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思维下对赌协议的合法化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PE市场中对赌协议的高频使用和学界的热议,对赌协议必然会逐步引起立法机构和司法实务领域的关注,但目前不管是立法者还是法官的认知中,主流仍然是以传统民法的思维来对对赌协议进行认定和处理,商法和商事领域的不断发展很明显地与传统民法思维框架发生了冲突,本文试图跳出传统民法思维的框架,以商事思维对对赌协议的合法化进行尝试。
  关键词:对赌协议;商法思维;风险共担
  一、对赌协议与商法思维
  “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①。对赌协议是在企业投资估值调整机制中包含了对赌条款,含有这种对赌条款的协议就被称为对赌协议。所谓的投资估值调整机制,是指在投资领域中,投资方与融资方在签订融资协议时,对企业未来的业绩是无法进行准确预测的,因此在融资协议里就约定一定的条件,如果约定的条件实现,投资方就行使估值调整权利,以弥补融资方所受的估值损失;反之,融资方行使权利,以弥补投资方所受到的损失。但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明确定性与处理对赌协议性质与相关问题的专门法律,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因在投融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适用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不同的法律,从而导致判决结果不同,使争议各方对权利义务的预测难度也会增加。
  究其原因,可以溯及到民法与商法的区别,但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仅仅探讨因立法者和法官在商事纠纷中缺乏商法思维而惯用民法的“绝对公平”②理念来制定法律和处理纠纷,导致了对赌协议这一基于“经济人”假设下商主体之间根据意思自治和追求营利的理念而达成一致的商事行为,被束缚在了民法调整一般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规范下,从而使司法实践中对投融资双方对赌协议的效力及合法性的认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如若出现错误的裁判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PE市场,打击投资方的信心,增加融资方的融资难度,不利于新兴产业、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以2013年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的海富诉甘肃世恒一案为例,一审法院认为海富与世恒签订的《增资协议书》中世恒公司2008年实际净利润完不成3000万元,海富公司有权要求世恒公司补偿的约定无法律和章程依据,据此认定该约定无效,故判决驳回海富公司要求世恒公司支付约定的补偿金的诉求。海富公司不服判决后上诉,二审法院根据司法解释将《增资协议书》中实为对赌条款的约定认定为借贷协议,故判决世恒与其股东迪亚公司返还海富公司1885.2283万元及利息。世恒与迪亚不服申请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最高院认为,海富与世恒签订的《增资协议书》中约定,如果世恒公司实际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则海富公司有权从世恒公司处获得补偿,并约定了计算公式。这一约定使得海富公司的投资可以取得相对固定的收益,该收益脱离了世恒公司的经营业绩,损害了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一审法院、二审法院认定《增资协议书》中的这部分条款无效是正确的。但二审法院認定海富公司1885.2283元的投资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并判决世恒公司和迪亚公司向海富公司返还该笔投资款,没有法律依据,予以纠正,同时认为,迪亚公司对于海富公司的补偿承诺并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有效,且在众星公司2008年的利润未达到约定目标的情况下,迪亚公司应当依约应海富公司的请求对其进行补偿。迪亚公司对海富公司请求的补偿金额及计算方法没有提出异议,故判决由迪亚公司向海富公司支付协议补偿款1998.2095元。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赌协议在商主体协商订立和发生纠纷后法官的司法实践中有思维和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二、对赌协议存在的问题
  由于立法与司法实践迟迟没有对其作出专门定性,同时语言表达中又出现令人望而生畏的“赌”字,导致对赌协议在我国与生俱来地带上了贬义色彩。学界和实践中各方面的主体基于民法的思维模式而也对对赌协议有着各种担忧,比如证监会出台的相关法规并未对对赌协议进行规制,但由证监会印发的保代培训材料中可以看出证监会对IPO中的对赌协议实行从严把关的政策。保代培训材料中明确指出对赌协议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可能造成股权或经营不稳定,要求上会前必须终止执行。③下面就具体分析基于商法思维的对赌协议在民法思维规范框架中出现的种种冲突与矛盾。
