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各国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放”与“共享”的理念引向了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层面。在实践中,尽管海量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但这些资源的实际共享使用却严重不足。辨析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今后有效地变革知识的传递与共享的方式、推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学习元”为案例,使用多元回归的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教育资源被公开的过程中资源被赋予的表征属性对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版本数量、所属知识群数量、学习活动类型数量、资源媒体类型数量、学科类型、知识类型、学习对象、标题长度、标签个数、关联资源数量以及是否属于具体学科课程这11个资源属性对共享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版本数量是影响浏览行为和修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所属知识群数量是影响分享行为和收藏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活动类型是影响评论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行为;属性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作为提高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增强学习者自主性、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伴随着世界各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理念被引向了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由浅层次的可获取性,逐步转变为对资源的使用、修改及重用,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改变了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方式。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实践中,尽管海量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但资源的应用却严重不足,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庄瑜对上海440名青年进行调查,发现仅有51.4%的青年表示知晓开放教育资源,而只有24.2%的青年表示自己使用过[1]。已有的研究反映,在实践中,人们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知晓度和使用率并不一致,共享使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开放教育资源这种知识形态的共享。因此,本研究从资源层面上,挖掘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资源被赋予的在线表征属性如何影响其共享行为
二、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知识共享的内涵
共享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这也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最初的理念,根据Siemens的联通主义观点,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流动、建立网络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网络一个特定的节点,知识的流动始于个人或团体的知识创造,通过散布、交流和个人化,建立起了传播循环[2]。
在开放虚拟环境中,任何一个开放教育资源粒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也是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可以通过各类行为操作到达受众。可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传播的社会过程,是少数人把拥有的信息转变为多人共有信息的过程,是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发达的互联网社区网络和不断普及的移动手持设备,为资源的社会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Web2.0 特征技术的积极引入和应用,提升了资源可访问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修改、评论等操作行为参与知识的传播,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力,促进巨量、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浏览、收藏、分享、订阅、修改和评论等这些操作行为,代表了Web2.0时代社会性交互的典型行为,本研究结合案例“学习元”平台的功能特征,选取浏览、收藏、分享、修改和评论五种类型的操作行为来表征知识共享行为。
(二)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主题的文献整理发现,已有一些研究开始讨论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广泛传播的因素和存在的障碍。Hylen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克服三种障碍,即资源利用的技术、法律和价格[3]。在《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一文中,Downers指出,要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三个方面:资金、技术以及内容[4]。 Richter等认为在开放教育资源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存在的障碍是:社会文化的影响、资源内容的差异、语言障碍等[5]。
国内学者张德成等指出“当前开放教育资源依赖建设者的喜好、知识面、使用技术等构建资源平台,资源缺乏智能整合能力,缺乏跨平台通讯交流,也缺乏高效分享”[6]。韩锡斌等指出“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系统,二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机制……在组织机制方面研究也提出了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如经费障碍、资源提供者的参与、资源质量、版权问题等,对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识”[7]。
通过审视已有的关于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因素大致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使用者以及资源自身。社会角度是知识共享的大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言、资金、技术等;使用者是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个人意愿、使用动机等;资源自身角度包括知识形式、知识产权以及知识内容等。
然而,从资源自身角度来讨论开放教育资源共享行为的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其中,资源的表征属性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8]。教育资源的在线表征形式,如:标题长度、标签个数、学习活动数量及类型,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水平,这些交互水平反映在学习者的共享行为上,即学习者的浏览、分享、收藏等操作行为。本研究以单一知识点为资源粒度的“学习元”作为案例,提取资源的在线表征属性,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探寻资源自身的特征如何影响浏览、分享、收藏、修改和评论这五类操作行为。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变量 本研究以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是概念上的数据模型,用于描述学习对象的相关特征,这些特征分为9类,包括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和分类,由于元—元数据、权利和评注在本研究案例“学习元”中收集到的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未纳入。整合已有的典型开放教育课程中在共享组织机制方面注意到的资源属性,并结合研究对象学习元平台的特点,初步确定了六个维度17个可描述的资源在线表征属性,作为自变量,如表1所示。
