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培训的战略调整——社会公益价值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
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优秀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信息与培训资源)紧缺,成为制约京郊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培训的主攻方向必须做出战略调整。本着“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解决急需”的原则,北京教育学院举全院人力物力财力、聚全市教学科研培训精华,制定了“绿色耕耘”培训行动5年计划和分年度分地区的实施方案,为每一所乡镇中小学每一个学科培养2到3名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住的骨干教师,进而带动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多批次的农村教师、校长培训自2004年暑假全面启动至今,11个远郊区县16个学科2万名中小学教师和240名校长接受了市级培训,选送参训的小学800所(占远郊区县小学总数的95%),中学363所(占远郊区县中学的99%);为学员发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包12,000余份;收集评选学员论文、教学设计、专业发展规划等20,000余篇,经过优选后1,028名学员的教学设计、科研论文或专业发展规划集结为《绿色耕耘成果书系》共18卷出版;以区县为单位组织的培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100余场次,先后共有500余名优秀学员被评为“京郊绿色耕耘园丁”。
实现社会公益行动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真正结合,要求教师培训立足首都教育均衡发展大局,作出战略调整;要求教师培训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研,找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关节点”,针对农村教育需求,设计与乡土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反哺农村师资。
二、教师培训的战术创新——注重目标与过程、技能强化与行为转化、方法多样性与参与高强度的有效结合
教师培训战略调整后,培训战术的创新急需跟进。“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培训开始”。“绿色耕耘”就是基于新农村、新课程、新教师背景下的一次全新培训。帮助农村一线教师从“教会”到“会教”,引导农村孩子从“学会”到“会学”,是培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培训战术创新,要求培训目标不断调整聚焦。以德能并举、乡土生根、缩小差距、和谐发展为宗旨,“绿色耕耘”三度春秋,培训目标三次提炼:第一年目标定位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年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锁定“强化农村教师的新五能”,即课堂教学组织监控的能力、学科知识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诊断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学实践反思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年目标再凝炼再集中,突出“双提高一落实”,即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与学科素养、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次聚焦,依据大量调查研究,汲取了学员建议,也借鉴了培训实践中的正反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贴近农村学校的实际与一线教师的需求。
2.培训战术创新,要求教学设计注重过程,突出实践环节,环环相扣,落实目标。与培训目标的不断聚焦相配合,“绿色耕耘”培训的实施过程也由最初的三阶段,即集中面授培训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题实验与追踪指导——完成论文与展示交流,调整充实为五阶段,即专业反思、个案访谈与发展诊断——集中面授强化技能培训——现场教学观摩与跟踪指导——乡土教改课题的校本实践——地方展示交流与落实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3.培训战术创新,既讲求形式多样,又注重参与强度。以分阶段、多样化、双课堂、双导师、培研贯通、重在转换为教学策略,给农村教师送去“看得见”的示范课,“学得到”的现场参与课,“用得上”的技能方法实验课,“可操作”的追踪指导课。从集中研修、乡土课题实验、追踪指导,到区域合作展示推广、发展性实践、总结评价,各个环节构成有机整体,合作参与、互动探究贯穿始终。积小胜而树立自信心,解困惑而生成大智慧;着力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农村骨干教师结成区域性的专业发展的合作群体。
4.培训战术创新,要求课程建设跟进。紧扣培训目标强化培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集中面授培训课与本土实验课、追踪指导课相结合,培训课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实践指导与能力转化、自主发展相结合,方法多样化与高强度参与相结合,防止培训板块流于“课程拼盘儿”。
例如,既强调任务驱动,又渗透具体指导,我们把追踪指导阶段分解为“设计追踪方案编写指导提纲——双导师组合集体备课——任务驱动与前期指导——现场观摩与合作诊断——追踪过程记录与反思笔记——改进行动与长期常态实验”等程序性的六个操作环节,使实践性很强的追踪培训环节在操作层面规范有序。有的学科还将追踪指导细化为“了解农村教学情境与学员具体情况、操练教学基本功,诊断教学特点与问题、指导教学设计创新,分析实践创新潜力、落实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等三个层次。这样,把实践性、情境性、现场参与性、动态指导性都很强且难度很大的培训,逐步固化为符合成人专业培训规律的课程体系、教学规程或操作模型,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三、教师培训的管理跟进——项目团队的组织与项目管理的规范
大规模、多学科、区域合作、城乡联动的教师培训项目,要优质高效,要节俭务实,要规范廉洁。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性、长期性与实效性,“绿色耕耘”培训一经启动,便在组织运行上试行了打破系科界限、优化团队组合、适应农村教师培训规律的项目管理制。然而,好的项目方案不等于好的行动,更不等于好的效果。好的方案必须加上良好的组织、执行与管理,才能真正推进项目,确保培训成功。
2005年初,学院颁布了《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继续教育项目质量管理的规定(试行)》、《继续教育项目团队成员聘任与管理的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经费管理的规定(试行)》等四个配套文件,还出台了“教发”《年度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工作的通知》和“审发”《关于实施继续教育项目经济责任制的规定(试行)》。结合制度创新,组织项目成员上岗培训,还聘请对外经贸大学的专家进行“项目管理师”培训。
