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面临着升级、转型,知识与技术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人才的转型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石。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通过制度进行宏观层面以及微观技术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办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方式的提升,从而提高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为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经济转型;变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6-0020-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与结构的转型,社会也将向和谐、创新与学习型社会过渡。这就要求教育领域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出发,强化终身教育。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继续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并通过制度框架的设计和底层支撑要素的革新,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轨。
  一、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为了贯彻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自2000年起,教育部开始对高校成人教育工作进行改制,国内高校相应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并通过函授、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短期或长期培训等,以业余、半脱产、脱产等形式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高校在我国继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军作用日益凸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也是塑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终身教育运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1]。高等院校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教学人才、资源、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校具有发展继续教育的优厚条件,也理应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义务。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单纯的学历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继续教育则强调对人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高校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能够实现其服务社会的目标。最后,高等院校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培养体系的完善。
  (二)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逐步向分工复杂化、结构合理化、形态高级化过渡。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提升技术创新步伐和成果转化效率,这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研人员,还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而继续教育为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和持续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有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城市下岗人员等急需再就业群体,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该群体的就业能力,缓解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人力资源培养角色,但在传统观念上,大部分人仍将继续教育当成是一种获取文凭的途径。政府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投入的经费也极其有限,高校缺乏相应的办学激励机制,师资与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全日制学科无法比拟。从市场角度看,高校继续教育并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参加继续教育的人群多是就业后有再学习需求的人,而这部分人的需求大多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体现了更强的市场特征。但高校由于缺乏广泛的办学渠道,对企业人才需求难以做到精准把握,致使培养结果与企业需求不符。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困境
  (一)教育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思路不清晰
  高校继续教育要想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然而,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计划和培养目标大多过于笼统,办学方向不清晰,具体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如“以先进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强制性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高校为追求功利性目标而对政策进行片面解读。
  (二)管理机制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多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开展,其人事变动、经费使用、教师人才选拔受学校归口管理,尤其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学校各院系,其薪酬不受继续教育学院的制约,因此继续教育学院缺乏实施教学监督的權利,难以妥善处理“教”与“管”之间的矛盾。这使得其在招生宣传、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方面往往只从本单位立场出发,难以考虑长远的声誉培育和品牌建设,这最终会影响继续教育的办学效率和水准。
  (三)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办学质量
  由于高校与继续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估考核机制也不相同,继续教育长期以来被高校视为创收的工具。随着高校全日制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生源和收入的增长率都逐渐降低,一方面,高校缩减继续教育的办学经费,另一方面,社会办学资本受制度制约难以进入高校。这最终导致继续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级课题项目等方面都缺乏资金的支持,进而加剧了办学资源短缺与办学质量差的恶性循环。
  (四)办学模式简单,企业参与合作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依然较低,不论教师或学生都与企业缺乏相应的知识渗透和实践互动,导致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是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与现代人才需求理念之间存在偏差,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将继续教育视为取得学历的途径,而不是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2]。而在市场经济高度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没有市场化合作模式的引入,必然会导致继续教育运行效率的降低。
  (五)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
  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教材选用上,大多照搬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讲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性与职业性的培养目标难以凸显。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   (一)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办学定位
  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多来自体制与当前的社会转型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体制创新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最基本的突破口。首先,应改革现有的统一考试入学模式,这种带有精英教育特点的统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对继续教育人才的需求,应降低入学门槛,采用更为自由开放的注册入学制度,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可以将现有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这种以结果而非过程来衡量畢业标准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时间、内容的自主性,也能增强考核结果的可靠性。
  1.清晰规划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并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中,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主、综合发展”的育人理念。在办学层次上,学校继续教育坚持专本协调发展,既有成人业余专科教育,又有自考本科教育,还有为行业、企业提供短期培训的业务。在此基础上,依托学校现有金融、会计诸多一流特色专业及良好资源,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专业,使继续教育专业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方向发展。
  2.注重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学校有智慧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启蒙中心、公民金融素质调查中心等5个校级平台,有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主要依托上述平台和中心,与各系院就相同、相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并最终确定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主要体现以下内容:一是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二是强调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加具体化;三是确保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更趋于科学化;四是体现教学模式创新化,积极探索“自学 网络助学 线下考试”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学质量;五是注重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服务学员终身学习为理念,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目的设置课程体系。
  3.注重继续教育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培养人才、服务考生为宗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等文件精神,规范各项流程,注重制度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继续教育管理。此外,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由专人专职管理,搭建了信息化建设平台,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相继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网站、新老生QQ群、继续教育微信公众账号,大一、大二、大三辅导员微信群、过程性评价辅导员微信群等,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4.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继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要从以下几点落实:一是通过继续教育辅导学前教育,营造严谨、勤学、上进的学习风气和生活氛围,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二是通过严厉打击学生作业抄袭、课程实践敷衍、验收测试替考等学术不端问题,端正学风;三是通过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五是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二)立足市场需求,拓宽办学模式