创建者积分等级、知识类型、学习对象类型、实际学习时长、所属学科类型和是否属于具体学科课程这六个变量为类别变量,依次转化为虚拟变量,投入回归模型。创建者积分等级的虚拟变量的转化:以“未获得”为参照组,创建者积分等级虚拟_1表示“初中生与未获得的对比”,相应的虚拟变量的意义如表2所示。
知识类型的虚拟变量的转化:概念性知识为参照组,依次设定:知识类型虚拟_1:“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知识类型虚拟_2:“程序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知识类型虚拟_3:“元认知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
学习对象类型的虚拟变量的转化:中学生为参照组,依次设定学习对象类型虚拟_1:“学前儿童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行为;属性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作为提高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增强学习者自主性、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伴随着世界各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理念被引向了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由浅层次的可获取性,逐步转变为对资源的使用、修改及重用,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改变了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方式。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实践中,尽管海量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但资源的应用却严重不足,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庄瑜对上海440名青年进行调查,发现仅有51.4%的青年表示知晓开放教育资源,而只有24.2%的青年表示自己使用过[1]。已有的研究反映,在实践中,人们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知晓度和使用率并不一致,共享使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开放教育资源这种知识形态的共享。因此,本研究从资源层面上,挖掘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资源被赋予的在线表征属性如何影响其共享行为
二、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知识共享的内涵
共享即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这也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最初的理念,根据Siemens的联通主义观点,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流动、建立网络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网络一个特定的节点,知识的流动始于个人或团体的知识创造,通过散布、交流和个人化,建立起了传播循环[2]。
在开放虚拟环境中,任何一个开放教育资源粒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也是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可以通过各类行为操作到达受众。可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传播的社会过程,是少数人把拥有的信息转变为多人共有信息的过程,是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发达的互联网社区网络和不断普及的移动手持设备,为资源的社会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Web2.0 特征技术的积极引入和应用,提升了资源可访问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修改、评论等操作行为参与知识的传播,赋予知识新的生命力,促进巨量、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浏览、收藏、分享、订阅、修改和评论等这些操作行为,代表了Web2.0时代社会性交互的典型行为,本研究结合案例“学习元”平台的功能特征,选取浏览、收藏、分享、修改和评论五种类型的操作行为来表征知识共享行为。
(二)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主题的文献整理发现,已有一些研究开始讨论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广泛传播的因素和存在的障碍。Hylen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克服三种障碍,即资源利用的技术、法律和价格[3]。在《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一文中,Downers指出,要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三个方面:资金、技术以及内容[4]。 Richter等认为在开放教育资源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存在的障碍是:社会文化的影响、资源内容的差异、语言障碍等[5]。
国内学者张德成等指出“当前开放教育资源依赖建设者的喜好、知识面、使用技术等构建资源平台,资源缺乏智能整合能力,缺乏跨平台通讯交流,也缺乏高效分享”[6]。韩锡斌等指出“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系统,二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机制……在组织机制方面研究也提出了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如经费障碍、资源提供者的参与、资源质量、版权问题等,对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识”[7]。
通过审视已有的关于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因素大致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使用者以及资源自身。社会角度是知识共享的大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言、资金、技术等;使用者是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个人意愿、使用动机等;资源自身角度包括知识形式、知识产权以及知识内容等。
然而,从资源自身角度来讨论开放教育资源共享行为的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其中,资源的表征属性对共享行为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8]。教育资源的在线表征形式,如:标题长度、标签个数、学习活动数量及类型,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交互水平,这些交互水平反映在学习者的共享行为上,即学习者的浏览、分享、收藏等操作行为。本研究以单一知识点为资源粒度的“学习元”作为案例,提取资源的在线表征属性,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探寻资源自身的特征如何影响浏览、分享、收藏、修改和评论这五类操作行为。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变量 本研究以学习对象元数据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是概念上的数据模型,用于描述学习对象的相关特征,这些特征分为9类,包括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和分类,由于元—元数据、权利和评注在本研究案例“学习元”中收集到的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未纳入。整合已有的典型开放教育课程中在共享组织机制方面注意到的资源属性,并结合研究对象学习元平台的特点,初步确定了六个维度17个可描述的资源在线表征属性,作为自变量,如表1所示。
创建者积分等级、知识类型、学习对象类型、实际学习时长、所属学科类型和是否属于具体学科课程这六个变量为类别变量,依次转化为虚拟变量,投入回归模型。创建者积分等级的虚拟变量的转化:以“未获得”为参照组,创建者积分等级虚拟_1表示“初中生与未获得的对比”,相应的虚拟变量的意义如表2所示。
知识类型的虚拟变量的转化:概念性知识为参照组,依次设定:知识类型虚拟_1:“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知识类型虚拟_2:“程序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知识类型虚拟_3:“元认知知识与事实性知识对比”。
学习对象类型的虚拟变量的转化:中学生为参照组,依次设定学习对象类型虚拟_1:“学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