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来源 :金融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拥有比较优势
  (一)网点布局优势,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便利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往往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和便民网点,为提供便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成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联系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如渠县农村信用社在渠县共有40个营业网点,是全县营业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人群最广的金融机构,其网点遍布城乡,覆盖城区乡镇。渠县联社通过发行具有银联功能的蜀信卡,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系统,具有了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办理跨省市异地支付结算业务相同的手段和条件,基本实现了“足不出屋,汇通天下”;通过大力推进“惠农兴村”工程,已累计在渠县各村社设立金融服务便民点562个,累计布放ATM机39台、E迅通769台,农村支付结算平台渐趋完善,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转账、查询等金融业务。
  (二)资金实力优势,金融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强化营销,存款余额稳步增长,存款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增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实力;通过开办代发惠农资金、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业务,拓宽资金来源,强化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以渠县联社为例,至2012年10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449,468万元,比年初净增87,300万元,余额和净增额均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渠县联社每年无偿承担的各种代办业务金额近2.7亿元,7月启动代理新农保业务以来,全县符合“新农保”政策的17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已在农村信用社领取了第一笔养老金。
  (三)地缘人缘优势,信贷支农力度大
  首先,农村信用社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社区性色彩,主要资金来源于当地,却很少像大银行那样将吸收的资金转移用于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凭借着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将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辖区内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如渠县联社,用全县1/4的存款,发放了全县1/2的贷款,含90%以上的农业贷款,95%以上的农户贷款,70%以上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至10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7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其次,农村金融市场面对的是以农户和小微企业为主的客户,往往较为分散,且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担保。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需要经内部层层上报审批,手续较为繁琐。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对当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效果掌握得更详尽准确,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和时效优势,在风险识别能力上更强。同时,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单位,决策链短,经营方式灵活,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额度小、需求面大,临时性、季节性强的特点。最后,由于长期的经营活动和对农村发展的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拥有更大的优势,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
  二、农信社服务“三农”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围绕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目标,农村信用社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了其服务“三农”的效能。
  (一)内部的问题
  l、农信社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占比较高。长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农信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居高不下始终困扰着农信社的稳健良性发展。近年来,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资产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但是距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有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
  2、资本充足率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尽管通过增资扩股、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相当部分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3、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导致经营风险的积聚。农信社过去由于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松散、经营粗放等问题,造成了各种经营风险的不断积聚,这些都可能对农村信用社造成冲击。
  4、队伍素质相对较低,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水平。柜员等普通服务人员多,经营和复合型人才少;被动等待的“信贷员”多,主动营销的“客户经理”少,导致提升服务“三农”的层次有限,难以提供优质的、真正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对市场的把握欠缺,创新服务“三农”产品的后劲不足。
  (二)外部的问题
  l、传统农业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高风险、低收益是主要特点。农村信用社定位于农村,以“三农”为己任,然而,作为金融企业,筹集资金需要成本,信贷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农村信用社的盈亏只能自己“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必然导致农业信贷投入产出率低下,作为承贷主体的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就加大。因此,农业信贷投入产出或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农业信贷的有效投入。
  2、保证机制缺位。目前就县域金融市场而言,农信社有着充裕的资金,但正如前面所言,“三农”’多是额度小、风险大、成本高、效益低的项目。如小额农户贷款,资金投入后发展前景不明,且需要贷款的家庭一般在经济上较为困难,要找一个有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或有效抵押物并非易事。同样,大多数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实力较弱,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少。由于缺乏相应的保证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投入。   3、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目前,我国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还不完善,全民的诚信意识远没有形成,逃债、废债情况时有发生。现实来看,农村信用体系、农民信用意识的建立尚需相当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的资金支持不可能不三思而行。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政策保障
  (一)苦练内功,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农信社要加速各项业务的发展,以优质的资产业务减轻历史包袱所造成的经营压力,以不断提高的经营效益,冲减以往沉积的负担,并不断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2、强化内部管理,消除风险隐患。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探索和建立决策、管理监督、激励与约束相互协调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内控机制,努力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将各种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3、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产质量,不仅是农信社经营工作重点,也是难点。农村信用社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下大力气清收不良资产。只有资产质量提高了,才能有经营的活力,才能有不断发展的保障,也才能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信社队伍的综合素质。农村信用社无论是服务新农村,还是服务城市社区,都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只有这样,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落到实处。一是要以在职培训为基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自主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升培训的层次,并逐步使培训制度化、常规化、系列化。二是拓宽进出渠道,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吸收部分专业人才加入农信社队伍。三是构建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形成人才梯队。
  (二)各方面协调配合,为农信社提供有效的支持
  1、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决取消一切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信社开户存款的歧视性政策,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等存入农信社,增强农信社支农资金实力。在财政补贴、利率浮动、利息减免、贷款核销等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有效支持,对确实需要支持的“三农”贷款,而又无法保证利息收入的项目可实行国家财政贴息的办法,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2、建立和完善“三农”贷款保证机制。要积极创新和推广各种类型的农村、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农户参加财产保险、种植保险、养殖保险及其他保险业务,使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等风险后能得到一定的风险损失补偿,以降低支农贷款风险,提高农信社信贷发放积极性。
