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贯穿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信息化更是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做科研,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开拓者,更是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弄潮儿。
心系三农 情系百姓
李道亮教授时常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心系“三农”,把自己最质朴的感情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他更是结合自己所学,研发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百姓的农业信息化产品,并一步步向更广阔的产业化迈进。
初识李道亮教授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做事有很强的计划性。在山东农业大学专修农业机械的时候,他就计划着自己攻读硕士,一下子做好了四年的计划,并把四年时间逐步拉近到一年、一个学期、一个月、一个星期,就这样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当时班里一共就考上了三个研究生,他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他考上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给自己订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博士学位,同样的方法使他最终拿到工学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李道亮制定的大的目标都没有失败过。
李道亮说:“主要是我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父母都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认识,当初最朴实的思想就是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专业是一个方面,我的学习经历让我的思想宽泛了很多,做具体的事情能更系统地操作,和纯学术的专家相比,宏观把握强一些。”结合出身与所学,李道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学业圆满的他,事业、家庭都有了新起点。2001年9月晋升副教授,2003年10月破格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道亮和妻子结识在大学,1998年两人迈入了新婚的殿堂。李道亮说:“我们结识在大学,我攻读博士的时候还接受过她一点资助。”去英国攻读博士需要5年时间,而当时他们才新婚1年多的时间,很多人都在怀疑,他们的婚姻会不会长久,而两人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坚定。就在两人异地分居的期间,李道亮也获得机会每年去英国参加3〜4个月的中英合作项目研究,他说:“那段时间对我打开国际视野是有帮助的,因为妻子也在英国读博士,我正好也顺便去看她,但是这一去叫我认识了很多。”按照李道亮的说法,小孩老做大人的事。李道亮开玩笑地说:“我看上去比同龄的人显得老,我现在40岁,已经有8年的教授资历了,和我同龄的现在基本才刚开始申请教授,做事有计划性很重要。”
回忆起这段时光,李道亮说,那几年对他来说是黄金时期,没有那段时间的积累就不会有他现在的创新思想。按照李道亮教授的说法就是“因为我爱的是这个事业”。
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李道亮教授的人生有他自己的规划,他带领的团队亦是如此。农业种类很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特色养殖等等,在众多种类中,李道亮教授集中人手专攻水产及温室,并在田间地头研发出了多项适宜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新产品。
农民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水产养殖项目的状况,通过远程遥控,实现自己要做的事,再不用亲力亲为了。这就是李道亮教授研发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养殖水塘溶解氧度的监控和自动调节,是目前最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
2010年5月,李道亮教授带队在江苏宜兴做了一个试验站,亲自到乡入户,在水塘里做起了试验,并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江苏宜兴养蟹20万亩,螃蟹养殖是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就养殖螃蟹而言,最大的限制就是水溶解氧的程度,氧气不够,螃蟹容易死亡。特别是晚上2点时候,水草、其他生物都需要溶解氧,这样水中的氧气自然就不够,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只能晚上起来查看,看水塘里的鱼往上蹦,他们判断水中溶解氧不足,开增氧机加氧气,农民为节约成本,不浪费电,所以他们宁愿不睡觉。
李道亮教授说:“我们研发的产品,传感器在水里,把信息采集以后通过无线上传到JPRS,最后传到控制中心,如果水中溶解氧低到一定程度还会自动启动增氧机。”由于农民计算机普及率低,手机用量较大,可达到80%,李道亮教授团队将手机设为终端,发个短信就可以实现远程操控。
由于光合作用的周期性,夜晚池塘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如果一直开着增氧泵,将浪费大量电力,增加养殖成本;如果想节约电费,就要不时查看,一夜都睡不踏实。工作人员在池塘里装了探头和无线传输器、在岸上架了数据中转的网关,在更远的地方建起了远程服务器,一套监控水中溶解氧的网络就架构好了。监控设备让养殖户判断溶解氧浓度有了科学依据。