“绿色耕耘”培训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项目招投标制度。立项申报做到“三审定案”:其一,立项申报书的综合预审,由学院组织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和院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方案与预算进行审核;其二,申报书修改后的专业评审,由市教委、市财政核审中心组织专业审核;其三,学科实施方案的操作评审,由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共同对分学科子项目的目标过程、资源配置与实施操作进行审核。
2.坚持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优化团队组合、强调项目自主管理高效运行的同时,注重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职能部门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培训实施过程中,招生组班、集体备课、过程监控、成果展示、绩效评估、总结表彰、档案归总等环节,都是项目团队与职能部门有效配合完成的。有些环节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甚至超过项目部门。
3.坚持项目管理的细化与延伸。“绿色耕耘”培训做到评审前移,过程监控,坚持项目内部自评估、学院督导与市级评估相结合,构成360度全程监控。“绿色耕耘”开展以来,对项目组织的院级督导41次,围绕质量召开学员座谈会32次,2005年起增加对全体学员进行的问卷评估。每个子项目都做到经费公示、建档建库、绩效评估与经济责任审计,根据绩效考评及时予以奖惩。
4.坚持项目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项目管理制是特定背景下制定并试行的,是基于经费拨付与审计的要求,又是针对利益多元的影响,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把刚性的原则与内在的专业自觉有机结合,根本在于形成项目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恪守的培训宗旨和责任承诺,把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师德良知与服务农村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熔铸项目之始终。
四、教师培训格局的变化——开放、联合、合作与整合
为了体现优质、开放与资源共享,北京教育学院与区县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师及一线特级教师,联合清华、北大、师大、北外、中科院、社科院、教科院的专家教授,动态组成“耕耘京郊、送教区县”讲师团。承担培训任务的院士、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外籍教师超过1,000人次,参与追踪指导的市级和地方导师达1,200人次。
树立联合、合作的培训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真正把培训对象作为培训的宝贵资源,作为创造潜能释放与持续发展的主体。培训中尝试的互教互学、现身说法、操作示范、同行引领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尝试“绿色耕耘基地校”的建设,注重发挥市区县继续教育联合体的作用,把有限的培训延伸到无限的发展中去。
在注重开放联合的同时,更要加强合作与整合。作为全市农村教师大规模培训的基础建设,在指挥系统、实施系统、支持系统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方面,在协同配合、管理服务、网络与数据库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全市大规模的培训,开放必须建立在统筹协调合作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规范有序,整体推进。合作机制的创建,是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五、教师培训效果的验证与延伸——营造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
广大农村教师经过培训,教学观念变了,教学行为变了,知识呈现方式变了。学员们的教学心得、研修笔记、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案例实录等等,无不印证着农村教师“耕耘着,收获着,成长着”的足迹:“成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成长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越是刻意去关注,越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质的飞跃,就越会觉得困惑迷茫”;“成长是广义的,只要每天都认真地进行反思,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加以克服,就是在成长”;“以往不知说课为何物,评课如何做,而今已经学会了欣赏与分享;以往不会质问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今已经懂得深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这就是成长”;“从‘绿耕’归来,我一天都没有停下耕耘;成长就是躬行实践,发展实为返朴归真”……
在深入农村、送教基层的全新实践中,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者深深感到:“农村要出教育家!”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农村孩子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们的素质仰仗着农村教师去培养、去开发。我们与京郊教师携手耕耘的每一份辛劳、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是孩子们一个个美好的前程,这也是我们祖国的灿烂前程。
“绿色耕耘”行动时时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2005年2月28日北京市委刘淇书记批示:“‘绿色耕耘行动’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5月9日刘淇书记再次批示:“要大力抓好‘绿色耕耘’培训计划,为农村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也多次批示并深入培训现场指导,有力支持了农村教师培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绿色耕耘”培训的成果在延伸,项目提出的“六个一”的目标——深入农村学校和课堂对骨干教师普遍进行一次现场诊断与追踪指导,在每个区县建立一所“绿色耕耘实验基地校”,为基地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一个专业资源平台(包括学院发动教职工捐献的书籍、软件和电脑),选拔一批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的 “绿色耕耘骨干教师”和“绿色耕耘园丁培训者”,指导农村骨干教师录制一节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科教学展示课并汇集成资源库,出版一套“绿色耕耘”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在京郊万名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下,都在扎实地落实。
