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郴州人都会知道“苏仙传说”,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听苏仙的故事时,听到苏耽哭祭母亲、仙泪化泉,我忍不住落泪。苏仙的孝心善行,流传了几千年,感动无数人。
苏耽成仙
郴州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也与苏仙的美丽传说有关。相传西汉文帝年间,郴州城东鸭子塘村有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潘姑娘。一天,她去河边洗衣服,被河水中飘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既扯不掉,也咬不断。红线钻入姑娘肚里,姑娘因此怀孕。她躲在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因为是未婚生子,姑娘不敢将孩子带回家抚养,将孩子弃之洞中,含泪指天卜誓:“该成人,七天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内早归阴。”七天后,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来到洞中,看见一只白鹤用羽毛盖在孩子身上温暖孩子,一只白鹿在哺乳孩子。姑娘喜极而泣,将孩子抱回家中抚养。这个男孩取名苏耽,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传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13岁乘鹤成仙,即苏仙。
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记载有苏仙传说。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徐霞客等文人与苏仙有不解之缘。在唐代,唐玄宗诏令宣扬苏耽孝母救民事迹。苏耽出生地因此被道教列为“福地”,苏耽出生的那座山被当地百姓改称苏仙岭。宋代有四位皇帝封苏耽为“真人”、“真君”。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苏仙传说”形成的医林典故。宋真宗诗作有“橘井甘泉透胆香”。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明代意大利傳教士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中谈及中国“记医以橘井、以杏林”。《辞海》“橘井”条释收录了苏耽母子治病救人的故事,《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如今,由传说形成的橘井文化不仅传遍大江南北,还辐射影响了日、韩、越等国。海外华人在唐人街设“橘井诊所”,法、奥、俄、日等国图书馆均收藏有“苏耽橘井”相关资料。
孝善流传千古
苏仙传说承载的孝文化与善文化在郴州当地的影响犹为深远。清代郴州人陈振玉考中举人,因父亲患脚病,辞官居家孝养父亲。后带头捐资出力为郴州做大量公益好事,行善数十年不倦。1997年,嘉禾县女孩罗娟知道母亲重症危急,当时父在外打工、兄在外读书。这个刚满18岁、身在长沙的姑娘毅然回乡割肾救母,成为中国内地首例为父母献肾的子女。
近年,郴州高度重视“苏仙传说”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建立苏仙民俗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园等不断创新保护载体。每年秋季在苏仙岭风景区开设“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专题讲座;苏仙民俗博物馆收集了关于传说的各种书籍、史料、文章;2013年建立24孝雕塑园;搜集传承人口述的“苏仙传说”70多篇。
2014年,“苏仙传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苏仙传说”被搬上实景演艺舞台;2016年,郴州市苏仙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发现“苏仙传说”中的“潘婆庵”遗址。经郴州市文物管理处专家考证,此处有当地百姓纪念苏仙和母亲在此生活的佐证。
而今,白鹿洞中仙人仙鹤仙鹿已杳然,只留下一段千古传奇。但苏仙祭母的悲声却时常清晰地回荡在我的灵魂里:“娘!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看千古烟波浩荡,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传说就是泪珠一颗。我们在美丽的民间故事里遇见另一个自己,获得感动和启示。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名师导师何夏寿说: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母,是童年精神之母,它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而这些都与语文教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非遗接力
“苏仙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可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的补充。近年,不仅被编入郴州本土教材,而且还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活态传承。比如,2014年,郴州市苏仙区举行了中小学生“苏仙传说”讲故事比赛;苏仙区文化部门通过组织苏仙区中小学生阅读有关“苏仙传说”的书籍、观看相关影片,开展“苏仙故事”进课堂传讲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苏仙传说”博爱、孝文化精神。在学子心中,种下一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
苏耽成仙
郴州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也与苏仙的美丽传说有关。相传西汉文帝年间,郴州城东鸭子塘村有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潘姑娘。一天,她去河边洗衣服,被河水中飘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既扯不掉,也咬不断。红线钻入姑娘肚里,姑娘因此怀孕。她躲在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因为是未婚生子,姑娘不敢将孩子带回家抚养,将孩子弃之洞中,含泪指天卜誓:“该成人,七天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内早归阴。”七天后,思子心切的潘姑娘来到洞中,看见一只白鹤用羽毛盖在孩子身上温暖孩子,一只白鹿在哺乳孩子。姑娘喜极而泣,将孩子抱回家中抚养。这个男孩取名苏耽,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传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13岁乘鹤成仙,即苏仙。
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记载有苏仙传说。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徐霞客等文人与苏仙有不解之缘。在唐代,唐玄宗诏令宣扬苏耽孝母救民事迹。苏耽出生地因此被道教列为“福地”,苏耽出生的那座山被当地百姓改称苏仙岭。宋代有四位皇帝封苏耽为“真人”、“真君”。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苏仙传说”形成的医林典故。宋真宗诗作有“橘井甘泉透胆香”。传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纳入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明代意大利傳教士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中谈及中国“记医以橘井、以杏林”。《辞海》“橘井”条释收录了苏耽母子治病救人的故事,《药海拾奇》一书中也有记载苏母以井水橘叶治疗疫病。如今,由传说形成的橘井文化不仅传遍大江南北,还辐射影响了日、韩、越等国。海外华人在唐人街设“橘井诊所”,法、奥、俄、日等国图书馆均收藏有“苏耽橘井”相关资料。
孝善流传千古
苏仙传说承载的孝文化与善文化在郴州当地的影响犹为深远。清代郴州人陈振玉考中举人,因父亲患脚病,辞官居家孝养父亲。后带头捐资出力为郴州做大量公益好事,行善数十年不倦。1997年,嘉禾县女孩罗娟知道母亲重症危急,当时父在外打工、兄在外读书。这个刚满18岁、身在长沙的姑娘毅然回乡割肾救母,成为中国内地首例为父母献肾的子女。
近年,郴州高度重视“苏仙传说”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通过设立“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建立苏仙民俗博物馆、二十四孝雕塑园等不断创新保护载体。每年秋季在苏仙岭风景区开设“橘井泉香中国中医文化论坛”专题讲座;苏仙民俗博物馆收集了关于传说的各种书籍、史料、文章;2013年建立24孝雕塑园;搜集传承人口述的“苏仙传说”70多篇。
2014年,“苏仙传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苏仙传说”被搬上实景演艺舞台;2016年,郴州市苏仙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发现“苏仙传说”中的“潘婆庵”遗址。经郴州市文物管理处专家考证,此处有当地百姓纪念苏仙和母亲在此生活的佐证。
而今,白鹿洞中仙人仙鹤仙鹿已杳然,只留下一段千古传奇。但苏仙祭母的悲声却时常清晰地回荡在我的灵魂里:“娘!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看千古烟波浩荡,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传说就是泪珠一颗。我们在美丽的民间故事里遇见另一个自己,获得感动和启示。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名师导师何夏寿说:民间文学是文学之母,是童年精神之母,它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而这些都与语文教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非遗接力
“苏仙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可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的补充。近年,不仅被编入郴州本土教材,而且还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活态传承。比如,2014年,郴州市苏仙区举行了中小学生“苏仙传说”讲故事比赛;苏仙区文化部门通过组织苏仙区中小学生阅读有关“苏仙传说”的书籍、观看相关影片,开展“苏仙故事”进课堂传讲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苏仙传说”博爱、孝文化精神。在学子心中,种下一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