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长沙铜官窑:带你梦回大唐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bue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长沙铜官窑(也称长沙窑)的诗文壶,千古盛名。2018年1月14日,在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里,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国宝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了,她承载了长沙千年的文化与历史,见证了大唐时期长沙的热闹与繁华。节目中,当国宝守护人何炅用长沙话呼喊:“长沙窑,大唐造。大唐造,长沙窑”时,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了。湘博馆藏数以万计,为何选择她?《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汤浩说:“长沙窑最能反映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多个世界第一引起世人关注
  1956年冬,湖南文物普查队在长沙产瓷名镇铜官,发现了彩瓷片及完整器物,普查队确认:这是一处成功烧制出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至此,长沙铜官窑在尘封地下千余年后被人们发现。
  当时,国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柄对长沙铜官窑烧制出的釉下彩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它所采用的装饰方法超出了当时的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据统计,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如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大量实物证明,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
  除此之外,长沙铜官窑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世界彩瓷史上是开先河者,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纹饰潇洒飘逸,对唐朝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铜官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铜官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全唐诗》对唐代诗歌并没有收集全,有很多诗出现在铜官窑瓷器上,却没有收录在《全唐诗》里,应该说铜官窑上的诗文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时间回溯到1100年前。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告别了黄金时代。北方的长安,这个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冷清、衰败。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正燃起热烈的火焰。一群人正在一个个龙形窑场里,用山柴烧制瓷器。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一位叫作李群玉的诗人,来到这里,看到这幅景象,写下了当时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沖天的壮观景象。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同时开创了陶瓷业的辉煌时代。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
  若干年后,一艘阿拉伯式的帆船,停靠岸边。珠光宝气的阿拉伯商人大肆收购了大量便宜而又精美的“大唐制造”瓷器,船从靖港出发了,可是,最终这艘庞大的商船消失在印度洋。
  这一消失就是1000年。直到1998年,这艘沉船才被德国寻宝者在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并开始打捞,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其中5万余件产自铜官窑。这一惊世发现,慢慢诠释了一条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当时,一个窑场一次能出口数万件瓷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足见当时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生产盛况,也说明铜官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铜官窑自被发现以来,出土文物已过万件。湖南省考古所原所长袁家荣表示,长沙铜官窑文化的考古发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不过分”。经考证,铜官至今有方位、地址、名称的古窑仍有72座,星罗棋布,遍及全镇。
  (蔡侗辰 )
  (图片和资料均由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提供)
  非遗接力
  拥有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长沙望城区,让“非遗进校园”遍地开花。2010年以来,望城把“非遗”项目——陶艺和剪纸带到多所中、小学校的兴趣课堂。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获得了乐趣,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他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活态文化”。
其他文献
儿时,在老家,每至年关,卖年画的摊子总是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要撕下堂屋木门上斑驳的旧年画,贴一对新的,保来年吉祥平安。  大年三十清早,爷爷端来刚出锅的热米汤,我骑在父亲肩头,把热气腾腾的米汤往堂屋门上刷,爷爷便将早已准备好的年画贴上去,放一挂鞭炮,接年了!  不曾想,这些年画很多都来自邵阳市隆回县的一个古老小镇——滩头,这项做年画的技艺至今已300多年历史。  如今,儿时的年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
期刊
侗锦如歌  “八月风吹稻谷香,稻谷开花遍地黄,我丢不下家里的牲口哟!妈妈催我快成家,姑娘心里恋爸妈……”  当古老的《嫁女歌》在怀化侗乡上空盘桓宛转缠绵时,那是这里有人家要嫁女儿了。新娘出嫁时会穿上漂亮的侗族服饰,服饰上独特的侗锦特别绚丽夺目,那些手工绣出的图案线条流畅,如纤云弄巧,巧夺天工。如果两个出嫁的侗家姑娘在路上相遇,会互赠绣有精美侗锦的花带或头帕,以示互相尊敬,互祝幸福;侗族青年男女谈情
期刊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地球内部,存在大量高温的岩浆,高温岩浆熔化岩石时会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于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地表某个薄弱的地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爆发。  电影《战狼2》让中国观众看得痛快淋漓,激情澎湃。当看到冷锋手擎国旗,穿越敌占区,安然回到中国营地时,许多中国人流下了热泪,而当屏幕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你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
期刊
40年前,有一個代表团到娄底新化鹅塘参观,公社组织1000人的拳术、500人的棍术、300人的刀术、100人的对练,壮观的集体武术表演让代表团为之惊叹。可见,武术已根植于这方水土,这里的人们几千年来尚武成风,新化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又尤以梅山武术最为著名。  从野蛮中催生  古梅山腹地,山高林深,“旧不与中国通”。在漫长的与野兽搏斗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岁月中,梅山先民逐渐形成了实战性强的军事格杀
期刊
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 以歌传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
期刊
“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家里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因为有了“爱”这个音符穿插其间,才使爱的协奏曲更动听。每每这首歌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里。  看!爱的协奏曲奏响在餐桌上。好不容易盼来了假期,我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每次吃饭前,爷爷奶奶都会在厨房忙上大半天,荤素搭配,营养健康。我最爱吃的香喷喷的排骨,滑溜溜的土豆丝,爸爸最爱吃的笋片炒肉,妈妈最爱喝的
期刊
若你看了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你就会知道唢呐和喇叭原来是同一乐器。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电影里的老匠人焦三爷对唢呐的尊重与自豪,对唢呐艺术的欣赏与陶醉,令人感动和难忘。而在现实中,在湘潭县青山桥地区,有那么一些非遗传人,为了留住走街串巷的唢呐声,他们在年复一年的传承。  湖湘风韵 曲艺无双  关于青山唢呐的起源,难以确切考证。相传,周朝有一位宫廷乐师从京都
期刊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这是湖南有名的花鼓戏《补锅》中的一段唱词,其曲调活泼轻快,是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青年人的KTV 必点曲目。湖南花鼓戏虽赫赫有名,《补锅》《刘海砍樵》等被大家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花鼓戏是起源于洞庭湖区一种叫做地花鼓的民间小戏,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  地花鼓,意即“在地上打的花鼓”,一般是在广场、晒谷坪、
期刊
篝火把整个夜的黑暗推开的时候,音乐声响了起来,一群穿着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脸面用稻草、树叶、棕丝盖住,头上扎着长长的棕叶瓣子的演员纷纷上场,跳起了毛古斯舞。那装束就如原始人一般,演绎的就是土家族先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粗犷的舞姿,原始的呐喊,让人震撼。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师作
期刊
为达到“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非物质文化素养拓展;“四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学生口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目标,衡阳市于2016年5月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7年6月,衡阳市出台《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7年9月,“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衡阳戏曲文化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祁剧是衡阳的地方大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