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演进路径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论文的分布情况,将1957-2012年期间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每个时期的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发现在3个时段中,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热点主题呈现渐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从传统科学哲学元研究到科学史视角下的科学哲学研究,再到“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元研究。对近年来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主题的分析,展现出社会科学哲学、多元化科学哲学及后现代科学哲学等研究是当前我国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科学哲学;元研究;演进路径;CiteSoace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1-0126-05
  科学哲学不是“科学”和“哲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科学的哲学反思,是从哲学的视角探索科学的本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做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虽然,西方对科学哲学的研究自有科学以来就已经存在,但直到20世纪,科学哲学才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逻辑经验主义成为它的第一个系统形态。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维也纳学派成员洪谦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引进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内化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引介和评价的热潮,再到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哲学的本质问题和中国的科学哲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经历了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所谓“元研究”是对研究的研究,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科学哲学“元研究”是对科学哲学这门学科本身的一般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科学哲学的演进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分支学科、发展趋势等。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来看,对科学哲学的元研究成果重点集中在学术期刊论文中。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库,对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展现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演进路径及其研究的热点问题。
  1、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演进历程
  2013年1月初,笔者以“科学哲学”作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篇名”精确检索,检索出1957—2012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献1531篇。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处理,剔除一些出版在相关年鉴、报刊等的文献,保留文献总数量共1340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期刊论文的产出数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笔者以文献数量增长幅度的转折变化为依据,将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即,1957-1985年、1986-2001年和2002-2012年3个时段。各时段科学哲学元研究期刊论文数量依次为101篇、474篇和765篇。论文逐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1956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于光远主持、召集一批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和对哲学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家,制定自然辩证法12年研究发展规划;同年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组”,于光远兼任组长,这是我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机构;同年10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发表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译文。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和技术的哲学研究开始成为一门学科建制,并拥有了自己的“学术阵地”。根据检索结果,中国期刊上最早出现有关科学哲学元研究的论文是1957年5月1日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上同时发表的3篇文章。它们均是介绍国外(苏联、英国、美国、德国)“哲学问题”在20世纪40~50年代中有关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论文目录,但并没有集中论述有关科学哲学具体的相关研究内容。1960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自然辩证法座谈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术会议。同年西蒙、周煦良两人在国外社会科学文摘上发表的《马里坦的科学哲学》一文。是国内最早对“科学哲学”问题正式的讨论和描述的开始。随后的一段时期,国内科学哲学元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增长缓慢。1979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组(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合办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交流凝聚并体现了全国科学哲学研究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科学哲学的元研究进展,提升了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哲学元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实现了从单位数到双位数的转变。总体而言,1957~1985年作为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缓慢起步期,虽然论文数量不多,但却奠定了科学哲学在中国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至此科学哲学这个新兴学科也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1986~2001年是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稳步积累期,科学哲学元研究期刊论文的总量逐年增加。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前两届都是以讨论波普尔和库恩等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哲学家思想为主,从第三届开始以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主题。1985年第四次全国科学哲学会议召开,中心议题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同年《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创立,标志科学哲学有了自己的研究阵地。在此推动下,出现一批集中探究科学哲学问题的论文。1987年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加入国际科学哲学与科学史联合会科学哲学分会,从此开始了大量科学哲学著作的翻译和引进,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1993年开始,时隔两届,在河南新乡的河南师范大学举行了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现实状况所限,未设主题,目标定在检阅前些年中的研究成果,恢复学术交流,重组研究队伍。此次会议以后,国内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主要有江天骥、李宝恒、范岱年、邱仁宗、纪树立、金吾伦、罗慧生、舒炜光、查汝强、沈铭贤、傅季重、章士嵘等人。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也正是20世纪80~90年代传播西方科学哲学的几个中心点,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这为后续的科学哲学研究积蓄了一批难能可贵的研究力量和学术成果。   2002-2012年是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繁盛发展时期,科学哲学元研究期刊论文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2008年达到121篇的高产数量。论文作者由单一作者更多转到多位作者合作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有稳定的学术团队和研究领域。1999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第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的宗旨为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总结21世纪科学哲学,尤其是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展望新世纪中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我国科学哲学研究20余年历程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历史新篇章。从2001年开始,除了定期举办的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以外,各种专题学术会和讨论会也不断增多,国际学术交流频繁,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学术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和科学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发展。