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优秀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信息与培训资源)紧缺,成为制约京郊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培训的主攻方向必须做出战略调整。本着“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解决急需”的原则,北京教育学院举全院人力物力财力、聚全市教学科研培训精华,制定了“绿色耕耘”培训行动5年计划和分年度分地区的实施方案,为每一所乡镇中小学每一个学科培养2到3名素质高、能力强、用得住的骨干教师,进而带动农村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多批次的农村教师、校长培训自2004年暑假全面启动至今,11个远郊区县16个学科2万名中小学教师和240名校长接受了市级培训,选送参训的小学800所(占远郊区县小学总数的95%),中学363所(占远郊区县中学的99%);为学员发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包12,000余份;收集评选学员论文、教学设计、专业发展规划等20,000余篇,经过优选后1,028名学员的教学设计、科研论文或专业发展规划集结为《绿色耕耘成果书系》共18卷出版;以区县为单位组织的培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100余场次,先后共有500余名优秀学员被评为“京郊绿色耕耘园丁”。
实现社会公益行动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真正结合,要求教师培训立足首都教育均衡发展大局,作出战略调整;要求教师培训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研,找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关节点”,针对农村教育需求,设计与乡土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反哺农村师资。
二、教师培训的战术创新——注重目标与过程、技能强化与行为转化、方法多样性与参与高强度的有效结合
教师培训战略调整后,培训战术的创新急需跟进。“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培训开始”。“绿色耕耘”就是基于新农村、新课程、新教师背景下的一次全新培训。帮助农村一线教师从“教会”到“会教”,引导农村孩子从“学会”到“会学”,是培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培训战术创新,要求培训目标不断调整聚焦。以德能并举、乡土生根、缩小差距、和谐发展为宗旨,“绿色耕耘”三度春秋,培训目标三次提炼:第一年目标定位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年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锁定“强化农村教师的新五能”,即课堂教学组织监控的能力、学科知识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诊断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学实践反思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年目标再凝炼再集中,突出“双提高一落实”,即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与学科素养、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次聚焦,依据大量调查研究,汲取了学员建议,也借鉴了培训实践中的正反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贴近农村学校的实际与一线教师的需求。
2.培训战术创新,要求教学设计注重过程,突出实践环节,环环相扣,落实目标。与培训目标的不断聚焦相配合,“绿色耕耘”培训的实施过程也由最初的三阶段,即集中面授培训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题实验与追踪指导——完成论文与展示交流,调整充实为五阶段,即专业反思、个案访谈与发展诊断——集中面授强化技能培训——现场教学观摩与跟踪指导——乡土教改课题的校本实践——地方展示交流与落实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3.培训战术创新,既讲求形式多样,又注重参与强度。以分阶段、多样化、双课堂、双导师、培研贯通、重在转换为教学策略,给农村教师送去“看得见”的示范课,“学得到”的现场参与课,“用得上”的技能方法实验课,“可操作”的追踪指导课。从集中研修、乡土课题实验、追踪指导,到区域合作展示推广、发展性实践、总结评价,各个环节构成有机整体,合作参与、互动探究贯穿始终。积小胜而树立自信心,解困惑而生成大智慧;着力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农村骨干教师结成区域性的专业发展的合作群体。
4.培训战术创新,要求课程建设跟进。紧扣培训目标强化培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集中面授培训课与本土实验课、追踪指导课相结合,培训课程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实践指导与能力转化、自主发展相结合,方法多样化与高强度参与相结合,防止培训板块流于“课程拼盘儿”。
例如,既强调任务驱动,又渗透具体指导,我们把追踪指导阶段分解为“设计追踪方案编写指导提纲——双导师组合集体备课——任务驱动与前期指导——现场观摩与合作诊断——追踪过程记录与反思笔记——改进行动与长期常态实验”等程序性的六个操作环节,使实践性很强的追踪培训环节在操作层面规范有序。有的学科还将追踪指导细化为“了解农村教学情境与学员具体情况、操练教学基本功,诊断教学特点与问题、指导教学设计创新,分析实践创新潜力、落实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等三个层次。这样,把实践性、情境性、现场参与性、动态指导性都很强且难度很大的培训,逐步固化为符合成人专业培训规律的课程体系、教学规程或操作模型,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三、教师培训的管理跟进——项目团队的组织与项目管理的规范
大规模、多学科、区域合作、城乡联动的教师培训项目,要优质高效,要节俭务实,要规范廉洁。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性、长期性与实效性,“绿色耕耘”培训一经启动,便在组织运行上试行了打破系科界限、优化团队组合、适应农村教师培训规律的项目管理制。然而,好的项目方案不等于好的行动,更不等于好的效果。好的方案必须加上良好的组织、执行与管理,才能真正推进项目,确保培训成功。
2005年初,学院颁布了《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继续教育项目质量管理的规定(试行)》、《继续教育项目团队成员聘任与管理的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经费管理的规定(试行)》等四个配套文件,还出台了“教发”《年度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工作的通知》和“审发”《关于实施继续教育项目经济责任制的规定(试行)》。结合制度创新,组织项目成员上岗培训,还聘请对外经贸大学的专家进行“项目管理师”培训。