  (一)对赌协议违反风险共担原则
  对赌协议中包括回购条款、清算优先权条款、股息条款等的退出条款是在民法思维和语境下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也是对赌协议所最不能被民法人所接受的一点。退出条款是在融资方未实现“赌标”的情况下被激活的投资方可以行使权利的条款,回购条款是约定在某种条件下,公司需要回购该投资方的股份,风险投资方据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收回投资,而不承担投资风险,回购的价格可以按照公平市场价格或者原始购买价加上未支付的利息;清算优先权条款是约定持有优先股的投资人,在清算、解散或者公司整体出售等情况下,享有对于普通股持有人的优先分配权,在此情形下,企业经营的风险将很大程度上由融资方承担,而投资方却能回避相应的风险。④
  应当认识到的是,对赌协议其学名为估值调整机制,其价值核心就在于调整,包括退出条款在内的所有对赌协议条款的存在意义仅在于保证投资者通过对融资者手中的项目进行投资是在不亏损太多的情况下去争取高风险对应的高回报。而通过机制对估值进行调整的“警戒线”就是“赌标”,虽然当前PE市场中针对对赌协议并没有出台具体的规范,但经过作为市场中有需要的投融资双方的商主体们的利益衡量与博弈,对赌协议当前的运行模式虽仍有很多漏洞但已相对符合了订立双方的利益要求。融资方拿到投资,大部分情况下仍由创业团队或原有董事会进行经营管理,不要求投资方与自己风险共担。而投资方投出资金,派出董事了解但并不插手具体经营管理事宜,支持一切有利于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经营活动,但对明显错误的经营策略的实施却束手无策,仅有在约定有否决权或到期后的情况下方能行使相关权利,其承担的包括其他投资机会等的风险并不比融资方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风险共担”。   以传统民法思维和原则为基础的公司法没有预见到的是PE市场作为一个逐利的市场,在投资方与融资方两个理性的商主体之间凭借意思自治而订立的在不参与经营管理仅提供资金持有股份的情况下,在没有实现约定“赌标”时投资方可以行使一定的约定权利,是该领域可以接受的共识和惯例。其逻辑是,投资方给融资方投资并持有股份,就要将投融资双方捆绑在一起,不能因为暂时未能实现对赌协议中约定的例如某季度净利润达多少的目标,投资人就激活退出条款,要求公司依约回购股权。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投机成风,长期发展不利于企业成长和商业信任的建立,因此认为对赌协议可能有违背民法中风险共担原则之嫌。
  (二)对赌协议违反公平原则
  《公司法》规定公司增资须取得有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才能通过,但在PE市场中附条件的公司融资是否只需要履行同样的表决程序则是一个问题。风险融资本质上仍是一项公司增资行为,须经过股东会特别决议的审议。只是在风险融资中,投资者与公司和或股东在对赌协议中约定了一系列条件,使得公司、股东承担了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承担的义务。在对赌协议纠纷案中,对赌协议若是由投资者与公司全体股东及公司签订,全体股东同意公司进行风险融资,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义务,则不存在审议与表决权的争议。但若是被投资企业中存在少数股东不同意承担由风险融资所附加给公司与股东的义务及连带责任的情形,持有大部分表决权的股东决定附对赌协议融资时,忽视小部分反对股东的意见是否构成对公平原则的违反仍是尚无定论的问题。对于反对股东而言,以附条件增资的方式进入公司成为公司股东,实际上成为了一种不同于普通股东的类别股东,其享有的权利往往优先于普通股东,比如清算优先权等,反对股东如何保障自己的股东权益,也是对赌协议在公平原则下所面临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对赌协议这一商事活动中的调整机制是基于商事主体双方的自由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达成合意,而作为融资方其在PE市场中拿到投资就是其融资活动中最大的“营利”行为,在风险评估这种根据客观数据后仍需主观判断的行为中必然会有少数异议存在,这时如果仍仅根据传统民法思维要维护“绝对公平”而否决整体决议的话,那么在商事活动中多数股东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作出的可能会使其获得高额收益决策的权利也会被侵犯,而如何平衡商法更追求的利益和民法更侧重的保护公平,寻求一个可以实现利益均衡的“相对公平”则是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方向,海富诉世恒一案最高院最终的认定也被理论界认为是跳出了传统民法思维框架,用商法思维对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认可,但这不能仅是一个个案,不能仅从被动的司法层面将对赌协议合法化,而必须在整个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体系中厘清并运用商法思维,这也是社会经济特别是PE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通过商法思维使对赌协议合法化