  2、科学哲学元研究的基本主题变迁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直接或间接地蕴涵着该文的主题。对期刊论文进行主题挖掘,可以确认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使用CiteSpae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绘制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在上述3个时间段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进而展现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主题演进。
  2.1 1957-1985年:传统科学哲学研究主题阶段
  利用CiteSpaee信息可视化软件工具,对1957-1985年期间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2),结合网络中节点的共现频次、中心度和突现率等计量指标,挖掘这一时期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主题情况。
  从高频次的共现关键词来看,除了检索词“科学哲学”以外,“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科学哲学家”、“方法论”、“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主义”等关键词成了这一时间段的主流关键词。在这一时段,科学哲学由国外引入国内,在缓慢起步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让学术界了解什么是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什么。因此,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西方科学哲学概况、科学哲学分支领域成为热门主题。这一时段持续时间较长,但论文数量并不多,28年间仅有101篇论文。研究主题也相对比较集中。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主要有:(1)自然科学哲学方面,包括逻辑原子主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理论和一些科学哲学家的相关问题等。(2)西方哲学,其中含有逻辑实证(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等。之后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以库恩、拉卡托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开始兴盛,随之出现了“科学共同体”,“范式”等当代最常出现的词汇。之后又出现了后历史主义,即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也正因此开始了不同分支和流派间的“斗争”。这样百家争鸣的氛围让西方哲学走向另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3)科学实在论,主要是指科学假说,科学革命等。这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并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时期。
  2.2 1986~2001年:科学史视角下的科学哲学研究主题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文献产出明显增多,对这一阶段的文献数据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3),图谱中网络节点明显增多,研究问题的多元化趋势开始显现。
  这一时段研究者的数量明显增加,科学哲学元研究的范围大为拓展。但传统上的主题如:“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发展”、“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研究”等问题仍是这一时段争论的重要焦点问题,而在众多研究主题中,“科学实在论”位居榜首。这段时间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发表于1999年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问世后,在13年的时间里被引次数达到70次,被下载901次。这时段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注重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融为一体,“科学史”在此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从图谱我们也可看出,“西方科学哲学”、“波普尔”等共现关键词再次映入人们眼前。这主要因为,科学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需要在一个相对时间内大量补习“功课”,把科学哲学从前现代到现当代的历程展现出来。《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正好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大量外文文献的翻译发表,例如,波普尔的理性批评主义、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夏佩尔的科学哲学观点等相关主题都相继出现。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哲学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画面。
  2.3 2002~2012年:“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元研究主题阶段
  根据文献数量的分布,对2002年以后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在这一时段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中(图4),由大量关键词共现形成的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也展现了这一时段我国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和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元研究的主题发散程度更高,如果说上一个时段是弱发散,那么这个时段就是强发散。除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哲学研究”仍旧非常热门以外,“后现代主义思潮”、“科技伦理学”、“自然主义”、“科学实践”等步入了热门研究的主题当中。许多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开始独立成为分支领域,如心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科学等的哲学研究,形成了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众多新领域。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哲学学位点的不断增多,许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科学哲学研究队伍,全国相关会议数量和召开次数也不断增多,专业领域研究人员队伍不断扩大,致使这个时段文章产出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对科学哲学元研究的丰富化,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对本土问题和具体实践问题的探讨和思考:科学哲学开始进入本土化研究阶段。
  3、近年来我国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为进一步探测我国近年来科学哲学元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我们把2008~2012年的文献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相关指标进行了深入解读。整理出近年来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相关计量指标信息(表1)。   近年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元研究出现了一些以核心关键词为代表的热点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
  3.1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虽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有着共同的问题域,即科学的本质问题。但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为对立的两极来构筑自己的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哲学相比,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它通过构成社会科学的反思基础和概念来源,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直接同步的;二是它自身保持着对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高度开放性和亲和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发展同时折射着整个哲学的发展。
  3.2 科学哲学的“多元化”研究
