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布局往往止步于县城、集镇,村、组等广大农村腹地无法有效覆盖的现实情况,江苏农信社积极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组织领导全省农信社系统开展“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建设。他们积极利用现代化电子银行技术,拓展支付结算渠道,实现金融服务由乡到村的延伸,有效扫除了农村金融服务盲区,实现了金融便民服务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科技支撑,创新服务
江苏农信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现代化电子银行技术,延伸服务半径,拓宽服务渠道。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出提供查询、消费、转账、小额取现、各类缴费(水、电、话、保险费)等服务的转账电话金融自助终端,建立全省统一平台,并对所有交易免收手续费。各法人单位按照交通便利、有固定经营场所、信誉良好的标准,选择村(居)便民店、小超市、农资连锁店、农民经纪人等作为“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建立农村“15分钟金融服务圈”。
二是实施自动存、取款机进村计划,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在村(居)居民聚居地布放存取款自助服务机,设立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方便当地群众就近办理查询、转账、存取款业务。
三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电子银行业务,高邮、海门、丹阳、东台等地农商行利用推广“阳光信贷”走访客户的契机,进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推介和现场演示,帮助群众熟悉、使用现代化电子银行产品。
统筹规划,快速落实
江苏省农信社出台《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指导意见》,并制定下达推进计划,明确到位时间。
建立整套的督促推进机制。各法人单位按月报送实施情况表,并总结上报推广过程中的特色做法、经验、遇到的问题,省农信社每月统计分析排名,并对下通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各法人单位根据省农信社统一指导,充分开展市场及商户调研,并结合区域特点,明确服务模式、制定执行方案。
拓宽思路、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各县域经济和客户群体特点,将网点、自助银行、特约商户三种服务形式有机组合,广泛满足广大客户多种服务需求。对经济发达、商业活跃的苏南地区,以“ATM+银联助农取款POS机+内联POS机”的模式推进;对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分布广泛的苏中、苏北地区,以“转账电话金融自助终端+特约商户”服务模式为主、ATM为辅的方式,消灭农村腹地金融服务盲点,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加强宣传,树立品牌
一是各法人单位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协调,共同宣传发动,推介商户,推进工作。
二是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一对一”交流,讲解便民惠民政策,宣传用卡知识。
三是统一宣传内容,统一标牌设计,并充分利用电台、广播、网络、短信等多种渠道,宣传便民服务“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的特点。
四是常态组织送资金、送信息、送金融知识下乡进村等活动,畅通与客户的长期沟通渠道,提高客户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强化管理,防控风险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各法人单位采取定期集中和上门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培训,参加学习培训对象包括“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作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各特约商户,学习培训内容涵盖商户自助服务终端的操作、管理、假币识别等多个方面。
二是明确制度规章。统一“金融便民服务到村”业务协议格式,规范特约商户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相关服务内容、操作流程、业务管理、机具管理、考核办法以及档案管理等制度规章,规范操作,加强内控,确保安全运营。
三是定期组织检查。采取定人包片方式,要求网点包片人员每半个月至少对所辖商户进行一次实地回访,针对商户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并完成对账工作,发现异常交易,及时上报。
四是加强动态考核。设立举报箱、公布监督电话;建立年检淘汰制度,对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特约商户及时提示、督促整改、直至撤换。建立营销激励机制,采取评选“优质商户”等形式提升商户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到2012年9月中旬,全省农信社系统62家法人单位签约“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已达21828家,通过受理终端已办理各类涉农业务723万笔,交易金额79亿元。
【编后语】
我们从江苏农信社实施“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中,了解到他们一举有效化解了“三难”,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是服务送进村,解除农民支付结算困难。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分散居住,文化层次偏低,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银行门柜型网点往往设置到城市、集镇,这就造成了村(居)等农村腹地金融服务无法有效覆盖,农民支付、结算就相对困难。利用电子银行技术,构建农村快速支付系统,将金融服务送进村(居)、送入农户家中,不但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扫除金融服务盲点,更免除了农民往返集镇,车马劳顿、排长队等候之苦,方便其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均等化金融服务,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是惠农更便农,化解惠民政策落地困难。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补贴,并且推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福利,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受网点、人员等因素的制肘,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很难将这些涉及千家万户的惠民政策真正送到农民手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便民服务到村”服务,搭建村级服务平台,并且免收相关手续费,使得广大参保农民不出村就能缴存保费,领取各类涉农补贴、养老金、医保金。将国家的惠农政策通过电子化渠道送进村,送入农民口袋,且不收任何手续费,完成了基层党政将民生工程办实、办快、办好的课题,达到了政策落地的目的。
三是拓展新业务,破解农信社同业竞争困难。长期以来,农信社系统金融产品、服务方式手段单一,面对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返乡进镇,农村金融竞争日趋白日化的实际,农信社急需实现“红海突围”。利用电子银行技术搭建村级服务平台,构建农村快速支付系统,有利于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推进新兴的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其发展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稳定性较强的资金流,增加可利用的低成本资金;有利于延伸业务拓展窗口,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客户资源;有利于减轻柜面服务压力,有效实施客户分流;有利于增强金融同业竞争力,保持支农服务的领先优势。
