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南方部队处于高热高湿环境,夏季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特别是5km科目训练及考核,容易导致重度中暑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训练强度加大,对官兵体能要求越来越高,中暑训练伤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及时,会产生严重后果,现总结今年4月-7月本单位处置的12例重度中暑进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l2例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其中4例是休假1个月返回部队后直接参加5km考核,5例是感冒、轻度腹泻、休息不好参加训练而导致中暑,2例是因为新兵体质差而发生中暑。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中暑的诊断标准,其中热痉挛5例,热衰竭5例,热射病2例。
1.2 现场急救将患者常规转移至阴凉环境,热痉挛患者给予口服糖盐溶液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热衰竭及热射病患者立即给予建立两路静脉通道,1小时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500ml,2例热射病患者现场体温超过40℃,给予现场脱去衣物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身体30分钟以上,体温下降至正常,患者逐渐清醒,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积极准备后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
1.3 结果所有的患者经现场急救,神志完全清醒,体温正常,热射病2例经后送医院救治后均已病愈归队。
2 讨 论
重度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核心体温可高达42℃以上,对机体有广泛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据文献报道,热射病死亡率高达40—50%以上,存活患者中约30%可遗留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后遗症[1]。
本组病例中,对热痉挛的处理主要采取脱离高温环境,休息及口服含盐饮料处理,很快缓解。而热衰竭及热射病早期鉴别困难,都是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且部分热衰竭可以很快向热射病转化,在训练场,当患者突然倒地昏迷时早期体温高,血压偏低,表现出热衰竭,而其体温可以在10分钟甚至20分钟内骤升,如果没有注意观察,可能会误诊。本组病例热衰竭5例,主要表现意识障碍,血压偏低,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持续监测体温均不升高,立即给予半小时内补液1000ml以上,1小时内意识全部转为清醒。
热射病是重度中暑最严重类型,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上升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肾损伤等多脏器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对热射病的现场处理,院前早期即开始的体温冷却是重症中暑救治的关键,且直接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2]。
本组2例热射病患者全部采取现场大量自来水淋浴的方式,持续半小时,体温均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清醒。转往医院后有1例出现横纹肌溶解,肝功能损害,治疗2周后痊愈。目前,热射病的降温方式选择有很多种,包括冰水浸泡、冰敷、酒精擦浴、冷水浴、空调及冰毯降温等等,每一种降温方式均能够部分降低患者温度,但在训练场或野外作业,上诉降温方式的可操作性差,且降温不持续不恒定,本组2例均采取现场自来水降温,降温的效果明显,寒战发生率小,2例均能在半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但目前由于大多数人员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对突发高热者,采用自来水降温,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使得自来水降温技术基层部队开展受到一定的阻力,需要长期培训。当然本组病例较少,自来水降温的利与弊还需要不断总结。
液体复苏是重症中暑治疗的又一重要措施。患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运动,机体短时间内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且皮肤散热、肌肉运动,血液的从新分部,常常出现有效循环不足,表现在心率快、血压偏低、尿量少,因此充分液体补充才能快速恢复循环维持脏器的有效灌注,改善细胞缺氧。本组仅热痉挛采取口服补液方式,其余均采取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补液,1小时内补液在1500ml以上,5例患者均在1小时内清醒。有1例患者考虑热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在输液前已经意识障碍2小时,因无体温升高,给予补液1500ml后很快清醒。
由于重症中暑极易发生脑水肿、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发生重症中暑,必须第一时间在现场边紧急降温处理及液体复苏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救治,确保重症中暑抢救的成功率。由于部队距离附近大医院往往车程在半小时以上,紧急转运途中耗费大量抢救时间,对后期的恢复往往是致命的。
参考文献:
[1]Leon’LR,Helwig BG.Heat stroke: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e[J].J Appl Physiol,2010,109(6):1980—1988.
[2]趙剡,主译.急诊医学:成人内一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65—769.