“绿色耕耘”培训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项目招投标制度。立项申报做到“三审定案”:其一,立项申报书的综合预审,由学院组织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和院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方案与预算进行审核;其二,申报书修改后的专业评审,由市教委、市财政核审中心组织专业审核;其三,学科实施方案的操作评审,由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共同对分学科子项目的目标过程、资源配置与实施操作进行审核。
2.坚持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优化团队组合、强调项目自主管理高效运行的同时,注重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职能部门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培训实施过程中,招生组班、集体备课、过程监控、成果展示、绩效评估、总结表彰、档案归总等环节,都是项目团队与职能部门有效配合完成的。有些环节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甚至超过项目部门。
3.坚持项目管理的细化与延伸。“绿色耕耘”培训做到评审前移,过程监控,坚持项目内部自评估、学院督导与市级评估相结合,构成360度全程监控。“绿色耕耘”开展以来,对项目组织的院级督导41次,围绕质量召开学员座谈会32次,2005年起增加对全体学员进行的问卷评估。每个子项目都做到经费公示、建档建库、绩效评估与经济责任审计,根据绩效考评及时予以奖惩。
4.坚持项目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项目管理制是特定背景下制定并试行的,是基于经费拨付与审计的要求,又是针对利益多元的影响,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把刚性的原则与内在的专业自觉有机结合,根本在于形成项目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恪守的培训宗旨和责任承诺,把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师德良知与服务农村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熔铸项目之始终。
四、教师培训格局的变化——开放、联合、合作与整合
为了体现优质、开放与资源共享,北京教育学院与区县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师及一线特级教师,联合清华、北大、师大、北外、中科院、社科院、教科院的专家教授,动态组成“耕耘京郊、送教区县”讲师团。承担培训任务的院士、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外籍教师超过1,000人次,参与追踪指导的市级和地方导师达1,200人次。
树立联合、合作的培训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真正把培训对象作为培训的宝贵资源,作为创造潜能释放与持续发展的主体。培训中尝试的互教互学、现身说法、操作示范、同行引领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尝试“绿色耕耘基地校”的建设,注重发挥市区县继续教育联合体的作用,把有限的培训延伸到无限的发展中去。
在注重开放联合的同时,更要加强合作与整合。作为全市农村教师大规模培训的基础建设,在指挥系统、实施系统、支持系统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方面,在协同配合、管理服务、网络与数据库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全市大规模的培训,开放必须建立在统筹协调合作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规范有序,整体推进。合作机制的创建,是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五、教师培训效果的验证与延伸——营造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
广大农村教师经过培训,教学观念变了,教学行为变了,知识呈现方式变了。学员们的教学心得、研修笔记、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案例实录等等,无不印证着农村教师“耕耘着,收获着,成长着”的足迹:“成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成长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越是刻意去关注,越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质的飞跃,就越会觉得困惑迷茫”;“成长是广义的,只要每天都认真地进行反思,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加以克服,就是在成长”;“以往不知说课为何物,评课如何做,而今已经学会了欣赏与分享;以往不会质问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今已经懂得深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这就是成长”;“从‘绿耕’归来,我一天都没有停下耕耘;成长就是躬行实践,发展实为返朴归真”……
在深入农村、送教基层的全新实践中,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者深深感到:“农村要出教育家!”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农村孩子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们的素质仰仗着农村教师去培养、去开发。我们与京郊教师携手耕耘的每一份辛劳、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是孩子们一个个美好的前程,这也是我们祖国的灿烂前程。
“绿色耕耘”行动时时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2005年2月28日北京市委刘淇书记批示:“‘绿色耕耘行动’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5月9日刘淇书记再次批示:“要大力抓好‘绿色耕耘’培训计划,为农村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也多次批示并深入培训现场指导,有力支持了农村教师培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绿色耕耘”培训的成果在延伸,项目提出的“六个一”的目标——深入农村学校和课堂对骨干教师普遍进行一次现场诊断与追踪指导,在每个区县建立一所“绿色耕耘实验基地校”,为基地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一个专业资源平台(包括学院发动教职工捐献的书籍、软件和电脑),选拔一批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的 “绿色耕耘骨干教师”和“绿色耕耘园丁培训者”,指导农村骨干教师录制一节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科教学展示课并汇集成资源库,出版一套“绿色耕耘”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在京郊万名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下,都在扎实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