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挽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这位现当代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她的《反对阐释》《论摄影》《作为疾病的隐喻》等这些观点独特、言辞犀利、紧跟时代命题的评论文章,其影响十分广泛,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都评价她为“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其实,桑塔格最希望人们记住的身份并不是批评家,而是作家。虽然产出不多,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桑塔格一共只写了4部小说、10个短篇故事以及唯一一出戏剧,但是她颇具先锋实验性的写作形式,其对“现实的关注与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美国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现代人生活困境的揭露,对如今同样物质极度富裕而精神略显贫乏的我们,仍然具有警醒和启发意义。
  《宝贝》是其中最契合当今时代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以小说的主人公“宝贝”所患的疾病隐喻为中心,并结合其他三位人物:宝贝的父母、医生(或是心理医生),以及他们各自的迷茫、痛苦、无助,揭露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帮助读者进一步反思与批判现代文明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正视“时代的困境”。
  一、“扁桃体增生”:现代文明的疾病隐喻
  《宝贝》最先发表于1974年,在《花花公子》杂志上连载,后来收入桑塔格1978年出版的《我,及其他》短篇故事集中。故事讲述了一对较为富裕的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轮流去看医生,想要寻求帮助,治好他们唯一的儿子宝贝。整篇小说采用拼贴的写作方式,由22个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以一周的星期作为标题,记录两夫妇向医生的口头陈述,偶尔他们会重复一两句医生的问话,提醒读者,他们是在咨询医生,从而让读者能够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这种拼贴的方式同时呈现出一种视觉化的效果,仿佛电视屏幕被分开了两半,分别呈现两夫妇的特写镜头——面对医生(或读者)讲述他们的宝贝所遭遇的心理问题,或者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随着时间推移进行自动切换。通过他们的讲述,人们发现宝贝患有严重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其中反复提及的“扁桃体增生”,不仅是宝贝生理上具体的疾病,更是其精神以及整个现代文明社会的隐喻,桑塔格借此对现代文明的“病症”进行了准确的诊断和批判。
  “扁桃体增生”(adenoidal hypertrophy),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生理疾病。儿童易患鼻炎、扁桃体炎以及其他流行性疾病,反复发作会导致腺样体增生肥大,若过度增长,会堵塞鼻口,长期下去,引发一系列鼻腔、口腔、面骨、心脏、肺部等问题,如“腺样体面容”、气管炎等疾病,这是一种看似普通、实则十分复杂的疾病。同时,这种疾病会引起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使其将好细胞误认作坏细胞而消灭,从而引发一系列恶果。而正是从这里引申出的疾病隐喻出发,通过对患有“扁桃体增生”的宝贝短暂一生的描写,桑塔格谱写了一首现代文明的挽歌。
  首先,宝贝是一位“天才”般的孩子,五岁想要得诺贝尔奖,八岁能读叔本华。宝贝聪明且早熟,喜欢看杰克·伦敦和爱·伦坡的作品,百科全书以及喜剧连环画等。宝贝虽然是一个男孩子,却在许多地方透露出作者桑塔格自己的影子。桑塔格三岁便能读书,四岁就能进行批评性分析,与宝贝一样早熟,两人都曾在被子底下用手电筒看书,在自家车库里都有自己的化学实验室,都当过高中学校杂志的编辑等。桑塔格把自己投射在宝贝身上,却与宝贝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这样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对宝贝遭遇的最大同情。然而如此天才般的孩子,患有严重的“扁桃体增生”,曾做了三次手术仍然不能完全治愈,导致其面容有所变形,“牙齿也长歪了”。除了扁桃体增生,宝贝还患过麻疹、腮腺炎等疾病,出生时后背便有一块叫做“蒙古斑”的蓝色胎痣。身体上的疾病则预示着宝贝精神上的一步步“堕落”。宝贝在父母眼中,曾经是一位聪明、懂事、认真、自律、不用父母操心且有着大好前途的乖孩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外界的诱惑,以及各种新潮、颓废以至病态的思想的影响,宝贝先天优越的“免疫系统”失效,他丧失了抵抗力,并把以前的优良“细胞”美德消灭干净。宝贝偷东西、吸食大麻、阅读色情杂志、私藏枪支、制造毒药、离家出走,如此等等,宝贝的转变正好代表了美国20世纪下半叶,面对文化激荡而手足无措,最终走向叛逆极端的青少年。这又何尝不是当今时代,面对外界众多诱惑却迷茫无助以至“堕落”的青少年的真实写照?然而,患病的又何尝只是以宝贝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發展至此的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扁桃体增生”患者。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所处的文明化进程正好对应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两者无论是在社会风气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文明化进程的这一阶段,尤其是处在现如今以追求极大经济利益、刺激消费为主要原则的后工业消费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生活方式变得多种多样,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新潮思想,病态化的思想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诱惑接踵而至,然而,处在这一阶段且沉溺在物质享受中的人们似乎并未准备好如何迎接这些新思想、新文化、新诱惑。结果,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歪曲,人们的道德底线节节败退,现阶段的现代文明内部仿佛患上了“扁桃体增生”的疾病,各种病态文化横行,渗透、腐蚀思想意志本来就很薄弱的青年一代,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宝贝》中提及的吸毒、性放纵、学校教育的失败等,又何尝不是当今时代正在面临的问题。在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现代文明已然“病入膏肓”,未来将何去何从,如何解决人的精神危机,对于这些问题,很显然,桑塔格似乎都无法给出一个可行的答案。
  二、众生相:都市中产阶级的精神迷局
  在《宝贝》中,看似去咨询医生,想要帮助孩子的这对父母,却无意中将自己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虽然他们常常闪烁其词,欲言又止。而这位医生没有正面出场,作者只是重复了他的一些只言片语,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通过对他们的侧面描写,桑塔格向读者一层层地揭开以他们为代表的都市中产阶级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所隐藏的精神危机。
