
1.图书到馆的批次、时间不一样,导致图书层位定位不准
举例说明,索书号分别为D924.305/94和D924.305/106的两本书,这两本书同属一个分类,只是后面的种次号不同,上架的时候D924.305/94这本书应在D924.305/106这本书之前,但实际中D924.305/106这本书可能比D924.305/94先到馆,可能就会出现给D924.305/106这本书分配的层位在D924.305/94层位之前。可能有人提出,工作人员完全可以给两个种次号之间的图书预留出架位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图书的开本有大小,有薄厚之分,有的可能还是多券书、丛书、专题书等情况,无法保证会预留出充足的空架位。 2.盘点工作滞后,导致图书的实际所在位置与其定位信息不符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经贸馆接收新书采用的是集中转换的方法而不是使用盘点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能保证每一本图书被上到它所定位的层架上的。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经贸馆目前的做法是每年下半年集中在转换间转换新书,第二年上半年在集中进行盘点,发现层位不符的图书,再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以保证图书和层位信息相符。
另一方面,馆藏图书是不停地“流动”的,因为馆舍面积、架位调整,图书需要定期的倒架,在图书精准定位的要求下,图书只要移了“位”,定位信息也要即时更新,以免读者找不到图书,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倒架只能完全依赖于盘点设备才能保证图书和其所在的位置信息相符,但在新书大量到馆期间,工作人员可能随时上书,随时倒架,但盘点工作因某些原因未及时进行,导致图书定位信息与其实际放置的架位不符。
3.大流通的模式导致图书“在馆”但不“在架”
大流通模式造成图书“乱库”“乱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读者在取阅后随意放置;二是读者的人为“藏匿”。对于喜欢的图书藏于存包柜等各种隐蔽的区域,尤其对于一些热门图书,在复本量有限的情况下,读者在多次“查找无果”的情况下,对RFID“定位查找”的满意度会下降。
由于RFID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读者放弃了以前的用索书号查找图书的习惯和方法,完全依靠层位信息寻找图書,而诸多因素导致图书的“位置信息”与其实际所在位置不相符,读者的满意度大大下降。
四、RFID在大流通模式下的图书馆应用如何实现最大效益
在大流通、大开放模式下,RFID如何能实现其最大效益呢?现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探讨:
(一)图书不做精准定位
这样做并不是对图书精准定位的否定,而是根据其应用的实际情况所做的考虑,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精准定位对流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繁琐,如果对图书不进行精准地层定位,只定位到其所在书库或具体的阅览室,倒架工作可以做到随时、随处,会更有效率,尤其是新书到馆的时候,这种方法使得新书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流通领域。
(二)查找图书采取索书号和定位信息相結合
首先,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分类排架法,即使是某一本图书被具体定位到了某一具体层位,通过盘点设备上架的时候也会根据索书号来确定其在该层的具体位置;其次,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小,对馆藏资源、架位结构的了解比较熟悉,至少从目前来看,在不配备足够多的盘点设备的前提下,人工上书比用盘点设备更能节约时间,那么人工上书所依赖的也正是索书号;最后,对于读者来说,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书不在其“位”的情况的影响,读者只有依靠索书号和图书定位信息来查找,找到图书的可能性也更大。
五、结语
个人认为,图书馆实行RFID最大收益在于实现了自助借还,但因为是一项新技术,其在应用方面、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想要应用RFID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应用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庆雯.RFID技术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应用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36-38.
[2] 林晓玲,杨明华. RFID 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定位排架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2(3):102-104.
[责任编辑 齐真]
关键词:RFID技术;大流通模式;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36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无限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是一种使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对人或物非接触识别和信息交换的技术。RFID实现了自助借还,将工作人员从枯燥、重复的借还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RFID在流通领域中也存在这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对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经贸馆)在应用RFID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为准备实施该应用的图书馆提供一些借鉴。
一、RFID在我馆流通领域的应用情况
经贸馆实行的是大开放、大流通、全开架的阅览模式。 2013年1月初,经贸馆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与远望谷公司合作,完成了RFID在我馆的应用,一期共对近40万册图书进行了层定位。2014年在一期的基础上,又购置了部分设备,使服务更加完善。截止到目前,经贸馆共有4台室内自助借还书机,2个室外自助图书馆,2个室外自助还书机,三台移动盘点车,4台手持式盘点设备,7套图书转换装置。
RFID在我馆已应用近四年,各项工作由最初的探索、适应、到现在已逐渐流畅,作者试图将在流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供大家探讨。
二、RFID项目实施中流通领域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顺”架,合理“留位”
RFID项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得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能省事、省力。
不管是使用层定位法还是索书号定位法,个人觉得最好在闭馆的条件下进行。首先提前对外借图书进行催还,使图书尽可能回流,减少以后对单册还回图书进行加工的工作量;其次,严格的顺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建议对每一本图书都仔细检查一遍,对破损书要提前进行修补,以免贴了电子标签再修补可能会对标签造成损害;再次,对馆藏图书进行剔旧处理,电子标签的成本不低,各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复本量大、参考价值低、借阅率低的压架文献作剔除处理以节约项目实施成本。最后要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架位分配上,根据本馆的采购文献需求为以后到馆的新书预留出足够的空间,防止以后频繁倒架,耗费精力。
(二)减少图书转换定位过程中的失误
