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面临的非零起点和非同一起点的现状,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驱动法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教学方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并且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各类院校只是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理解不到位,认为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本质。
另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临着非零起点和非同一起点的现状,仍采用传统的“同一化”教学模式则难以实施[1]。所以,深入探索和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水平差距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省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中学会考的科目,甚至有些学生在中学已经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证书。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仍然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2]。由于这种极其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在我校也明显存在。然而,对于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单一的的教学模式,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论课不听、上机课不练习”的现象,还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对现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没有基础和仅有一点基础的学生不能适应 ,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与信息发展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及时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与实用性[3]。但目前许多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仍使用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实验的内容不新颖,不吸引学生,这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本身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陈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其自学能力与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并且部分学生有一定程度厌学心理,他们在学习的需求与能力的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方案探讨
科学合理地设置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并根据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需求,客观地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差异,建立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多个应用软件的综合操作,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概念多、操作性又强、课时量少的特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抓住课程的重难点,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主要的知识点。
现大多数教材在应用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系部组织专职教师根据重庆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大纲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主编张开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级学生使用了该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手段,课程教学突出操作,淡化理论,强调失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一级考试过关率。
2.教学方式的转变
(1)项目驱动法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引导型教学方法之一,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完成该项目。例如:在word排版的教学中,让学生为一重庆火锅店做一份“宣传单”;在excel表格的教学中,让学生为班上的元旦晚会做一个“物品采购表”;在幻灯片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个人简介”。
(2)分层教学法
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的定位是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工作的基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则必须将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相当和专业特色相近的这些学生组织在一起,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好,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浓厚;B类是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的普通水平的学生和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的低水平的学生。其层次不同,则教学目标也不同,并为两种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A类学生在学习上有创新,在能力上有提高,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要求B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以及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利枚,石彪,罗新密.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1,(3):34.
[2] 周海芳,谭春娇,李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差异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6):61-63
[3] 陈芝芬.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10,(33):194.
[4] 石玉芳,卜耀华.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0-41.
作者简介:蒋传健(1984-),男,四川达县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可信
软件
【关键字】教学方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并且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各类院校只是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理解不到位,认为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本质。
另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临着非零起点和非同一起点的现状,仍采用传统的“同一化”教学模式则难以实施[1]。所以,深入探索和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水平差距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省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中学会考的科目,甚至有些学生在中学已经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证书。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仍然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2]。由于这种极其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在我校也明显存在。然而,对于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单一的的教学模式,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论课不听、上机课不练习”的现象,还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对现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没有基础和仅有一点基础的学生不能适应 ,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与信息发展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及时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与实用性[3]。但目前许多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仍使用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实验的内容不新颖,不吸引学生,这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本身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陈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其自学能力与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并且部分学生有一定程度厌学心理,他们在学习的需求与能力的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方案探讨
科学合理地设置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并根据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需求,客观地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差异,建立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多个应用软件的综合操作,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概念多、操作性又强、课时量少的特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抓住课程的重难点,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主要的知识点。
现大多数教材在应用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系部组织专职教师根据重庆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大纲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主编张开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级学生使用了该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手段,课程教学突出操作,淡化理论,强调失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一级考试过关率。
2.教学方式的转变
(1)项目驱动法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引导型教学方法之一,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完成该项目。例如:在word排版的教学中,让学生为一重庆火锅店做一份“宣传单”;在excel表格的教学中,让学生为班上的元旦晚会做一个“物品采购表”;在幻灯片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个人简介”。
(2)分层教学法
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的定位是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工作的基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则必须将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相当和专业特色相近的这些学生组织在一起,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好,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浓厚;B类是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的普通水平的学生和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的低水平的学生。其层次不同,则教学目标也不同,并为两种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A类学生在学习上有创新,在能力上有提高,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要求B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以及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利枚,石彪,罗新密.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1,(3):34.
[2] 周海芳,谭春娇,李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差异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6):61-63
[3] 陈芝芬.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10,(33):194.
[4] 石玉芳,卜耀华.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0-41.
作者简介:蒋传健(1984-),男,四川达县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可信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