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30例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诊的30例危重新生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24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幼儿股静脉血液,检测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婴儿PLT计数相差不大,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6173,P=0.1058);患儿组TT、PT、APTT、FIB、D-D、PC和AT-Ⅲ与健康婴儿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体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儿TT、PT和APTT时间会出现延长的现象,FIB、D-D、PC和AT-Ⅲ含量与健康幼儿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虽然PLT略微下降,但相差不大。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危重症的新生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疾病,体内酸碱度和温度的改变以及感染和炎症的发生,常常导致患儿体内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1]。危重新生儿体内常常发生炎症,容易引起患儿体内多种器官功能发生障碍甚至衰竭,凝血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我院欲探究危重症患儿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作如下试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诊的30例危重新生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整个研究均在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危重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婴17例,女婴13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15例,超期产儿7例,新生儿病危评分在60~85分之间[2];另选24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14例,女婴10例,早产儿6例,足月产儿14例,超期产儿4例,新生儿病危评分均在90分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集病危患儿和健康婴儿的股静脉血液4ml,另取洁净试管一支倒入0.2ml枸橼酸钠防止血液凝固,再倒入1.8ml患儿或者健康婴儿股静脉血液(血液:枸橼酸钠=9:1),立即颠倒混匀,置于3000r/min离心机中离心15分钟,检测血液凝血功能;采用我院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含量(D-D)、蛋白C含量(PC)、抗血凝酶Ⅲ含量(AT-Ⅲ);另2ml血同时注入含EDTA抗凝剂的血常规试管中,采用我院的Sysmex 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所有操作严格按相应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PT参考范围11~14s,TT参考范围16~18s,APTT参考范围35~45s,FIB参考范围2~4g/L。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危重新生儿主要是出生后不能正常喝水喝奶,发热或体温过低,呕吐次数频繁,嗜睡甚至轻度昏迷的不正常状况。凝血性功能障碍是危重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儿在幼儿期有出血情况。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主要有PLT、TT、PT、APTT和FIB,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实验室指标[3]。
PLT是血小板计数,患儿发生凝血障碍时,体内凝血功能动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得血小板有所消耗[4]。如本试验中患儿血小板平均值为248.4±123.5×109/L,而正常幼儿血小板平均达到295.3±78.5×109/L,两组比较差异不大,说明血小板计数与患儿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关系不大。TT是凝血酶时间,当血液内纤维蛋白原出现异常时,TT会出现延长的现象,同时FIB即纤维蛋白原有下降的趋势;PT是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发生障碍;APTT则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当APTT出现延长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凝血因子出现缺乏。如本试验对患儿和健康幼儿做血液分析后,观察到:危重患儿体内TT、PT和APTT时间均出现延长,TT平均延长3.3s,PT延时约2.4s,而APTT平均为51.7±15.3s,比正常幼儿高出11s左右,三项时间均不在参考范围之内,证实TT、PT和APTT时间均出现延长是患儿体内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并且确实与新生儿发生危重病症有关。
TT、PT和APTT时间及FIB含量测定判断凝血功能,已发展成熟。D-D、PC和AT-Ⅲ是近些年新发现的一类检测凝血功能对纤溶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用作识别早期纤溶系统兴奋[5]。本组试验中,患儿D-D含量较高,平均为657.3±162.8ug/L,而PC和AT-Ⅲ均低于正常幼儿,两组幼儿此三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D-D、PC和AT-Ⅲ可以作为检测凝血障碍的一组辅助检测指标。
综上所述,危重新生儿体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儿TT、PT和APTT时间会出现延长的现象,FIB、D-D、PC和AT-Ⅲ含量与健康幼儿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虽然PLT略微下降,但相差不大。
参考文献:
[1] 雷晋莉,李华,张海金等.西安地区2010年与2009年危重症手足口病特点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20-1422.
[2] 庄帝钱,赵芳,李耀武等.不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永久致残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13,34(15):2314-2317.