RFID试运行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图书无法在自助机上进行借阅,后来发现是在转换的过程中扫描枪扫描图书条码号的时候漏扫了部分条码信息,比如一本书的条形码是HB1033252,那么在转换的时候,扫描枪只扫到了1033252或B1033252或HB等等,导致图书著录信息不全,无法被借阅。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扫描枪的敏感度不够、条码本身不够清晰等,这些工作在做图书转换定位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旦图书进入到书库流通,再找出来重新转换就比较麻烦。
三、对RFID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接收新书的流程变得繁琐
以往流通部门接收新书,检验完毕后直接进入相应书库进行流通,应用RFID后,这一过程变得繁琐。
经贸馆有两个RFID转换间专门用来转换新书,从采编部接收一批新书后先集中在转换间里对图书进行准确的排架,然后按大类号人工抄下索书号,到书库中给每种书分配具体架位,然后到转换间对图书进行定位,最后进入流通系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用盘点车直接上新书呢?上书的同時进行定位,还能保证图书的定位信息和所在位置相符,但在实际中,这样是做不到,甚至更耗费时间。首先,盘点设备是有限的,我馆目前有4台手持式盘点设备,3台移动式盘点设备,那么每天最多有七个人盘点或上架,而且盘点设备还需要充电和维护,手持式盘点设备在盘点前还要下载数据信息、盘点之后还要重新进行数据保存,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盘点工作还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等,这些都为盘点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其次,移动式盘点设备相当于一个移动书车,每次放置的图书册数是有限的,而集中排架再分配层位号,可以尽量使同一分类号的书定位到一起,更节省时间。再次,图书的盘点、上架立足于图书的正确定位和乱架、乱库及还回图书的及时上架,但是在大开放、大流通状态下,这种理想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我想这也是很多大流通模式下高校图书館面临的问题。最后,高校图书馆因为书刊订购受预算下拨时间和政府采购程序的影响,新书的到馆时间集中为每年下半年,以经贸馆为例,2016年10月到11月累计入馆新书达10万册,用盘点设备在短时间内将大批量的新书定位上架也不现实。
(二)图书与其所在位置信息不符,读者的满意度下降
我馆实行的是严格的层定位法,每本书都被定位到具体的层位上,读者也会根据层位去寻找图书,因此对图书进行精准定位实际上对流通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大流通、全开放情况下,确保每本书都“在其位”是做不到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多种情况:
1.图书到馆的批次、时间不一样,导致图书层位定位不准
举例说明,索书号分别为D924.305/94和D924.305/106的两本书,这两本书同属一个分类,只是后面的种次号不同,上架的时候D924.305/94这本书应在D924.305/106这本书之前,但实际中D924.305/106这本书可能比D924.305/94先到馆,可能就会出现给D924.305/106这本书分配的层位在D924.305/94层位之前。可能有人提出,工作人员完全可以给两个种次号之间的图书预留出架位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图书的开本有大小,有薄厚之分,有的可能还是多券书、丛书、专题书等情况,无法保证会预留出充足的空架位。 2.盘点工作滞后,导致图书的实际所在位置与其定位信息不符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经贸馆接收新书采用的是集中转换的方法而不是使用盘点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能保证每一本图书被上到它所定位的层架上的。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经贸馆目前的做法是每年下半年集中在转换间转换新书,第二年上半年在集中进行盘点,发现层位不符的图书,再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以保证图书和层位信息相符。
另一方面,馆藏图书是不停地“流动”的,因为馆舍面积、架位调整,图书需要定期的倒架,在图书精准定位的要求下,图书只要移了“位”,定位信息也要即时更新,以免读者找不到图书,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倒架只能完全依赖于盘点设备才能保证图书和其所在的位置信息相符,但在新书大量到馆期间,工作人员可能随时上书,随时倒架,但盘点工作因某些原因未及时进行,导致图书定位信息与其实际放置的架位不符。
3.大流通的模式导致图书“在馆”但不“在架”
大流通模式造成图书“乱库”“乱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读者在取阅后随意放置;二是读者的人为“藏匿”。对于喜欢的图书藏于存包柜等各种隐蔽的区域,尤其对于一些热门图书,在复本量有限的情况下,读者在多次“查找无果”的情况下,对RFID“定位查找”的满意度会下降。
由于RFID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读者放弃了以前的用索书号查找图书的习惯和方法,完全依靠层位信息寻找图書,而诸多因素导致图书的“位置信息”与其实际所在位置不相符,读者的满意度大大下降。
四、RFID在大流通模式下的图书馆应用如何实现最大效益
在大流通、大开放模式下,RFID如何能实现其最大效益呢?现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探讨:
(一)图书不做精准定位
这样做并不是对图书精准定位的否定,而是根据其应用的实际情况所做的考虑,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精准定位对流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繁琐,如果对图书不进行精准地层定位,只定位到其所在书库或具体的阅览室,倒架工作可以做到随时、随处,会更有效率,尤其是新书到馆的时候,这种方法使得新书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流通领域。
(二)查找图书采取索书号和定位信息相結合
首先,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分类排架法,即使是某一本图书被具体定位到了某一具体层位,通过盘点设备上架的时候也会根据索书号来确定其在该层的具体位置;其次,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小,对馆藏资源、架位结构的了解比较熟悉,至少从目前来看,在不配备足够多的盘点设备的前提下,人工上书比用盘点设备更能节约时间,那么人工上书所依赖的也正是索书号;最后,对于读者来说,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书不在其“位”的情况的影响,读者只有依靠索书号和图书定位信息来查找,找到图书的可能性也更大。
五、结语
个人认为,图书馆实行RFID最大收益在于实现了自助借还,但因为是一项新技术,其在应用方面、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想要应用RFID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应用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庆雯.RFID技术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应用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36-38.
[2] 林晓玲,杨明华. RFID 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定位排架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2(3):102-104.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