监控设备让养殖户终于睡上了踏实觉。溶解氧浓度一旦过低,增氧机就会自动启动,当达到安全值后,增氧自动停止。“这既节约了大量的电费,又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实现了‘幸福养殖’。”李道亮教授说。监控设备让养殖户实现了增产增收。因为溶解氧浓度得到保证,螃蟹们生活得更愉快,长得更大。不仅产量增加了,卖价也上了一个档次。李道亮教授欣喜地说:“养殖的总产量增加不说,规格也增加了,这就了不得了,三两的和五两的螃蟹价格相差五倍,三两的一斤100多元,五两的螃蟹一斤可卖到800多元,而且提高了食品安全,农民的养殖风险也降低了。”刚开始养殖户并不信任这样的设备,还是起来看看水塘的动静,这样一周后,对这项产品慢慢就信任了,而且也确实尝到了甜头,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就自然削弱了,环境变好了,不容易生病,不需要大量投放抗生素,也实现了自然的绿色养殖。如果下雨,养殖户再不用出门开增氧机了,只要动动手机,实现轻松养殖。
如此贴心的产品,研发之路充满了坎坷。
困难难重重不止前行
2010年夏天的一场雷雨,让仅仅高于水面50公分的无线传输器遭到雷击,所有设备都成了摆设。李道亮说,“这是在实验室里无法考虑到的。偏偏宜兴又是个雷雨多发的地方。”李道亮感到压力很大,团队立即改进了设备,增加了避雷装置。他们还发现,从实验室里搬过来的设备在田间地头简直寸步难行。探头堵塞、传感器漏水、通讯信号不佳、传输环节过多⋯⋯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应用、完善,还有40多个问题。他们通过听取农户意见,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改进完善系统设备。经过不懈努力,产品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易操作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现在,研究团队最终选定了75家养殖户,实验面积扩展到10000亩。
李道亮教授团队研发的信息化产品,应对实际问题,研发中解决了重重难点。防水的问题,今天用明天坏就失去了他的价值;传感器在水中的稳定性,现在研发的第六代产品具有自校正功能,解决了稳定性问题;电话传感器应用多了总是跑偏,现在可以达到自动矫正自动补偿;供电,采用太阳能加电池复合使用;还有就是养殖水水质差,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附着物,经过李道亮调查研究,发现重金属的东西好像有点辐射,很多生物不再靠近,于是研发了保护套。
养殖户安装这些设备不需要花费一分钱,目前所有的试验推广费用是国家课题经费,这些举动让李道亮团队在当地被奉为上宾。当地政府划拨了两栋4层小楼,还配备了一辆别克车。李道亮的科研团队食宿全免,碗都不用自己洗,李道亮笑着说,“我原本想让研究生下去锻炼吃苦精神,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落了空。”
为了推广,李道亮探索了一条新的市场模式,他说:“以前卖设备给农民,农民不会维护,还觉得钱多,现在卖服务,负责安装、维护,老百姓特别高兴。我打算明年所有的养殖品种都用上我们的产品,至少每一个省都用上,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十二五”给信息化农业带来新机遇
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信部、科技部牵头做信息化示范省,李道亮教授担任山东、湖南等三个省的示范主席。成为示范省的先决条件是当地领导重视,省委书记和市长作为组长,并在中国有代表性的农业。示范省主要做以下几个事情:首先,建设全省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其次,建设公益性服务平台,科技、教育、卫生、保险、就业、医疗甚至气象,只要是老百姓有需求的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相应的服务。第三,就是服务体系建设。一套设备要投入应用,农民的知识文化有限,村里面还有信息服务人员,要远程教育。
建立的信息化示范省除国家扶植外,将对整个中国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当地农业发展将产生质的变化。作为“十二五”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总体组组长,李道亮起草了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他建议全力推进示范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主,政府扶持,每年投入5个亿,政府一共投入30个亿。李道亮还将信息技术的产品补贴专门列专项,李道亮说,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化是农业必然要实现的,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建设,信息员都在培训,还有市场化机制的模式和探索也正在逐步推进。
参加过五个欧盟项目、十三个双边项目的李道亮教授做为科技部代表团成员洽谈中美的合作,李道亮也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他说:“下一个目标是研发的产品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为中国农业做贡献,多培养学生,这些学生参与政府在这一领域的规划设计,在中国的农业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李道亮是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在信息化农业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工信部三年工作计划、科技部科技规划、农业部“十二五”规划,都有李道亮教授起草的建议与规划,很多项目更是由他牵头做。他说:“帮助国家实现信息化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做点自己应该做的事。”
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并鼓励他们真正深入到农村,为农民切实研发出新产品,他说:“我的学生要有创新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不低头的韧性,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实验室里碰不到,实践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他鼓励学生下乡入户,有女学生哭着打电话要求回来,也被李道亮回绝了,如今这位学生事业小有成就,特别感谢李道亮教授。为了时刻关注国家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带头人,李道亮连续组织和筹办了五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应用研讨会,并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心系三农 情系百姓