[3] 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全国多中心大量输血凝血指标调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32-635.
[4] 邓剑青,胡琦,刘敏等.网织血小板测定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13):1729-1730.
[5] 张嘉刚.老年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06-3608.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危重症的新生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疾病,体内酸碱度和温度的改变以及感染和炎症的发生,常常导致患儿体内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1]。危重新生儿体内常常发生炎症,容易引起患儿体内多种器官功能发生障碍甚至衰竭,凝血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我院欲探究危重症患儿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作如下试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诊的30例危重新生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整个研究均在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危重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婴17例,女婴13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15例,超期产儿7例,新生儿病危评分在60~85分之间[2];另选24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14例,女婴10例,早产儿6例,足月产儿14例,超期产儿4例,新生儿病危评分均在90分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集病危患儿和健康婴儿的股静脉血液4ml,另取洁净试管一支倒入0.2ml枸橼酸钠防止血液凝固,再倒入1.8ml患儿或者健康婴儿股静脉血液(血液:枸橼酸钠=9:1),立即颠倒混匀,置于3000r/min离心机中离心15分钟,检测血液凝血功能;采用我院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含量(D-D)、蛋白C含量(PC)、抗血凝酶Ⅲ含量(AT-Ⅲ);另2ml血同时注入含EDTA抗凝剂的血常规试管中,采用我院的Sysmex 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所有操作严格按相应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PT参考范围11~14s,TT参考范围16~18s,APTT参考范围35~45s,FIB参考范围2~4g/L。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危重新生儿主要是出生后不能正常喝水喝奶,发热或体温过低,呕吐次数频繁,嗜睡甚至轻度昏迷的不正常状况。凝血性功能障碍是危重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儿在幼儿期有出血情况。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主要有PLT、TT、PT、APTT和FIB,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实验室指标[3]。
PLT是血小板计数,患儿发生凝血障碍时,体内凝血功能动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得血小板有所消耗[4]。如本试验中患儿血小板平均值为248.4±123.5×109/L,而正常幼儿血小板平均达到295.3±78.5×109/L,两组比较差异不大,说明血小板计数与患儿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关系不大。TT是凝血酶时间,当血液内纤维蛋白原出现异常时,TT会出现延长的现象,同时FIB即纤维蛋白原有下降的趋势;PT是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发生障碍;APTT则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当APTT出现延长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凝血因子出现缺乏。如本试验对患儿和健康幼儿做血液分析后,观察到:危重患儿体内TT、PT和APTT时间均出现延长,TT平均延长3.3s,PT延时约2.4s,而APTT平均为51.7±15.3s,比正常幼儿高出11s左右,三项时间均不在参考范围之内,证实TT、PT和APTT时间均出现延长是患儿体内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并且确实与新生儿发生危重病症有关。
TT、PT和APTT时间及FIB含量测定判断凝血功能,已发展成熟。D-D、PC和AT-Ⅲ是近些年新发现的一类检测凝血功能对纤溶较为敏感的指标,临床上用作识别早期纤溶系统兴奋[5]。本组试验中,患儿D-D含量较高,平均为657.3±162.8ug/L,而PC和AT-Ⅲ均低于正常幼儿,两组幼儿此三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D-D、PC和AT-Ⅲ可以作为检测凝血障碍的一组辅助检测指标。
综上所述,危重新生儿体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儿TT、PT和APTT时间会出现延长的现象,FIB、D-D、PC和AT-Ⅲ含量与健康幼儿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虽然PLT略微下降,但相差不大。
参考文献:
[1] 雷晋莉,李华,张海金等.西安地区2010年与2009年危重症手足口病特点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20-1422.
[2] 庄帝钱,赵芳,李耀武等.不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永久致残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13,34(15):2314-2317.
[3] 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全国多中心大量输血凝血指标调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32-635.
[4] 邓剑青,胡琦,刘敏等.网织血小板测定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1,32(13):1729-1730.
[5] 张嘉刚.老年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06-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