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苏仙 感动古今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郴州人都会知道“苏仙传说”,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听苏仙的故事时,听到苏耽哭祭母亲、仙泪化泉,我忍不住落泪。苏仙的孝心善行,流传了几千年,感动无数人。
  苏耽成仙
  郴州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也与苏仙的美丽传说有关。相传西汉文帝年间,郴州城东鸭子塘村有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潘姑娘。一天,她去河边洗衣服,被河水中飘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既扯不掉,也咬不断。红线钻入姑娘肚里,姑娘因此怀孕。她躲在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因为是未婚生子,姑娘不敢将孩子带回家抚养,将孩子弃之洞中,含泪指天卜誓:“该成人,七天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内早归阴。”七天后,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来到洞中,看见一只白鹤用羽毛盖在孩子身上温暖孩子,一只白鹿在哺乳孩子。姑娘喜极而泣,将孩子抱回家中抚养。这个男孩取名苏耽,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传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13岁乘鹤成仙,即苏仙。
  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记载有苏仙传说。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徐霞客等文人与苏仙有不解之缘。在唐代,唐玄宗诏令宣扬苏耽孝母救民事迹。苏耽出生地因此被道教列为“福地”,苏耽出生的那座山被当地百姓改称苏仙岭。宋代有四位皇帝封苏耽为“真人”、“真君”。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苏仙传说”形成的医林典故。宋真宗诗作有“橘井甘泉透胆香”。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明代意大利傳教士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中谈及中国“记医以橘井、以杏林”。《辞海》“橘井”条释收录了苏耽母子治病救人的故事,《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如今,由传说形成的橘井文化不仅传遍大江南北,还辐射影响了日、韩、越等国。海外华人在唐人街设“橘井诊所”,法、奥、俄、日等国图书馆均收藏有“苏耽橘井”相关资料。
  孝善流传千古
  苏仙传说承载的孝文化与善文化在郴州当地的影响犹为深远。清代郴州人陈振玉考中举人,因父亲患脚病,辞官居家孝养父亲。后带头捐资出力为郴州做大量公益好事,行善数十年不倦。1997年,嘉禾县女孩罗娟知道母亲重症危急,当时父在外打工、兄在外读书。这个刚满18岁、身在长沙的姑娘毅然回乡割肾救母,成为中国内地首例为父母献肾的子女。
  近年,郴州高度重视“苏仙传说”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建立苏仙民俗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园等不断创新保护载体。每年秋季在苏仙岭风景区开设“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专题讲座;苏仙民俗博物馆收集了关于传说的各种书籍、史料、文章;2013年建立24孝雕塑园;搜集传承人口述的“苏仙传说”70多篇。
  2014年,“苏仙传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苏仙传说”被搬上实景演艺舞台;2016年,郴州市苏仙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发现“苏仙传说”中的“潘婆庵”遗址。经郴州市文物管理处专家考证,此处有当地百姓纪念苏仙和母亲在此生活的佐证。
  而今,白鹿洞中仙人仙鹤仙鹿已杳然,只留下一段千古传奇。但苏仙祭母的悲声却时常清晰地回荡在我的灵魂里:“娘!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看千古烟波浩荡,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传说就是泪珠一颗。我们在美丽的民间故事里遇见另一个自己,获得感动和启示。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名师导师何夏寿说: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母,是童年精神之母,它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而这些都与语文教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非遗接力
  “苏仙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可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的补充。近年,不仅被编入郴州本土教材,而且还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活态传承。比如,2014年,郴州市苏仙区举行了中小学生“苏仙传说”讲故事比赛;苏仙区文化部门通过组织苏仙区中小学生阅读有关“苏仙传说”的书籍、观看相关影片,开展“苏仙故事”进课堂传讲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苏仙传说”博爱、孝文化精神。在学子心中,种下一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
其他文献
若你看了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你就会知道唢呐和喇叭原来是同一乐器。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电影里的老匠人焦三爷对唢呐的尊重与自豪,对唢呐艺术的欣赏与陶醉,令人感动和难忘。而在现实中,在湘潭县青山桥地区,有那么一些非遗传人,为了留住走街串巷的唢呐声,他们在年复一年的传承。  湖湘风韵 曲艺无双  关于青山唢呐的起源,难以确切考证。相传,周朝有一位宫廷乐师从京都