  商法思维是法律思维的一种,是受商法特性和本质所影响的一种法律思维。简单说,是从商法的本质和特征出发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反映了商法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商法的特性。⑤商法思维是以整个商业社会的整体交易规则为保护对象,它重视保护已达成的交易对于其他交易或者当事人的影响,强调交易本身的效率和安全,其特征是通过寻求商业社会的“整体公平”来实现个体的“相对公平”,其包括意思自治、效率优先、保障营利和保护交易结果等原则。
  (一)用商法思维看待对赌协议与风险共担原则
  在上例海富诉世恒对赌协议纠纷案中,一审法院的判决就是典型的民法思维,将投融资双方简单的捆绑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但从商法思维来看,虽然事实上在当次融资后投融资双方确实是要么“双赢”要么“双输”,但投资方的退出条款并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无风险投资的保障,因为在PE市场中,融资方作为本企业信息资料的提供者,为了获得投资可能会夸大企业价值和企业前景,甚至会出现所谓的“自杀性融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不介入经营管理情况下根据融资方描述的前景而制定激活退出条款的“赌标”来作为控制投资风险、保障投资收益或是最起码不亏太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不能说是一种规避风险共担原则的行为。
  立法者和法官都应当认识到的是在金融、证券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复杂的条款和模式出现,PE市场的对赌协议虽仍无明确的定性和如何处理的规定,但在市场的调整下也在不断的发展。即使当前暂无法律法规来规范对赌协议,法官也应当以发展的眼光和商法思维看待所谓的对赌协议与风险共担原则的冲突,看到对赌协议中投融资双方共担了虽然不是相同意义上的风险,真正理解对赌协议背后的商事行为和原因,推进对赌协议的合法化。
  (二)用商法思维看待对赌协议与公平原则
  投融资双方签订对赌协议,当投资方和融资方约定的“赌标”实现或未实现时,融资方以高溢价回购。从商法思维的角度来看,高溢价出资或回购条款是投融资双方作为“经济人”基于各种信息、价值和成本的判断下意思自治的体现,在正常的商业活动范畴内,虽然溢价超出股份的真实价值,但是溢价本身就是股份等金融市场工具的特性,对赌协议双方约定高溢价条款并不违反民法中的公平原则,溢价回购或投资是金融市场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本质体现。因此对赌协议的出资或回购约定不仅不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反而正是商事领域公平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的最佳体现。而为了保障小部分股东权益不因“不公平”而受到侵害。立法者要学会以商法思维在法律的层面对对赌协议进行定性,同时制定一些保护相对弱势股东权益的强制性条款,同时法官也要在裁判中尊重投融资双方的意思自治,承認基于自由意志下约定的制衡条款,规则双方的责任义务,这样符合投融资双方追求利润的需求,也会在实践中给予PE市场和亟需融资的中小型企业的信心,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虽然目前立法者与司法实务界对对赌协议仍持保守态度,但也看出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对赌协议的讨论使得各方都有用商法思维来看待对赌协议的势头,但想要司法部门通过司法实践及相关理论总结研究对赌协议的各项内容逐步进行合理性调整,逐步通过人大立法、检查部门司法解释等各种途径力求降低对赌双方的法律风险,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中投资领域高效投资工具设计,帮助商事领域当事人更好的进行商业活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注释:
  [1]陈松涛:《对赌协议的法律浅析》,载《法制与社会》2015年03期,第90页。
  [2]郑彧:《商法思维的逻辑基础》,载《学术月刊》2016年06期,第87页。
  [3]江眺,陈巍虹:《对赌协议在中国施行的法律障碍及风险防控》,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第37页。
  [4]胡晓珂:《风险投资领域“对赌协议”的可执行性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09期,第70页
  [5]袁碧华:《商法思维:基于商事立法的检视——以清末民国时期为视角》,载《中国商法年刊》2013年00期,第198页。
  参考文献
  [1]王保树.序——为什么要讨论商法思维?[J].中国商法年刊,2013(00):1-3.
  [2]李长兵.商法思维及其司法适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5(02):115-120.
