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呢?笔者以为,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加以重视,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渗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主要是以形象为主,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往往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把课本中的例子加以运用,以此为凭据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产生亲近感,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教学“购物问题”时,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打折销售”问题展开。这种把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的做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我创造情境:“比一比谁的指甲大?谁的指甲小?”(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问:“你的指甲有多小?我的指甲有多大?”虽然学生说不出到底有多小,到底有多大,但在同学的比较中,我指出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的初步感受就非常深刻,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效果上,一旦学生遇到实际的关涉数学的问题,就会显得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领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关于购房问题,教师这样组织教学:“我想去购买一套新房,但不知划不划算,想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为老师做个参谋。”学生们回答说,要综合考虑,从房价、地理位置、所在区域交通情况、开发商的优惠政策、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未来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其费用等。然后,教师出示几处地区房屋的房价让学生根据基价、优惠措施以及楼层的差价等多个条件让学生帮他计算比较。接着,教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在买好房后,要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请你们帮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介绍了木地板的市场情况。教师诚恳地问学生:“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最好呢?为什么?”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每组都拿出一个选择方案,在全班进行展示。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也不会感什么兴趣。但结合了老师的买房行为,学生对这种生活化了的能够帮助他人的情境,就显得颇有兴趣。由此,课堂也极大地生动活泼起来。
三、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所选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值得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融合。
教学“有趣的拼搭”时,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模型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填写操作表格,看他们运用了哪些模型。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形状、大小、个数、美观、独创等多种因素。运用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其逐渐掌握数的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通过有意识的数学实践,认识现实实际问题和课本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事物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对于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呢?笔者以为,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加以重视,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渗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主要是以形象为主,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往往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把课本中的例子加以运用,以此为凭据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产生亲近感,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教学“购物问题”时,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打折销售”问题展开。这种把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的做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我创造情境:“比一比谁的指甲大?谁的指甲小?”(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问:“你的指甲有多小?我的指甲有多大?”虽然学生说不出到底有多小,到底有多大,但在同学的比较中,我指出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的初步感受就非常深刻,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效果上,一旦学生遇到实际的关涉数学的问题,就会显得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领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关于购房问题,教师这样组织教学:“我想去购买一套新房,但不知划不划算,想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为老师做个参谋。”学生们回答说,要综合考虑,从房价、地理位置、所在区域交通情况、开发商的优惠政策、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未来小区的物业管理及其费用等。然后,教师出示几处地区房屋的房价让学生根据基价、优惠措施以及楼层的差价等多个条件让学生帮他计算比较。接着,教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在买好房后,要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请你们帮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介绍了木地板的市场情况。教师诚恳地问学生:“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最好呢?为什么?”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每组都拿出一个选择方案,在全班进行展示。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也不会感什么兴趣。但结合了老师的买房行为,学生对这种生活化了的能够帮助他人的情境,就显得颇有兴趣。由此,课堂也极大地生动活泼起来。
三、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所选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值得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融合。
教学“有趣的拼搭”时,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模型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填写操作表格,看他们运用了哪些模型。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形状、大小、个数、美观、独创等多种因素。运用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其逐渐掌握数的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通过有意识的数学实践,认识现实实际问题和课本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自觉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事物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对于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