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dd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能够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主体的综合能力;师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运用这一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任务设计,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的一些体会,以求教于行家。
  
  一、以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提前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标题自然会让人想起几个相关问题:林黛玉进贾府后依次到过哪些地方?她依次见过了哪些人?为什么林黛玉刚进贾府就要见过这些人?于是笔者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两个任务:(1)梳理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2)理清贾府的人物关系图。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或网络搜索,取得有关辅助材料。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凭借学生手中的现有资料、图书馆藏书及网络资源,加上学生对这两个任务的浓厚兴趣,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课上直接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第二课时的核心任务是分析王熙凤形象,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说她“泼辣”,我追问道:“你怎么知道她泼辣?”该同学说从贾母称她为“凤辣子”和课文对“泼皮破落户儿”的注释可以知道。我就借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1)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泼辣?(2)有人说王熙凤是“香辣”、“麻辣”、“泼辣”、“醋辣”、“毒辣”五辣俱全,你认为她的“香辣”性格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任务明确后,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确定发言代表。十分钟讨论后,小组代表的汇总发言让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佩服,更让我坚信学生的潜能在于教师去激发。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小说鉴赏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掌握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搜索信息、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以设计系统连贯的“任务”驱动学生训练筛选信息、思考判断的能力
  
  阅读课教学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时应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形成体系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本文篇幅较长,而且是文言半白,需要学生细细阅读,耐心搜寻文中相关信息,并作出筛选,留存有效信息,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我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梳理宝黛相见的过程,同样设计了系列任务。
  提问一: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王夫人的介绍,贾敏的介绍都不是什么好形象:她们都是从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来判定贾宝玉的。
  提问二: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怎样?
  提示:这时的林黛玉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那就是,先疑而后惊。
  提问三: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提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片真诚,真可谓两情相悦。也正是此处的真诚,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巧。
  提问四: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后,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
  提示:贾宝玉为了向林黛玉表示友好,他极尽表演所能之事。
  提问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说明什么?
  提示:分别通过对方的观察写出来,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故事发展有了根源。
  提问六:林黛玉进贾府已经大半天了,为何到此时才写她的相貌?
  提示:这正是为让贾宝玉来观察林黛玉作准备的。
  通过以上问题链的提出和解决,学生对宝黛相会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以及性格有了一定的把握,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而且信息筛选更加准确。
  
  三、以设计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个人性格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
  学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证明,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看出两个青春少年的两颗跳动的心就要碰到一起了。一是形象上他们彼此是相容的;二是情感上他们彼此是相容的;三是见解上他们彼此是相容的。总之,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这是他们两情相悦的基础。
  但是有学生提出,他们虽有真情,但他们不能走到一起。从他们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印的。林黛玉听得多,听得细;想得多,想得细。她行动小心,谨慎,过于多虑,自尊心太强,对他人不会太关心。而贾宝玉过于顽劣,独立不羁,对他人也不会太真心。所以他们最终的结局绝非那么理想。正是由于二人之间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情感描写,增加了小说的无穷魅力。而这一点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但是,如果让学生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他们的爱情能不能成功,难度就大了。因为课文节选部分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仅限于贾府的社会地位和富有,许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节选部分都没有展开,学生无从把握。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需课外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放学后和双休日时间去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一篇小论文。全班共45人,我就按5人一组把全班分成9个小组,并指定了小组长。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定计划并实施。又由学生选举产生了一名联络员,由他负责9个小组的统筹和协调。我还要求各小组把查阅分析探究过程记录在监控表中。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协作,又为过程评估提供了依据。在这样的任务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以设计可操作、可达成且可评估的“任务”驱动学生朝着明确方向探究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便于学生努力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可操作、可达成并且可评估。
  在本文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给王熙凤、林黛玉各写几句判词,然后思考: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林黛玉的性格有何异同?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其各自的性格?学生经过一番酝酿,也写出了一些不错的判词。这两位女性都是美丽的,但有所不同。王熙凤是俏丽、外向、泼辣、善于逢迎、张狂精明的美女,可用一“辣”字来概括其性格;林黛玉是娇弱、玲珑、文静、内秀、细心谨慎的美女,可用一“慧”字来概括其性格。
  这里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可操作的。在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想到需要采取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要解决当前的任务,更要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条件;同时使学生因此而获得探索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设计的任务也是可达成的。这一任务有适当的深度和难度,但并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学生就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体验。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没有离开评价。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学生本人的及学生之间的三种形式。教师对“任务”驱动中学生闪耀出的智慧火花应及时地给予评价,适当、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更能驱动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产生为自己而骄傲的情感,从而对主动学习乐此不疲,充满兴趣。
  [作者通联:浙江龙游中学]
其他文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语文教学的“必修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二第一单元,与郁达夫《故都的秋》、陆蠡《囚绿记》放在一起;苏教版将其收录于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人文专题中的“一花一世界”子专题,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放在一起。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和写景散文的文体特征呢?   一、“教学目标”的选择排列   散文写法灵活,表达方式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行已经好几年了,新的理念也逐步进入师生的视野,教学气象的确可喜。但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如何深入到这一活动之中呢?特别是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现象与事件,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能完成好这一活动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双学科教研活
提起柳永,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会想到一个玉树临风的才子,会想到一个对酒当歌、笑傲江湖的达人,更会想到一个缠绵悱恻的多情诗人。可以这么说,最能代表柳永多情的作品应该首推《雨霖铃》。  《雨霖铃》意境优美,感情凄切,情意绵绵。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意境大概是这样的:那嘶嘶的蝉声,那傍晚的迷雾,那寂寞的长亭古道,那刚刚停下来的凄风骤雨,一切的一切无不染上凄凉、冷落、萧
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
整体感知是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词汇,也是语文教研论文中的热门概念。这个概念多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其理解一般是这样的: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应当说这样的理解是有趣的,其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肢解式的讲解的否定,其能够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的理解空间。但凡事都易矫枉过正,整体感知恐怕也不例外。
【评析样本】  经志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吴雁驰《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语文建设”2012年7—8);刘祥《“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7—8);褚树荣《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金云《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的编纂,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学校教学到创办开明书店,叶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内涵及其功能作出了明确而全面的阐述。叶老在语文教育事业上呕心沥血,艰苦耕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观是他所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中,叶圣陶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是叶老教育教学思想具体体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探索。用
如果我们能够把阅读课和写作课配合起来上,也许可以收获惊喜。笔者在教授《雨霖铃》的时候,就很有幸和学生一起收获到了阅读与写作交融的巨大满足感和成就感。现就对这一过程做一个梳理,以期对接下来的教学做一个引领和激发。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因为是婉约诗,所以这首诗的意象特别多,而且都是离别诗中特别典型的意象。这是本诗最大的特点也是鉴赏本诗的难点。所以,我把
文本形式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编者意图、教者理念、学生认识碰撞、融合、发展的一个载体;文本形式是作家思想、情感的造型,同样也是教者、学生思想、情感的造型。两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落差、距离,但这正是不同“期待视野”调试、融合的前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丰润,思想的提升、人格的陶冶正是基于其上。朱自清就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
《初秋》教学简案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新课标精神,体现“文学即人学”的思想,关注学生运用阅读经验与生活经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文本解读。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探究意识,我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将其进行各角度的思考,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更灵活准确,触及内心最深处,力求让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调动其最丰富的经验;设计课程时着重关注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