科技支撑,创新服务
江苏农信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现代化电子银行技术,延伸服务半径,拓宽服务渠道。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出提供查询、消费、转账、小额取现、各类缴费(水、电、话、保险费)等服务的转账电话金融自助终端,建立全省统一平台,并对所有交易免收手续费。各法人单位按照交通便利、有固定经营场所、信誉良好的标准,选择村(居)便民店、小超市、农资连锁店、农民经纪人等作为“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建立农村“15分钟金融服务圈”。
二是实施自动存、取款机进村计划,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在村(居)居民聚居地布放存取款自助服务机,设立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方便当地群众就近办理查询、转账、存取款业务。
三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电子银行业务,高邮、海门、丹阳、东台等地农商行利用推广“阳光信贷”走访客户的契机,进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推介和现场演示,帮助群众熟悉、使用现代化电子银行产品。
统筹规划,快速落实
江苏省农信社出台《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指导意见》,并制定下达推进计划,明确到位时间。
建立整套的督促推进机制。各法人单位按月报送实施情况表,并总结上报推广过程中的特色做法、经验、遇到的问题,省农信社每月统计分析排名,并对下通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各法人单位根据省农信社统一指导,充分开展市场及商户调研,并结合区域特点,明确服务模式、制定执行方案。
拓宽思路、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各县域经济和客户群体特点,将网点、自助银行、特约商户三种服务形式有机组合,广泛满足广大客户多种服务需求。对经济发达、商业活跃的苏南地区,以“ATM+银联助农取款POS机+内联POS机”的模式推进;对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分布广泛的苏中、苏北地区,以“转账电话金融自助终端+特约商户”服务模式为主、ATM为辅的方式,消灭农村腹地金融服务盲点,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加强宣传,树立品牌
一是各法人单位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协调,共同宣传发动,推介商户,推进工作。
二是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一对一”交流,讲解便民惠民政策,宣传用卡知识。
三是统一宣传内容,统一标牌设计,并充分利用电台、广播、网络、短信等多种渠道,宣传便民服务“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的特点。
四是常态组织送资金、送信息、送金融知识下乡进村等活动,畅通与客户的长期沟通渠道,提高客户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强化管理,防控风险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各法人单位采取定期集中和上门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培训,参加学习培训对象包括“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作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各特约商户,学习培训内容涵盖商户自助服务终端的操作、管理、假币识别等多个方面。
二是明确制度规章。统一“金融便民服务到村”业务协议格式,规范特约商户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相关服务内容、操作流程、业务管理、机具管理、考核办法以及档案管理等制度规章,规范操作,加强内控,确保安全运营。
三是定期组织检查。采取定人包片方式,要求网点包片人员每半个月至少对所辖商户进行一次实地回访,针对商户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并完成对账工作,发现异常交易,及时上报。
四是加强动态考核。设立举报箱、公布监督电话;建立年检淘汰制度,对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特约商户及时提示、督促整改、直至撤换。建立营销激励机制,采取评选“优质商户”等形式提升商户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到2012年9月中旬,全省农信社系统62家法人单位签约“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已达21828家,通过受理终端已办理各类涉农业务723万笔,交易金额79亿元。
【编后语】
我们从江苏农信社实施“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中,了解到他们一举有效化解了“三难”,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是服务送进村,解除农民支付结算困难。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分散居住,文化层次偏低,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银行门柜型网点往往设置到城市、集镇,这就造成了村(居)等农村腹地金融服务无法有效覆盖,农民支付、结算就相对困难。利用电子银行技术,构建农村快速支付系统,将金融服务送进村(居)、送入农户家中,不但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扫除金融服务盲点,更免除了农民往返集镇,车马劳顿、排长队等候之苦,方便其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均等化金融服务,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是惠农更便农,化解惠民政策落地困难。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补贴,并且推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福利,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受网点、人员等因素的制肘,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很难将这些涉及千家万户的惠民政策真正送到农民手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便民服务到村”服务,搭建村级服务平台,并且免收相关手续费,使得广大参保农民不出村就能缴存保费,领取各类涉农补贴、养老金、医保金。将国家的惠农政策通过电子化渠道送进村,送入农民口袋,且不收任何手续费,完成了基层党政将民生工程办实、办快、办好的课题,达到了政策落地的目的。
三是拓展新业务,破解农信社同业竞争困难。长期以来,农信社系统金融产品、服务方式手段单一,面对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返乡进镇,农村金融竞争日趋白日化的实际,农信社急需实现“红海突围”。利用电子银行技术搭建村级服务平台,构建农村快速支付系统,有利于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推进新兴的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其发展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稳定性较强的资金流,增加可利用的低成本资金;有利于延伸业务拓展窗口,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客户资源;有利于减轻柜面服务压力,有效实施客户分流;有利于增强金融同业竞争力,保持支农服务的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