南方部队处于高热高湿环境,夏季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特别是5km科目训练及考核,容易导致重度中暑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训练强度加大,对官兵体能要求越来越高,中暑训练伤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及时,会产生严重后果,现总结今年4月-7月本单位处置的12例重度中暑进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l2例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其中4例是休假1个月返回部队后直接参加5km考核,5例是感冒、轻度腹泻、休息不好参加训练而导致中暑,2例是因为新兵体质差而发生中暑。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中暑的诊断标准,其中热痉挛5例,热衰竭5例,热射病2例。
1.2 现场急救将患者常规转移至阴凉环境,热痉挛患者给予口服糖盐溶液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热衰竭及热射病患者立即给予建立两路静脉通道,1小时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500ml,2例热射病患者现场体温超过40℃,给予现场脱去衣物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身体30分钟以上,体温下降至正常,患者逐渐清醒,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积极准备后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
1.3 结果所有的患者经现场急救,神志完全清醒,体温正常,热射病2例经后送医院救治后均已病愈归队。
2 讨 论
重度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核心体温可高达42℃以上,对机体有广泛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据文献报道,热射病死亡率高达40—50%以上,存活患者中约30%可遗留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后遗症[1]。
本组病例中,对热痉挛的处理主要采取脱离高温环境,休息及口服含盐饮料处理,很快缓解。而热衰竭及热射病早期鉴别困难,都是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且部分热衰竭可以很快向热射病转化,在训练场,当患者突然倒地昏迷时早期体温高,血压偏低,表现出热衰竭,而其体温可以在10分钟甚至20分钟内骤升,如果没有注意观察,可能会误诊。本组病例热衰竭5例,主要表现意识障碍,血压偏低,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持续监测体温均不升高,立即给予半小时内补液1000ml以上,1小时内意识全部转为清醒。
热射病是重度中暑最严重类型,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上升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肾损伤等多脏器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对热射病的现场处理,院前早期即开始的体温冷却是重症中暑救治的关键,且直接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2]。
本组2例热射病患者全部采取现场大量自来水淋浴的方式,持续半小时,体温均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清醒。转往医院后有1例出现横纹肌溶解,肝功能损害,治疗2周后痊愈。目前,热射病的降温方式选择有很多种,包括冰水浸泡、冰敷、酒精擦浴、冷水浴、空调及冰毯降温等等,每一种降温方式均能够部分降低患者温度,但在训练场或野外作业,上诉降温方式的可操作性差,且降温不持续不恒定,本组2例均采取现场自来水降温,降温的效果明显,寒战发生率小,2例均能在半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但目前由于大多数人员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对突发高热者,采用自来水降温,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使得自来水降温技术基层部队开展受到一定的阻力,需要长期培训。当然本组病例较少,自来水降温的利与弊还需要不断总结。
液体复苏是重症中暑治疗的又一重要措施。患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运动,机体短时间内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且皮肤散热、肌肉运动,血液的从新分部,常常出现有效循环不足,表现在心率快、血压偏低、尿量少,因此充分液体补充才能快速恢复循环维持脏器的有效灌注,改善细胞缺氧。本组仅热痉挛采取口服补液方式,其余均采取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补液,1小时内补液在1500ml以上,5例患者均在1小时内清醒。有1例患者考虑热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在输液前已经意识障碍2小时,因无体温升高,给予补液1500ml后很快清醒。
由于重症中暑极易发生脑水肿、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发生重症中暑,必须第一时间在现场边紧急降温处理及液体复苏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救治,确保重症中暑抢救的成功率。由于部队距离附近大医院往往车程在半小时以上,紧急转运途中耗费大量抢救时间,对后期的恢复往往是致命的。
参考文献:
[1]Leon’LR,Helwig BG.Heat stroke: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e[J].J Appl Physiol,2010,109(6):1980—1988.
[2]趙剡,主译.急诊医学:成人内一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6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