李道亮教授时常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心系“三农”,把自己最质朴的感情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他更是结合自己所学,研发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百姓的农业信息化产品,并一步步向更广阔的产业化迈进。
初识李道亮教授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做事有很强的计划性。在山东农业大学专修农业机械的时候,他就计划着自己攻读硕士,一下子做好了四年的计划,并把四年时间逐步拉近到一年、一个学期、一个月、一个星期,就这样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当时班里一共就考上了三个研究生,他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他考上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给自己订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博士学位,同样的方法使他最终拿到工学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李道亮制定的大的目标都没有失败过。
李道亮说:“主要是我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父母都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认识,当初最朴实的思想就是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专业是一个方面,我的学习经历让我的思想宽泛了很多,做具体的事情能更系统地操作,和纯学术的专家相比,宏观把握强一些。”结合出身与所学,李道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学业圆满的他,事业、家庭都有了新起点。2001年9月晋升副教授,2003年10月破格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道亮和妻子结识在大学,1998年两人迈入了新婚的殿堂。李道亮说:“我们结识在大学,我攻读博士的时候还接受过她一点资助。”去英国攻读博士需要5年时间,而当时他们才新婚1年多的时间,很多人都在怀疑,他们的婚姻会不会长久,而两人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坚定。就在两人异地分居的期间,李道亮也获得机会每年去英国参加3〜4个月的中英合作项目研究,他说:“那段时间对我打开国际视野是有帮助的,因为妻子也在英国读博士,我正好也顺便去看她,但是这一去叫我认识了很多。”按照李道亮的说法,小孩老做大人的事。李道亮开玩笑地说:“我看上去比同龄的人显得老,我现在40岁,已经有8年的教授资历了,和我同龄的现在基本才刚开始申请教授,做事有计划性很重要。”
回忆起这段时光,李道亮说,那几年对他来说是黄金时期,没有那段时间的积累就不会有他现在的创新思想。按照李道亮教授的说法就是“因为我爱的是这个事业”。
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李道亮教授的人生有他自己的规划,他带领的团队亦是如此。农业种类很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特色养殖等等,在众多种类中,李道亮教授集中人手专攻水产及温室,并在田间地头研发出了多项适宜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新产品。
农民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水产养殖项目的状况,通过远程遥控,实现自己要做的事,再不用亲力亲为了。这就是李道亮教授研发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养殖水塘溶解氧度的监控和自动调节,是目前最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
2010年5月,李道亮教授带队在江苏宜兴做了一个试验站,亲自到乡入户,在水塘里做起了试验,并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江苏宜兴养蟹20万亩,螃蟹养殖是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就养殖螃蟹而言,最大的限制就是水溶解氧的程度,氧气不够,螃蟹容易死亡。特别是晚上2点时候,水草、其他生物都需要溶解氧,这样水中的氧气自然就不够,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只能晚上起来查看,看水塘里的鱼往上蹦,他们判断水中溶解氧不足,开增氧机加氧气,农民为节约成本,不浪费电,所以他们宁愿不睡觉。
李道亮教授说:“我们研发的产品,传感器在水里,把信息采集以后通过无线上传到JPRS,最后传到控制中心,如果水中溶解氧低到一定程度还会自动启动增氧机。”由于农民计算机普及率低,手机用量较大,可达到80%,李道亮教授团队将手机设为终端,发个短信就可以实现远程操控。
由于光合作用的周期性,夜晚池塘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如果一直开着增氧泵,将浪费大量电力,增加养殖成本;如果想节约电费,就要不时查看,一夜都睡不踏实。工作人员在池塘里装了探头和无线传输器、在岸上架了数据中转的网关,在更远的地方建起了远程服务器,一套监控水中溶解氧的网络就架构好了。监控设备让养殖户判断溶解氧浓度有了科学依据。
