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何时才能不再令人怀旧?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三十余载,从早先乐观合群的“小王”不觉蜕变成了如今迂阔孤僻的“老王”(不出意外的话数年之后还会沦为面目可憎的“王老”)。虽说早过了“不惑”之年而走在“知天命”的路上,却发现自己非但天命不知,头脑里还有“惑”之渐多的趋势。老就老了吧,内心却又时不时泛起“愤青”的情绪,总爱发一点不合时宜的牢骚,道出些让人不爽的闲言。以至于总有人将我的言谈举止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九斤老太”相联系。
  读过鲁迅小说《风波》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那位整日喟叹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太太。在她的心目中,“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其满心眷恋着的都是过去的好时光——或许这正应了梁任公所发现的“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一自然规律。
  不过从自然和生态的角度来分析,九斤老太的话倒也并非全无道理。撇开其年老体衰牙口不济、耐受力差等“主观原因”,这植物品种的退化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概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从老年人的怀旧中我们能够体味出淳朴而美好的东西正渐行渐远。人们常常用“人心不古”来形容世风日下,足见人类在“古”时的浑金璞玉般的天然美质。其实,即便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有多少人不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更何况曾经沧海饱受忧患的老年人呢?
  当我步入中年,应付完一天纷乱冗杂的工作后,总爱静坐于书房或是半躺在床上,一是为了恢复体力,再就是放松神经任思绪信马由缰远接八荒。每当这时,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小学时代,想到自己初登教坛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在自己被紧张繁忙压力山大的工作挤压得心力透支的时候,这种回忆常常像一张熨斗,缓缓地熨平了我疲惫而褶皱的身心。
  我读中学时放学的路上常赤裸双脚,踩着松软的河滩,手捧一本泛黄的《水浒》,在夕阳的余晖和粼粼的波光中与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作心灵的对话。物质的匮乏让我的双脚有了感受大地抚摩的机会;文化的贫乏,使我仅剩下读书的乐趣。那时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升学压力,没有西西弗斯滚动巨石般的作业的折磨,也没有一天十几个小时各科教师的轮番轰炸,更没有节假日漫无休止的补课……学生完全享受着一种从容恬淡的教育,奇怪的是大家的成绩都还不错,能力也很强。“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那些抛开课本日久的“胡子兵”竟然都有上佳的表现,毕业后这些人更是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我常常想起大学刚毕业时待过的那所乡村中学。那时我们初登教坛,课余时间总爱给孩子们读上几段文学期刊上的小说散文;放学之后常常拉同学们到操场踢球,给他们一遍遍讲解什么是越位,什么叫角球;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孩子们赶排自编或是“临摹”来的文娱节目;平日里总会收到不少家长让孩子捎来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寒暑假期间常常会有学生返校或教师家访,半为学习上的沟通半为缓释师生间的思念……我总记得那时学校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那种亲如家人般的情愫。那些学生虽说很少考入顶尖高校,成为尖端人才,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以自身与生俱来的正直与善良成为社会的脊梁。
  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有多少学生不是上学放学披星戴月?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自由地阅读嬉戏?有多少学生和教师不是情绪对立形同猫鼠而能情同母子亲如兄妹?有多少教师与家长不是赤裸裸的供求关系而能互敬互谅默契配合?还有多少学校能够让师生享受到一种从容淡定的诗意的教育而不是让他们在升学至上这一功利主义的旗帜下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煎炒烹炸?
  教育应是润物无声的渐染,而不应是急风暴雨般的荡涤;应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感化,而不该是强权高压下的灌输;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而不该是千人一面的雕琢;应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等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该打造一个个冰冷的“考试机器”……唯其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教育,急功近利只能让我们与教育的诗意背道而驰。
  忽然想起這样一件旧事: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27岁即受蔡元培之邀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接受了央视的专访,记者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者祝愿的话,他一直缄默不语。一旁有人提议:“您就说希望北大越办越好!”陈老继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这声“祝愿”也许会令那些陶醉于眼下的教育现状的“知足常乐派”人士大跌眼镜。在善于“寻找亮点”的人士眼里,就冲这句话,陈老夫子也是免不了要被划入“九斤老太”一族的。
  其实,我们不必唱响华丽的高调,大家最好都能扪心自问:撇开那些扩张的校园、挺拔的大楼、花哨的装潢和各种趋时应景的表演,我们的教育真的超越从前了吗?我们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师生的学术水准、人文情怀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谁能告诉我:我们的教育何时才能不再让那些年长者萌生出一种怀旧的情绪?
其他文献
怎样的人适合成为教师,是个很大的话题,因为有各种类型的教师,也就有各种适合做教师的人。可是,教师最为本质的共性是什么,教师和其他职业,比如工程师、律师、医生、官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这才是怎样的人适合做教师这一问题的答案。  先说说我校两个名校友的故事。一个是曹聚仁。曹聚仁在金华一中(当时叫金华七中)读初中,只读了一年半就被勒令退学了,原因是从寝室的窗户往外撒尿。这件事曹聚仁在他晚年的回忆录《我与
期刊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实生活是鲜活生动、千变万化的,而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自然也应该是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权威,它前后不同版本之间的变化也恰恰印证了语言与生活、时代的紧密联系。  不知不觉中,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悄然问世。对于个人而言,词典很难及时地更新换代,所以很少有人关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细微变化。笔者因执教高三年级的
期刊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们教师在高中作文写作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核心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
期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深刻革命,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网络教育环境下全新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教者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地点。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则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
期刊
什么是“有意思”和“有意义”呢?笔者认为,小学生习作的“有意思”是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书面整洁;“有意义”指有含义,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其实,一篇“有意思”的习作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或雅或俗包含“意义”。如我班学生(4年级)的习作“校长说错了一个字”就很有意思:  星期一早上升国旗,校长在国旗下讲话,把“我们的校园美得像花园似的”一句中的“似(shì)”
期刊
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很头疼,无法下手,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词、句以及段落的积累。笔者认为,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材料的选取  写作文之前,作者必须要选择好材料。好的材料是一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写出好作文的前提。  1.从生活中来。  大部分学生脑中没有好的素材,不知道怎么下笔,也不知道怎么去写,更不知道要写哪些内容。生活就是由一个个作文组成的,里面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材料,需
期刊
关于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文章,能整体感知,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阅读文学作品,能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
期刊
周记,周记,一周一记,但周记真的只是记账本吗?周记真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供老师、学校检查的吗?非也。  写周记是练笔,是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检查自己的学习收获,观察宇宙自然,了解社会百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与快乐的一种方式。  周记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  校园处处有美,静态的美:亭台楼阁、奇花异草、趣石美池,每一处都有可欣赏的细节美;动态的美:网球场、乒乓球台、篮球场、运动场,每一处都有运动的形态
期刊
二、运用方法找点训练,自主赏析  下面以几处诗文语段为例,找点训练,自主赏析,从检验的层面来看写景文段的指导意义。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期刊
打开悄悄话信箱,近距离地触摸一颗颗童心,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有他们的烦恼。开通悄悄话信箱,就是为了开启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上,通过一张张小小的字条向“悄悄话信箱”倾诉。学生通过写心里话的形式,将内心的困扰释放。同时这还能让教师通过这些文字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沟通从心开始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