其他文献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作品以其“黑色幽默”闻名于美国当代文学。然而在作者玩世不恭的笔调中,其作品又时时透露出深层次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笔者从儒家社会理想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剖析。  一、书中的黑色幽默主义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指那种“从残忍中寻求乐趣”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实际上,它就是透过种种荒诞无稽的描写来反映这个病态的社会、扭曲的现实。而这种病态的描写
期刊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以《劝学》打头,此种编排,其中有无深意,值得探讨。另加上《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共八篇论“学”,可见荀子为学之态度。然荀子为何重学?他作《劝学》究竟想劝人们学什么?又该如何学?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将从《劝学》篇谈起,就荀子“劝学、重礼”等态度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荀子缘何劝学  (一)“饰邪说,文奸言”之背景 
期刊
“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广泛存在的概念和命题。西方文化没有“势”这个概念,也没有“势”这个命题。但是,古今中外绘画者在作画时都不会忽视画面中“势”的存在。中国绘画者在鉴赏古代优秀作品时都会讲到作品是怎么布势的,可是对于“势”在绘画作品里的运用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势”在各种绘画中都可以运用。“势”是产生画面全局的态势、阵势、趋势和气势,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绘画中的“势”制造出了画面的整
期刊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除了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之外,一些原本立足于传统媒体的文艺节目却借助互联网平台又重新兴起,《圆桌派》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本文将从互联网发展的互动性、资本价值的趋利性以及意见领袖的引领性与号召性等方面来分析这种现象。  作为优酷“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的《圆桌派》,是优酷视频与理想国出版社联合打造的高品质内容节目。优酷“看理想”系列前期一共推出了三档文化类节目,分别为《一千零
期刊
一、墓山石棺画像  墓山位于利国镇西南部,石棺埋于深2.5米的竖穴内,南北向,长2.3米、宽0.95米、高0.94米。头、足档、棺两侧档板及铺底石板各由一石构成。头、足档为近正方形的石板,宽0.74米、高0.7米、厚0.05米。棺上以两块长方形石板封盖,南侧一石略小,长1米,北侧一石长1.3米。铺底石板由于受压,从中部断裂。  头档画面中部为相互交叉的两条直线带。足档为平行线组成的三角纹。西侧棺板
期刊
《续诗品》是清代诗人袁枚标举“性灵”的代表作,仿照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重真情、崇个性、尚自然,并进一步讨论诗歌创作的必备条件、构思途径、鉴赏与修改方法。同时,作为以诗论诗的典型作品,《续诗品》自身的构思布局、语言风格也成为袁枚诗歌主张的说明范例,体现了袁枚对“真”与“雅”、结构美与韵律美的鉴赏标准。  《续诗品》是清人袁枚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四言十二句诗的形式所作的一篇论诗著作。袁
期刊
日本女作家三浦绫子在1964年因《冰点》获得朝日新闻悬赏小说大奖而蜚声文坛,从此开启了创作道路,其作品大多为民众喜爱。1999年逝世后,人们在北海道札幌为她建立了“三浦绫子文学纪念馆”,她的作品因通俗易读而常常被忽略其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我国对她的研究更是有限,《泥流地带》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展现了她的人生观、文学观,以及三浦绫子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泥流地带》发出人应该怎么活的疑问
期刊
人性在失去道德准则、社会规则的约束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原本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殖民者来到殖民地,是否又能保持文明的做法呢?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主义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他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充分展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末日之感,折射出日趋严重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沉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英、法、德、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期刊
英国文学家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以意识流的描写而闻名于世,小说《到灯塔去》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小说围绕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1910-1920年的生活展开描写。这部小说颇具印象派的风格,宛如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使用象征主义表达了自己对死亡和永恒以及两性关系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象征意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伍尔夫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 
期刊
知识分子是鲁迅笔下从未缺席过的角色,他们或是穷困潦倒、心智麻木的落第士人;或是在残酷的旧社會无力地徘徊的“孤独者”;或是奋斗到最后被启蒙的人所吞噬的“启蒙者”。《一件小事》中的“我”是异于所有人的存在,从开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自以为是到后来的自我反思,经历了一个知识分子自省和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表现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所遭遇的身份困境及其自我身份认知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