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利用人文精神进行教育,探索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和弘扬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加团队意识、净化道德环境和提高人格境界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教育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教育作用
1.体育精神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最终集中体现为一定的体育品质。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与学习、工作和生活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对产生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质量会有重要的作用[2]。
2.体育精神是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只要发扬体育精神,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会度过难关。
3.体育精神是完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武器。
以体育精神为引导,鼓起勇气去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将会出现奇迹,由弱者变成强者。因此体育精神可以成为陶冶和净化人心灵的武器。
4.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灵魂,体育制度文化是基础,体育物质文化是保障。作为灵魂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只有加强体育精神教育,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的水准,才能有效保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内容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扩展。
体育精神作为参与体育活动主体创造的意识、意志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培养体育活动参与者、爱好者及所有国人的爱国情操。当在世界各种各样的大赛中,中国健儿获得优异成绩、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奏响的时侯,这充分展示了运动健儿自我实现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使国人切实感到光荣,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为自己作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友善、勇敢负责、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弱的学生完成体育训练,教育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要乐于助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善良正直的品格,爱护并帮助体弱者,不歧视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打造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做事公正、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无形中就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终身受用的高尚品格,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教育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力求全面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自强不息乃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激励着华夏儿女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记录和传奇。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则鼓舞着体育健儿勇攀高峰、超越自我、不断创造,诱导和激发青年奋发进取,砥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促进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和提升。
体育精神的核心表现是自强拼搏精神,它从根本上体现体育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是体育活动中获取重大成果的直接动力和活动主体自觉能动性的巨大发挥。这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发展和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生活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重要特征的基本要求,而且就现代体育活动来说,它还是社会生活主体构建现代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
5.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观念。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3],这是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辩证法意义的警句。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三、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途径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
必须在高校中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帮助师生摈弃“体育就是体质教育”、“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福利”等传统体育观念,积极倡导“健康综合投资”的体育精神教育观,建立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学生只有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体育精神上升到人生哲学指导原则的高度,从而科学、文明、健康地进行体育实践和生活体验。
2.必须坚持重点在“知”,关键在“行”的结合。
一方面要坚持全面渗透性的高校体育精神教育,把体育精神教育的要求有机地融入并有针对性地贯穿到课程教学之中,重点是将优秀运动员的典型事例等有关体育精神教育内容充实到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以体育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各种活动,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关键是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加大竞技体育的比重,如开设攀岩、橄榄球、棒/垒球等训练和比赛,建立运动项目俱乐部制度,用学生周围的榜样事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培养先进、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3.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灌输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效果大大降低。高校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依据对象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选择符合实际的方法,将主导性体育精神规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情景教育等途径,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促使其形成自律性品质,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
4.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加深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了解体育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人生观,从而起到对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但现在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表现在体育理论课时少,并有缺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动作要领,不讲对身体的锻炼价值和锻炼方法;在教学比赛中只讲规则和战术,不注重我国运动员比赛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的拼搏精神的宣传教育。这样就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产生正确认识,并变成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4]。
5.培养刻苦务实精神,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改善和提升。
体育活动主体参与体育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体育由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和战术、意识和意志、体能和技能所组合而成,因此参与体育活动
的主体必然要刻苦务实地参与整个有关的过程,才能领会、体验和掌握体育的精髓,这有利于培养参与活动主体刻苦务实的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保证[5]。
四、结语
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它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使人体质健康,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健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项技术,更要充分理解体育精神的极大潜力和深刻内涵,把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体育技术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体育科学,2002.3:10-13.
[2]王建明,陈红喜.论高等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J].江苏教育,2005,(2):97-99.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Z].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学习资料,成都体育学院编印,1978.
[4]宋培东,吴永刚.赵震.论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4),第23卷,(2):57-59.
[5]黄晓华,黄晓春.体育精神的哲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第33卷:31-3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加团队意识、净化道德环境和提高人格境界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教育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教育作用
1.体育精神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最终集中体现为一定的体育品质。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与学习、工作和生活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对产生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质量会有重要的作用[2]。
2.体育精神是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只要发扬体育精神,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会度过难关。
3.体育精神是完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武器。
以体育精神为引导,鼓起勇气去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将会出现奇迹,由弱者变成强者。因此体育精神可以成为陶冶和净化人心灵的武器。
4.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灵魂,体育制度文化是基础,体育物质文化是保障。作为灵魂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只有加强体育精神教育,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的水准,才能有效保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内容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扩展。
体育精神作为参与体育活动主体创造的意识、意志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培养体育活动参与者、爱好者及所有国人的爱国情操。当在世界各种各样的大赛中,中国健儿获得优异成绩、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奏响的时侯,这充分展示了运动健儿自我实现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使国人切实感到光荣,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为自己作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友善、勇敢负责、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弱的学生完成体育训练,教育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要乐于助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善良正直的品格,爱护并帮助体弱者,不歧视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打造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做事公正、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无形中就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终身受用的高尚品格,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教育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力求全面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自强不息乃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激励着华夏儿女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记录和传奇。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则鼓舞着体育健儿勇攀高峰、超越自我、不断创造,诱导和激发青年奋发进取,砥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促进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和提升。
体育精神的核心表现是自强拼搏精神,它从根本上体现体育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是体育活动中获取重大成果的直接动力和活动主体自觉能动性的巨大发挥。这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发展和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生活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重要特征的基本要求,而且就现代体育活动来说,它还是社会生活主体构建现代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
5.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观念。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3],这是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辩证法意义的警句。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三、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途径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
必须在高校中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帮助师生摈弃“体育就是体质教育”、“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福利”等传统体育观念,积极倡导“健康综合投资”的体育精神教育观,建立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学生只有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体育精神上升到人生哲学指导原则的高度,从而科学、文明、健康地进行体育实践和生活体验。
2.必须坚持重点在“知”,关键在“行”的结合。
一方面要坚持全面渗透性的高校体育精神教育,把体育精神教育的要求有机地融入并有针对性地贯穿到课程教学之中,重点是将优秀运动员的典型事例等有关体育精神教育内容充实到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以体育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各种活动,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关键是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加大竞技体育的比重,如开设攀岩、橄榄球、棒/垒球等训练和比赛,建立运动项目俱乐部制度,用学生周围的榜样事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培养先进、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3.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灌输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效果大大降低。高校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依据对象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选择符合实际的方法,将主导性体育精神规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情景教育等途径,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促使其形成自律性品质,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
4.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加深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了解体育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人生观,从而起到对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但现在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表现在体育理论课时少,并有缺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动作要领,不讲对身体的锻炼价值和锻炼方法;在教学比赛中只讲规则和战术,不注重我国运动员比赛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的拼搏精神的宣传教育。这样就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产生正确认识,并变成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4]。
5.培养刻苦务实精神,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改善和提升。
体育活动主体参与体育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体育由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和战术、意识和意志、体能和技能所组合而成,因此参与体育活动
的主体必然要刻苦务实地参与整个有关的过程,才能领会、体验和掌握体育的精髓,这有利于培养参与活动主体刻苦务实的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保证[5]。
四、结语
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它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使人体质健康,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健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项技术,更要充分理解体育精神的极大潜力和深刻内涵,把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体育技术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体育科学,2002.3:10-13.
[2]王建明,陈红喜.论高等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J].江苏教育,2005,(2):97-99.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Z].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学习资料,成都体育学院编印,1978.
[4]宋培东,吴永刚.赵震.论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4),第23卷,(2):57-59.
[5]黄晓华,黄晓春.体育精神的哲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第33卷: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