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更是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专业类构建的,由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五部分组成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构建
研究背景
1.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5月4日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该《意见》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延伸省中职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简称“省中职管理系统”)一期于2010年上线运行。该系统目前已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信息、专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装备管理和师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信息,建成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信息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各项数据的分类和统计,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调控提供了依据。但是要实现功能最大化,还需要以省中职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库,通过区域专业建设的信息化过程,使专业建设更科学、高效、有序运作,建立有章可循、有档可阅、有据可查的信息服务平台。
3、完善区域教育信息体系的必要性
2011年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完成市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开发《无锡市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按学科专业将专家听评课情况信息化,方便广大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可在线学习各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案。一年多以来,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试点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为无锡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而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更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现状分析
从无锡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所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共计337名专业教师和1118名学生,涉及30多个专业。调查显示:虽然学生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尚有待提高,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使用关键词检索学习资源(77.82%)、使用下载工具下载学习资源(64.67%)、使用网络服务就业(85.15%)。与此形成落差的是仅有26.11%的教师能经常将教学资源上传学校资源库,22.55%的教师能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只有9.5%的专业已建成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一成;41.84%的专业已启动,但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尚无建设计划(22.85%)或只有计划尚未启动(22.82%),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只有28.78%的教师选择学校已有鼓励教师使用专业信息平台的措施方案,32.45%的教师选择尚在制订中,剩余的接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考虑或对此根本不了解。
由此可见,专业建设的信息化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地区、学校的信息环境相对滞后;第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到位;第四,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建设依据
1.《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是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教技[2012]3号)中《教育管理信息 中职学校管理信息》,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和使用的依据。该行业标准确立了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规定了中职学校管理数据元素。
体系构建
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以专业类构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区域内所有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平台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将形成一个专业全覆盖、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由五部分组成: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
1.专业信息数据库
专业信息数据库以省中职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数据为底层数据,通过技术接口对接实现数据的互通,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把区域性数据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补充到专业信息数据库中,建立专业信息、学校信息、师资信息和学生信息之间的联系。
2.专业管理平台
专业结构能否及时地实现调整和优化,取决于能否实时得到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设置与管理平台,在专业建设的动态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高效、规范、便捷的专业信息填报、管理反馈,不仅能将教师从传统的档案资料整理归纳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交流,还可将教学质量管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功能模块统一纳入专业管理平台。
3.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和专业协作组促进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但是区域内大部分非国示范职业学校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应该是:建设区域专业资源平台,整合融合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引进教育产品和行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成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网络。
4.专业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包含网络教学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仿真实训模块、师生交流模块、名师工作室等,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学习环境。按专业类区分的公共服务平台,更突出专业内涵,丰富专业特色建设和广泛应用,优化育人环境,引入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价系统、企业招聘系统,加强专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人才预测、就业预警等功能,实时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5.信息化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完善信息化组织建设,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各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和相应职能部门。
(2)制度保障。
建立并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人员保障。
配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4)经费保障。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按行政单位来建设的信息平台模式,探索按专业类来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效的、科学的专业信息数据库和专业管理平台,并在区域内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校际交流、行业交流,通过保障体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一个面向学习、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构建
研究背景
1.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5月4日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该《意见》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延伸省中职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简称“省中职管理系统”)一期于2010年上线运行。该系统目前已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信息、专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装备管理和师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信息,建成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信息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各项数据的分类和统计,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调控提供了依据。但是要实现功能最大化,还需要以省中职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库,通过区域专业建设的信息化过程,使专业建设更科学、高效、有序运作,建立有章可循、有档可阅、有据可查的信息服务平台。
3、完善区域教育信息体系的必要性
2011年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完成市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开发《无锡市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按学科专业将专家听评课情况信息化,方便广大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可在线学习各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案。一年多以来,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试点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为无锡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而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更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现状分析
从无锡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所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共计337名专业教师和1118名学生,涉及30多个专业。调查显示:虽然学生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尚有待提高,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使用关键词检索学习资源(77.82%)、使用下载工具下载学习资源(64.67%)、使用网络服务就业(85.15%)。与此形成落差的是仅有26.11%的教师能经常将教学资源上传学校资源库,22.55%的教师能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只有9.5%的专业已建成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一成;41.84%的专业已启动,但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尚无建设计划(22.85%)或只有计划尚未启动(22.82%),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只有28.78%的教师选择学校已有鼓励教师使用专业信息平台的措施方案,32.45%的教师选择尚在制订中,剩余的接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考虑或对此根本不了解。
由此可见,专业建设的信息化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地区、学校的信息环境相对滞后;第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到位;第四,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建设依据
1.《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是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教技[2012]3号)中《教育管理信息 中职学校管理信息》,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和使用的依据。该行业标准确立了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规定了中职学校管理数据元素。
体系构建
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以专业类构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区域内所有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平台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将形成一个专业全覆盖、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由五部分组成: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
1.专业信息数据库
专业信息数据库以省中职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数据为底层数据,通过技术接口对接实现数据的互通,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把区域性数据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补充到专业信息数据库中,建立专业信息、学校信息、师资信息和学生信息之间的联系。
2.专业管理平台
专业结构能否及时地实现调整和优化,取决于能否实时得到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设置与管理平台,在专业建设的动态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高效、规范、便捷的专业信息填报、管理反馈,不仅能将教师从传统的档案资料整理归纳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交流,还可将教学质量管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功能模块统一纳入专业管理平台。
3.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和专业协作组促进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但是区域内大部分非国示范职业学校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应该是:建设区域专业资源平台,整合融合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引进教育产品和行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成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网络。
4.专业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包含网络教学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仿真实训模块、师生交流模块、名师工作室等,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学习环境。按专业类区分的公共服务平台,更突出专业内涵,丰富专业特色建设和广泛应用,优化育人环境,引入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价系统、企业招聘系统,加强专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人才预测、就业预警等功能,实时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5.信息化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完善信息化组织建设,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各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和相应职能部门。
(2)制度保障。
建立并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人员保障。
配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4)经费保障。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按行政单位来建设的信息平台模式,探索按专业类来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效的、科学的专业信息数据库和专业管理平台,并在区域内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校际交流、行业交流,通过保障体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一个面向学习、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