  3、培育和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相关部门要大力整治和重构信用秩序,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积极推进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诚信守法观念,加大对蓄意逃废金融债务、恶意套取贷款行为的制裁力度,为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农信社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支持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职责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职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做好“三农”服务,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一)坚持“多予”,为“三农”输血,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倡导者
  “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总量,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一是支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引导农民从个体经营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二是支持农户专业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帮助农民选好项目、培育好示范对象,要与支持扶贫助困、农户奔小康、再就业等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支持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重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重大。农信社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拓展中小企业市场,进行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业务流程、贷款品种和担保方式的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二)坚持“少取”,贯彻普惠制金融理念,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践行者
  “少取”,不仅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还要秉承普惠制金融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金融促发展。一是对用于“三农”的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适当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尽可能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二是要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其本前提和基本保障。农信社应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己任,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支持农村城镇化提速升级,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发展升级,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促进农村建设美好家园。
  (三)坚持“放活”,创新服务“三农”的产品和方式,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
  “放活”,就是要灵活放贷,创新服务。一是要创新金触产品。要积极转变金融理念,大力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经商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品种和农村居民助学、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继续开展好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二是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提供存款、贷款、结算、咨询等全方位多功能一条龙服务。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积极探索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应收账款、仓单等抵质押贷款方式,拓展贷款担保物范围,逐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四是创新贷款定价机制,实行差别定价和风险定价政策。对短期贷款利率应减少上浮,对采取质押抵押和保证等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在利率上浮幅度应有所区别,要通过综合评估贷款的风险状况,确定上浮档次。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
  (作者系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其他文献
摘 要:国际上对再保险的监管主要有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两种模式,英国采取了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相结合,并明显侧重于直接监管的监管模式。根据我国再保险供给短缺的现实,应该采取以间接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  关 键 词:再保险;监管模式;直接监管;间接监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4)06—0058—03
期刊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商业银行贯彻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就要践行绿色信贷,认识到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的重大意义,以及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并将绿色信贷作为重要战略思想长期坚持下去。简单来讲,绿色信贷指的是金融机构配合国家的行业政策,注重环保,以信贷
期刊
2012年以来,伴随着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的大潮,省联社何去何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从首轮改革的成效,分析了省联社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农村金融发展趋势,探索了省联社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  一、从改革成效看,省联社作用重大  2004年6月,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依托银监会和省政府授权,依法行使行业
期刊
在市场体制健全的社会中,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应该将银行资金等资源按中小企业对社会所作贡献的比例合理配置给中小企业,但现实并非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实践者。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  融资难问题恐怕从中小企业诞生起就成为困扰其发展壮大的症结所在,为此从企业界、银行界到理论界都做出了诸多的努力。本文试图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一)宏观层面  我国中
期刊
针对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布局往往止步于县城、集镇,村、组等广大农村腹地无法有效覆盖的现实情况,江苏农信社积极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组织领导全省农信社系统开展“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建设。他们积极利用现代化电子银行技术,拓展支付结算渠道,实现金融服务由乡到村的延伸,有效扫除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实现了金融便民服务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科技支撑,创新服务  江苏农信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现代化电子银
期刊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认识和把控,事关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本文结合农发行恩施州分行的实际,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背景、特征、管理以及今后发展做了粗浅探究。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产生  从目前的经济和财政、金融形势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98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成立了六大专业投资公司,随后各省相继组建大批建设投资公
期刊
案件防控工作是银行业安全的基础,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更是确保金融安全、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当前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案件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它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银行事业的兴衰,关系着业务经营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基于这种考虑,近年来,特别是自2009年银监会开展三年案件防控治理的工作部署以来,郧县农商行积极开展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通过梳理规章
期刊
基层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基础,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保险公司管理的特殊性  (一)风险集中性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公司通过承保活动,集聚了大量风险,同时,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的形式积聚大量
期刊
以“面向三农,面向城区,面向民营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个面向”,既切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又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相吻合,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工作的重点。为此,基层银监局应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服务三大市场,即偏远农村市场、城郊市场、城区市场,确定适宜的信贷投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板块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民营企业则民营企业。按照所在市场区域不
期刊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增速放缓阶段,金融改革也迎来了深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曾经专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掀起了变身农商行的改制大潮。改革不是机构简单翻牌,从“社”变成“行”,是走向市场,成为真正的银行。  高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跟改革步伐,在多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踏上了改制农商行的征程,并于2012年12月18日隆重开业,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