  近年来,继续教育、职业(执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发展迅速,而高校继续教育想与之竞争,就需要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力争与市场衔接,多角度拓宽办学渠道。如可以采用“2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校企结合紧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3]。除此之外,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式教育模式,将高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资源结合起来,实现继续教育与企业需求岗位的直接对接,也可以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与其他高校或培训机构联合成立培训基地,形成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1.立足市场需求,不断拓宽办学模式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先后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等进行联合办学。一是学校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开办远程(网络)教育。二是学校是吉林省银行业协会培训基地、吉林省邮储银行培训基地,依托本校金融专业优势,主要与金融行业及金融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合作。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群体、年龄、层次的学生施行个性化教育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深厚文化基础、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注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
  学校是由人民银行创办,集金融人才培养、金融行业培训、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一体,是吉林省重要的金融教育产业服务基地,是金融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主渠道。多年来,学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财政局、吉林省银行业协会、吉林省农联社、吉林省邮储银行等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在提升学校培训师资团队素质的同时也为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此外,为了实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纽带,学校目前组织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种类有电子商务师三级、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四级等。
  3.多方共建合作,保障经费投入
  继续教育学院可以通过申请政府项目资助、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降低对所属高校的经费依赖。其中,政府承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补贴等直接方式降低继续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改、精品课建设、实践课题等项目资助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在校企共建方面,也承担着推进和促进作用,如健全双方合作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权责和义务、制定双方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等,从而使企业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三)树立“以学为本”理念,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
  1.加强“互联网 ”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
  对于一些不愿意脱离工作而希望继续深造的人来说,网络教育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时间和学习内容上的自主选择,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方便了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学校利用继续教育网站、QQ群、微信群、完美短信等网络平台,及时为学生传递自学考试信息,随时进行答疑解惑等。由于学校注重互联网与自学考试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学校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共享,也解决了离校自考生学习难的问题。
  2.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学分互认互换
  学历教育包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教育。这些学历教育中,课程的设置难免会重复。在学历教育方面,不同高等院校之间、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实行学分互认,即学生无论通过哪种途径所修的学分,各院校之间,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都应相互承认,避免重复学习。如自考学生如果通过公共外语考试,按省里的相关文件,学校就可以給学生办理自学考试“英语(二)”的免考。这种学分互认后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减少同等级别水平的课程重复进修以及再次考试带来的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学分互认、累计学时既是继续教育国际化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3.提高科研能力促进继续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科研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落实“产学研”相结合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学校以“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继续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积极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意识和热情,通过校级、市级、省级课题的广泛参与,以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的论文撰写,深入挖掘了继续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拓宽教师教学思路,推动继续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继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继续教育自主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前进方向。
  参 考 文 献
  [1]潘威,陈广侠.浅析继续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J].当代继续教育,2013(4):23-25.
  [2]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3]宋敏.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9-71.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相关目标的情况、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进行分析,发现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政策引导持续加强。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面临一些主要挑战,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下降、职普结构不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关键词 “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标;政策变化  中图分类号 G719
摘 要 民族职业教育在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技术与文化、承续民族精神方面担当着重要职责,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对推进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围绕在民族特色新专业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开设、民族教育基地建设、民族项目研究、校园民族文化环境打造、民族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点建设,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性办学特色,并对今后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加
1.2 开展机构的调整和评估  每一个TVET机构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环境背景下。因此,熟练地掌握与TVET机构有关的规定和政策至关重要。从全球到国家,再到州和地方层级的政策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和资金供应。认识到就业需求和学生抱负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掌握国家各部门立法的知识点(比如环境法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战略议程(绿色发展战略,或截至2030年培养技能劳动力的既定目
摘 要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是一个全纳性的资格体系,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资格类型及标准是其三大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该领域的八种资格类型依据资格自身的标准差异和职业教育的体系构成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教育准备、基础、提高及专业阶段。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各阶段资格标准体现出来的对学习结果的规范化表述、资格等级的阶梯式划分、部门资格之间的等值和融通、基础技能的贯通始终、能力要求的职业指向性以
摘 要 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体现出职业特色、区域特色、发展特色和引导特色。高职院校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高度重视,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使学校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传承者、创新者,同时寻求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互动契合,形成合力效应。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路径;文
摘 要 职业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浪潮涌动,职业学校的发展理应顺应国际化的诉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及路径。要以提供职业学校发展的国内环境为土壤,以增强自身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国际竞争力为根本,以借鉴国内外职业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经验为参照来打造职业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升级版。2016年11月2日至3日,第二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VETXH 2016)暨中德职业学校校长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职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华东六省一市为样本,采集面板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对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教育与华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即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长远看也会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通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
2012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了主题为“走进工厂农村,体验主题生活”的调研活动,奔赴广东、浙江的6家企业,了解企业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9月,广东东莞签订了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总数为348.2万人。浙江宁海2011年外来就业人口为17.62万人,其中外省市人口16.22万人,所占比重92%。
摘 要 管办评分离作为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刻影响着政府与高校的治理关系和发展格局。高职院校因具有跨界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管办评分离的治理趋势下更容易受到治理环境的影响。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治理要求,优化适应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外部治理机制的路径是,通过产教融合、市场导向实现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机制,发挥理(董)事会治理功能,推进高职院校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化
摘 要 专业是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经济社会与学校系统对接的主阵地。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深刻意识到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探索通过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来影响与引领专业建设。基于CIPP评价要素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评价要素的契合性与CIPP评价主旨与专业建设评价的一致性,以效率和效益为价值取向,建构了基于CIPP评价思想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两效四核”评价模型:背景评价主要指向核心目标,输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