  一方面从复杂性科学哲学的视野出发,重新审视了当前科学哲学关心的热点问题。复杂性的研究一直与意识的发生及意向性、心一身关系等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在探讨心灵与认知哲学问题时所取得的成就,也影响和推动着相关的复杂性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哲学开始对现代科学本质和应用进行反思。现代科学在量子力学、生态学、热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了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更新着既有的科学价值观、真理观、认识论、方法论及其本体论的地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科技伦理问题对人类社会伦理进步和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具有威胁和破坏性作用。因此,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科学的社会结构和科学政策究竟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科学和技术互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伦理的、实用的和认知的因素究竟如何相互影响的”等等。这些主题是科学哲学家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3.3 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表现出的不确定性、非决定论、非连续性等特征,后现代主义打着“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突出主体性”等旗帜登上了舞台,使科学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极大挑战和打击。同时在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反叛,历史主义对批判理性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反叛。在这种环境中,科学哲学的研究走向后现代科学哲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力图重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本之间关联方式,实现测量、经验、语境和范式的本体论和整体论的统一;支持以新的文化经验反对元理论的理性经验,力图把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科学理论的阐发结合起来。同时,后现代科学哲学要求从现象学存有论出发,把科学认识确立为“在世之中的此在”透过显像以概念的方式对在场者的特定把握,把“客观性”的基础确立为“此在”的境域实在性。
  后现代科学哲学促进了当代科学哲学的辩证化趋势,启迪着人们从抽象到现实的科学研究方向,尤其他坚持的各种各样的批判形式,能够鼓励对“被接受的观点”的解构及其应用进行不断的批判,这是它为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
  4、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对于科学哲学元研究的未来发展,我们既要跟踪世界科学哲学的发展动态,同时又要融入“本土化”、“中国式”的思维模式,把两者高度结合,互补互进,以此开辟出中国式的科学哲学研究之路。但在中国学界形成自己特色的研究模式也有相当的难度。原因其一,我国在科学哲学问题上研究重心的认识偏差。在国内从事西方科学哲学的部分学者在学科定位过程中,把科学描述、解释和评价还有科学哲学理论等研究视为科学哲学的核心。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不是科学哲学研究,至少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其二,由于学科性质原因,科学哲学一直以来都是相对孤立的学科,交叉性弱、相容性低;研究对象也相对单一,这就加大了科学哲学拓展新路径的难度。其三,科学哲学研究中标志性进展不大,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发展,而只是一些传统问题的再研究。这也是阻碍科学哲学研究进展的一个客观因素。为了改善这种僵硬结构,首先,我们要加大学科机构建设,如在高校形成单独以“科学哲学”命名的具体专业学科点,培养针对性强、专业型人才,为科学哲学存储厚积薄发之人。其次,增加专业期刊的创办,大量引进专业书籍,更多举办以科学哲学为主题内容的会议活动。进而带动相关文献、论文的发表,提高相邻学科的互通性,学术间的相容性。当前,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科学哲学元研究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碍,通过中外同仁的共同努力,定会给科学哲学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NetLogo仿真系统构建了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仿真模型。利用图形化的界面和NetLogo特有的Turtle、Patch、Link代理Agent组成网络舆情事件的复杂网络仿真系统。实现了以图形输出窗口展现网络舆情传播演化的过程,从而直观地展示了网络舆情事件的初发、加剧、爆发、衰弱至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局限在于没有考虑动态的网络关系和社区网络结构对仿真模拟的影响。本文通过仿真实践发现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积极引导各地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法》要求:加强项目过程和后期管理,明确学校需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组建的管理协调机构,确定主管部门;强调项目团队负责人职责,规范经费使用条件,明确相关奖励激励政策;要求参与高校从项目整体概况、组织管理、项目实施、支持措施、教育教学
摘要:[目的/意义]知识付费成为移动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全新知识共享模式。整合期望确认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构建消费者知识付费行为的概念模型,探讨知识试用服务对于消费者付费意愿的影响作用。研究有助于了解消费者的知识付费行为,并为知识服务提供者设计和优化试用体验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收取282份有效数据,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实用价值和享乐
美国社区大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新概念,不少人将其视为“美国大专”或“野鸡大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优秀的社区大学的确可以起到“名校跳板”的作用,值得留学生考虑。  中国人一直有名校情结,把能上名校看成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然而这种心态却害苦了中国留学生,他们既要面对TOEFL、SAT的每年逐渐升高的门槛,还要在最低不到5%的录取名额中抢得“入场券”。也正是由于名校情结,通过美国社区大学转学进入
2014年12月20-21日,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现代情报》杂志社协办的“第六届国际信息资本、产权与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庆山教授主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秦海博士、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与媒体学系杉本重雄教授、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大学信息学院葛瑟吉教授、台湾世新大学资讯传播系庄道明副教授、台湾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
摘 要:[目的/意义]为了满足网络用户日益增长的健康信息需求,本文旨在对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为我国健康信息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健康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精准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互动式服务。[结果/结论]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
〔摘 要〕基于对重庆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中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绩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一旦只考虑文化型企业时,这一结果就不绝对成立了。对于文化型企业,外部知识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此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就显得非常微弱。研究表明,吸收能力的测量还需进一步深化,以便使其在缺乏内部研
“一带一路”倡议让国际教育受益。  “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缩写B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网络调研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所石油类院校图书馆,通过分析其数字资源在Weh2.0环境下的建设现状及特点,树立起“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理念。其次基于数字资源建设的方式和内容,规划了Web2.0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的框架流程。最后针对石油类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水平。  [关键词]Web2.0;用户参
一、 会议宗旨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有效推动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科学发展,并取得了良好反响与广泛肯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内核与应用场景,为延续《南京共识》精神,把握转型与变革机遇,汇集并凸显情报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我国情报学人与情报工作者的交流,创新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搭建年度性的全国情报学学术会议平台,形成学术传统,“新时代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