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留守儿童后遗症之沉默寡言
师:这一单元,我们欣赏了景色优美的西湖。领略了蓝宝石般的拉萨的天空,还有那迷人富饶的北大荒,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其实,伟大的祖国,美无处不在,你们曾去过哪里游玩?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面面相觑,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师:(很诧异)人民公园,我们应该不陌生吧!
(生仍然是摇摇头)
(师无可奈何,只好将自己的感受与见闻告诉学生)
案例二:“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熟视无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五要求学生给小动物制作一张名片。能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进行介绍。有一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苦恼地对我说:“老师,小狗的外形我描写好了,接下来还可以写些什么呢?”我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你家有小狗吗?你喜欢小狗吗?”他连忙点头,我便顺势引导:“可以回忆一下。平时你在家里与小狗相处时的情景。”他抓耳挠腮。半天不吱声。可当我说到小狗刨泥坑、衔小物品时,他仿佛一下子醒悟过来:“哦,哦,对!上次……”
反思: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学生生活贫乏,缺乏丰富的活动经历,导致“无米之炊”,那么后者便是不知从现有的生活中发现、挖掘素材。似乎有“五谷杂粮,不知孰轻孰重,炊之何物”。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无米之炊”或“炊以何物”之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人手,奏响生活化作文的主旋律。
一、“钻进”生活历练
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教育家芦口惠也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应是确有实际感受之体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1 亲近自然,感受无穷乐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教师可引导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感受春夏秋冬的美景和魅力,体验动植物带给我们心灵的震荡,发现生命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益。
2 参与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应在玩中长大,在玩中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陪学生一起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了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我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创作,从构思到书写,学生兴趣盎然;当我发现班上的好些学生下课懒得走动,动作越来越笨拙时,我将他们带到操场,玩“二人三足跑”游戏,或开展精彩激烈的跳绳比赛;当学生痴迷于《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就让学生扮演各色的羊羊,教师扮演灰太狼,演绎一场新版动画片……
3 布置任务,感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的孩子在家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很少,这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艰辛,写起有关家庭生活的作文时显得内容单薄枯燥。就此,我经常布置学生一些劳动任务,如扫地、整理房间、购物等,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此内容的日记及作文;布置一些亲情作业,如帮爷爷奶奶捶背、洗脚等,让孩子感受家庭中的温馨与亲情,懂得关心他人与感恩。
二、“钻出”生活提炼
1 捕捉多元生活,广开“材”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具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随时从中撷取“浪花”引申、开发,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从而提炼形成素材。
我班每位学生口袋里都会有一个小本子,我给它取名为“拾贝”,要求学生随时记下当天感觉新鲜、印象深刻的事情,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片段记在本子上,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份随笔、一次感动或愤怒,我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渐渐地,我在“拾贝”这个写作的“米仓”里看到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请看李同学的“拾贝”本:
“白杨树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飘着飘着,竟然有一片落在了我的头上,真好玩。”“今天,我们班因为做眼保健操不认真失去了一分,从老师的脸上,我读到了‘要加油’。”……
2 自主命题选材,拓宽思路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他们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
3 广泛阅读书籍,积累语言
如果说内容是文章的内核,语言就是文章的外壳包装。好的文章必须要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点缀,力求做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写人叙事生动传神,议事言理生动风趣;塑造鲜活的形象,创设新颖的意境,使用传神的个性化语言。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求学生多读书,勤积累。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也要读,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师:这一单元,我们欣赏了景色优美的西湖。领略了蓝宝石般的拉萨的天空,还有那迷人富饶的北大荒,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其实,伟大的祖国,美无处不在,你们曾去过哪里游玩?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面面相觑,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师:(很诧异)人民公园,我们应该不陌生吧!
(生仍然是摇摇头)
(师无可奈何,只好将自己的感受与见闻告诉学生)
案例二:“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熟视无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五要求学生给小动物制作一张名片。能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进行介绍。有一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苦恼地对我说:“老师,小狗的外形我描写好了,接下来还可以写些什么呢?”我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你家有小狗吗?你喜欢小狗吗?”他连忙点头,我便顺势引导:“可以回忆一下。平时你在家里与小狗相处时的情景。”他抓耳挠腮。半天不吱声。可当我说到小狗刨泥坑、衔小物品时,他仿佛一下子醒悟过来:“哦,哦,对!上次……”
反思: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学生生活贫乏,缺乏丰富的活动经历,导致“无米之炊”,那么后者便是不知从现有的生活中发现、挖掘素材。似乎有“五谷杂粮,不知孰轻孰重,炊之何物”。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无米之炊”或“炊以何物”之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人手,奏响生活化作文的主旋律。
一、“钻进”生活历练
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教育家芦口惠也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应是确有实际感受之体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1 亲近自然,感受无穷乐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教师可引导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感受春夏秋冬的美景和魅力,体验动植物带给我们心灵的震荡,发现生命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益。
2 参与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应在玩中长大,在玩中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陪学生一起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了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我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创作,从构思到书写,学生兴趣盎然;当我发现班上的好些学生下课懒得走动,动作越来越笨拙时,我将他们带到操场,玩“二人三足跑”游戏,或开展精彩激烈的跳绳比赛;当学生痴迷于《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就让学生扮演各色的羊羊,教师扮演灰太狼,演绎一场新版动画片……
3 布置任务,感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的孩子在家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很少,这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艰辛,写起有关家庭生活的作文时显得内容单薄枯燥。就此,我经常布置学生一些劳动任务,如扫地、整理房间、购物等,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此内容的日记及作文;布置一些亲情作业,如帮爷爷奶奶捶背、洗脚等,让孩子感受家庭中的温馨与亲情,懂得关心他人与感恩。
二、“钻出”生活提炼
1 捕捉多元生活,广开“材”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具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随时从中撷取“浪花”引申、开发,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从而提炼形成素材。
我班每位学生口袋里都会有一个小本子,我给它取名为“拾贝”,要求学生随时记下当天感觉新鲜、印象深刻的事情,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片段记在本子上,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份随笔、一次感动或愤怒,我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渐渐地,我在“拾贝”这个写作的“米仓”里看到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请看李同学的“拾贝”本:
“白杨树的叶子落了,一片又一片,飘着飘着,竟然有一片落在了我的头上,真好玩。”“今天,我们班因为做眼保健操不认真失去了一分,从老师的脸上,我读到了‘要加油’。”……
2 自主命题选材,拓宽思路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他们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
3 广泛阅读书籍,积累语言
如果说内容是文章的内核,语言就是文章的外壳包装。好的文章必须要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点缀,力求做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写人叙事生动传神,议事言理生动风趣;塑造鲜活的形象,创设新颖的意境,使用传神的个性化语言。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求学生多读书,勤积累。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也要读,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有意识地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