监控设备让养殖户终于睡上了踏实觉。溶解氧浓度一旦过低,增氧机就会自动启动,当达到安全值后,增氧自动停止。“这既节约了大量的电费,又减轻了农户的负担,实现了‘幸福养殖’。”李道亮教授说。监控设备让养殖户实现了增产增收。因为溶解氧浓度得到保证,螃蟹们生活得更愉快,长得更大。不仅产量增加了,卖价也上了一个档次。李道亮教授欣喜地说:“养殖的总产量增加不说,规格也增加了,这就了不得了,三两的和五两的螃蟹价格相差五倍,三两的一斤100多元,五两的螃蟹一斤可卖到800多元,而且提高了食品安全,农民的养殖风险也降低了。”刚开始养殖户并不信任这样的设备,还是起来看看水塘的动静,这样一周后,对这项产品慢慢就信任了,而且也确实尝到了甜头,水中的氨氮硫化氢就自然削弱了,环境变好了,不容易生病,不需要大量投放抗生素,也实现了自然的绿色养殖。如果下雨,养殖户再不用出门开增氧机了,只要动动手机,实现轻松养殖。
如此贴心的产品,研发之路充满了坎坷。
困难难重重不止前行
2010年夏天的一场雷雨,让仅仅高于水面50公分的无线传输器遭到雷击,所有设备都成了摆设。李道亮说,“这是在实验室里无法考虑到的。偏偏宜兴又是个雷雨多发的地方。”李道亮感到压力很大,团队立即改进了设备,增加了避雷装置。他们还发现,从实验室里搬过来的设备在田间地头简直寸步难行。探头堵塞、传感器漏水、通讯信号不佳、传输环节过多⋯⋯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应用、完善,还有40多个问题。他们通过听取农户意见,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改进完善系统设备。经过不懈努力,产品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易操作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现在,研究团队最终选定了75家养殖户,实验面积扩展到10000亩。
李道亮教授团队研发的信息化产品,应对实际问题,研发中解决了重重难点。防水的问题,今天用明天坏就失去了他的价值;传感器在水中的稳定性,现在研发的第六代产品具有自校正功能,解决了稳定性问题;电话传感器应用多了总是跑偏,现在可以达到自动矫正自动补偿;供电,采用太阳能加电池复合使用;还有就是养殖水水质差,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附着物,经过李道亮调查研究,发现重金属的东西好像有点辐射,很多生物不再靠近,于是研发了保护套。
养殖户安装这些设备不需要花费一分钱,目前所有的试验推广费用是国家课题经费,这些举动让李道亮团队在当地被奉为上宾。当地政府划拨了两栋4层小楼,还配备了一辆别克车。李道亮的科研团队食宿全免,碗都不用自己洗,李道亮笑着说,“我原本想让研究生下去锻炼吃苦精神,现在看来这个想法落了空。”
为了推广,李道亮探索了一条新的市场模式,他说:“以前卖设备给农民,农民不会维护,还觉得钱多,现在卖服务,负责安装、维护,老百姓特别高兴。我打算明年所有的养殖品种都用上我们的产品,至少每一个省都用上,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十二五”给信息化农业带来新机遇
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信部、科技部牵头做信息化示范省,李道亮教授担任山东、湖南等三个省的示范主席。成为示范省的先决条件是当地领导重视,省委书记和市长作为组长,并在中国有代表性的农业。示范省主要做以下几个事情:首先,建设全省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其次,建设公益性服务平台,科技、教育、卫生、保险、就业、医疗甚至气象,只要是老百姓有需求的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相应的服务。第三,就是服务体系建设。一套设备要投入应用,农民的知识文化有限,村里面还有信息服务人员,要远程教育。
建立的信息化示范省除国家扶植外,将对整个中国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当地农业发展将产生质的变化。作为“十二五”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总体组组长,李道亮起草了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他建议全力推进示范工程,以龙头企业为主,政府扶持,每年投入5个亿,政府一共投入30个亿。李道亮还将信息技术的产品补贴专门列专项,李道亮说,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化是农业必然要实现的,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建设,信息员都在培训,还有市场化机制的模式和探索也正在逐步推进。
参加过五个欧盟项目、十三个双边项目的李道亮教授做为科技部代表团成员洽谈中美的合作,李道亮也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他说:“下一个目标是研发的产品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为中国农业做贡献,多培养学生,这些学生参与政府在这一领域的规划设计,在中国的农业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李道亮是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在信息化农业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工信部三年工作计划、科技部科技规划、农业部“十二五”规划,都有李道亮教授起草的建议与规划,很多项目更是由他牵头做。他说:“帮助国家实现信息化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做点自己应该做的事。”
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并鼓励他们真正深入到农村,为农民切实研发出新产品,他说:“我的学生要有创新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不低头的韧性,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实验室里碰不到,实践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他鼓励学生下乡入户,有女学生哭着打电话要求回来,也被李道亮回绝了,如今这位学生事业小有成就,特别感谢李道亮教授。为了时刻关注国家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农业信息化带头人,李道亮连续组织和筹办了五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应用研讨会,并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