  [3]陈松涛.对赌协议的法律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5(07):90-92.
  [4]郑彧.商法思维的逻辑基础[J].学术月刊,2016,48(06):85-92.
  [5]岳靓,韩薇.论商法思维——与民法思维的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9):6-7.
  [6]袁碧华.商法思维:基于商事立法的检视——以清末民国时期为视角[J].中国商法年刊,2013(00):198-204.
  [7]余祥.商法思维与商事审判问题的相关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6(36):247-248.
  [8]胡晓珂.风险投资领域“对赌协议”的可执行性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1(09):68-73.
  [9]江眺,陈巍虹.对赌协议在中国施行的法律障碍及风险防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08):36-37.
  作者简介:
  施翔翼(1994-05),男,汉,湖北襄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首先从共同目标功能与内在冲突两方面,对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阐述。其次重点论述知识产权领域中反垄断立法的设想,从立法方向立法目标多方面展开探讨,促进知识产权领域中反垄断法得意落实,维护知识产权市场领域的公平公正性,丰富关于知识产权反垄断研究的理论文献。  关键词:知识产权;反垄断;立法保护  一、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共同目的和功能  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
期刊
一、法官职业保障机制概述  法官职业保障机制,是指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通过有效建立和完善法院内部、外部相关制度体系,保证和落实法律赋予法官的各项职业权力,促进法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升职业责任和职业素质,使广大群众能够正确认识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增强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一)法官职业保障机制的内容  法官职业保障机制起源于英国,是围绕法官依法独立履行审判职责
期刊
摘 要: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如何获得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众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点工作。尤其是针对风险较多的合同管理工作,如何规范其合同管理工作,积极识别其中的法律风险,对于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界定,然后针对合同管理风险的范围与识别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最后提出了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望对业界人士
期刊
摘 要:《刑法》第25条对共同犯罪的定义进行了规定,但对于结果加重犯的概念没有明确,对于结果加重犯中的共同犯罪问题的规制更是付之阙如,由此造成理论上的争议和实务上的困惑。本文选取共同犯罪的未遂问题作为切入点对结果加重犯中共同犯罪的未遂问题进行讨论,以飨读者。  关键词:结果加重犯;未遂;共同犯罪  结果加重犯中共同犯罪的未遂,是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之一。由于结果加重犯的一行为双结果的结构以及共同犯罪
期刊
摘 要:人格物是物质属性与人格利益属性有机融合的典型形态。因人格物遭受损害一般采取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救济。在责任认定上既要符合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同时还须符合权利人遭受精神损害且其精神损害由人格物受损牵连而引发的特别构成条件。  关键词:人格物;人格利益;精神损害  一、人格物精神损害赔偿之理论纷争  人与物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典型形态,本是各自独立而对应存在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
期刊
摘 要: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使得代孕逐渐成为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出代孕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思考代孕模式下亲子关系的出路,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些制度构想。  关键词:人工授精;代孕;亲子关系  引言  本案中展现的是由非自然生育方式的发展导致的一些列法律和道德伦理问题,特别是其中无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问题,或许有人会说无血缘关系的案件只是个例
期刊
摘 要:罪观念是人们对于罪的认识与意识,道德良知构成罪观念的基础。在罪观念的演进中,由于价值多元与法治一元的矛盾冲突,国家与法治体系的异化,罪观念所包含的道德基因被遮蔽。应重新审视道德基因对于罪观念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的关怀与关注、对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回归、对正义的塑造来重植与复归罪观念的道德质素。  关键词:罪观念;道德性;遮蔽;回归;反思  罪观念就是人们对于“罪”这一人类社会重要现象的整体性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诱惑需要高素质的人来面对,医院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医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新形势下的医院党政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医院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这两项现阶段把握医院正确发展的任务,转变观念、明确工作重心,使医院党政工作能在改革中创新,不断的调整强化,在医疗卫生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稳步的可持续发展中追求更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但应该看到,由于一些原因,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非常有意义。文章结合了当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旨在可以让党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政治观对教育是大学生从“生物人”到“社会人”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政治心理对于政治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包括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因素。高等学校应重视政治心理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细致地通过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政治观,以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策略开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关键词:政治心理;政治观教育;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