期刊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这是湖南有名的花鼓戏《补锅》中的一段唱词,其曲调活泼轻快,是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青年人的KTV 必点曲目。湖南花鼓戏虽赫赫有名,《补锅》《刘海砍樵》等被大家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花鼓戏是起源于洞庭湖区一种叫做地花鼓的民间小戏,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  地花鼓,意即“在地上打的花鼓”,一般是在广场、晒谷坪、
期刊
篝火把整个夜的黑暗推开的时候,音乐声响了起来,一群穿着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脸面用稻草、树叶、棕丝盖住,头上扎着长长的棕叶瓣子的演员纷纷上场,跳起了毛古斯舞。那装束就如原始人一般,演绎的就是土家族先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粗犷的舞姿,原始的呐喊,让人震撼。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师作
期刊
为达到“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非物质文化素养拓展;“四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学生口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目标,衡阳市于2016年5月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7年6月,衡阳市出台《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7年9月,“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衡阳戏曲文化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祁剧是衡阳的地方大戏,
期刊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长沙铜官窑(也称长沙窑)的诗文壶,千古盛名。2018年1月14日,在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里,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国宝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了,她承载了长沙千年的文化与历史,见证了大唐时期长沙的热闹与繁华。节目中,当国宝守护人何炅用长沙话呼喊:“长沙窑,大唐造。大唐造,长沙窑”时,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了。湘博馆藏数以万计,为何选择她?
期刊
140人畅享9位教授的深度培训  1月25日,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图书馆,全国首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练高端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14个省、直辖市的140名高中优秀生物老师、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练、教科院(所)高中生物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领域顶尖专家的教学经验。此次培训由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中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会务执行。  当天,正值湖南降
期刊
在永州,每一个村落的炊烟竹影、青砖黛瓦、门楼戏台、井巷街坊都是女书的历史见证,据悉,女书传承人如今只剩不到10人。为保存这上古时代的文化“活化石”,江永县在该地建立了女书园,园内设女书学堂、女红厅、女书书画作品展厅等。来到这里,相信你会被女书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所折服。  近年来,在江永县政府的支持下,江永不少学校积极开展“女书进校园”活动。上江圩镇中心校开设了女书文化兴趣小组,接下来该
期刊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月10日上午,益阳市赫山区桃花仑小学一年级262班的学生齐声朗读古诗《风》,班主任蔡益蓉接手262班之前刚带完有94个学生的六年级毕业班,而现在所在班里只有54个学生,她上课不再需要借助“小蜜蜂”,工作量也相应减少,和孩子们的关系更密切了。  2017年秋季,桃花仑小学一年级共开设11个班,相比2016年新增了4个班级,每个班的学生数量至少减少
期刊
关于始祖炎帝,历史教科书有故事,民间有传说。  相传,炎帝神农氏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因误食“断肠草”而崩。人们抬着他的遗体经鹿原陂时,一条曾被神农氏救治过的小龍因感念其恩,掀起风浪挽留。人们以其为天意,便卸棺造陵,小龙这才停歇风浪,自身则化身石龙,默默守护炎帝陵旁。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据宋代罗泌撰《路史》记述,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说的就是今湖南省株洲市炎
期刊
1月11日,凤凰县幼儿园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传统亲子活动——打糍粑,活動开展之前,老师就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过年的故事,并带领孩子们把每间教室打扮得年味浓浓。  打糍粑活动吸引了家长和孩子的热情参与,爸爸们轮流上阵挥舞着棍子打着糍粑,妈妈们把打好的糍粑揉团压扁成形。有的孩子还学起大人的样子打起糍粑来,有模有样。他们和家长一起体验自制美食的乐趣,也领略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