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德育低效是令许多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忧虑的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效果低下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图运用系统理论的三原理对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系统论学校德育动态平衡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75-02
一般系统论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其创始人为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他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系统的描述是:“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概念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中心地位,人们在其努力的许多领域强调了“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后,系统论的研究和运用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系统论与信息论、控制论被称为提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概念和方法的“三论”,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是系统论三原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和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所论德育将是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给德育下的定义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这个概念强调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一、动态平衡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运用
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就本质讲,具体的系统又都是动态系统。因此,应该在动态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搞好系统的综合平衡。
系统论的动态平衡原理对于德育内容的拓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德育内容体系一般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德育内容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很个性化,社会发展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要适应社会,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德育内容必须不断变化,反映时代精神。如今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德育内容不被个体很好地认同和接受。我国经济形态已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没有作出及时适当地调整,仍然比较封闭、保守,缺乏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过分重视传统。因此必须对德育内容作比较大地改革。要使个体自觉认同,乐于吸纳施教内容,必须使德育体系对他们有吸引力,让他们积极认同。所以必须不断给德育内容补充新的血液,大力拓展其外延。德育内容除了应涵盖仍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美德等内容外,主要还应该补充以下内容:
1.学会关心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如今的教育似乎更重学术,人与人缺乏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冷漠、自私、重重设防,使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丧失了归属感、安全感、精神家园荒芜。因此,人们呼吁学会关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曾经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呼吁学会关心。学会关心包括“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2.学会合作
二十一世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往来日趋频繁,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到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方式,日趋网络化、集团化、开放化,这就要求个体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伦理观念的人合作,共求发展。为此,个体必须要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求同存异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3.学会竞争
传统道德要求个体“温良恭顺”,不崇尚个人表现和竞争。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的社会,虽然合作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不能否认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尤其是社会性质不同的国家仍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未来社会以实力为主,优胜劣汰。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于“经济一体化”,既要使个体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更要培养个体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合作,才可能有共同的发展。
4.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教育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社会经济日趋发达的同时,人类也给地球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掠夺式的资源开放、环境污染、人口急剧膨胀……。地球已不堪重负,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观、环境观、自然观。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惜生命,学会与自然、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序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应用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有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单项联系、多面联系、一维联系、多维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
系统论有序原理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德育内容的安排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个体之间在品德修养、思想觉悟上是有差别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但是我们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提出的目标过高过大,把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辐射到所有个体,结果这种目标无法真正落实。如在处理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时,笼统地要求大公无私,这就超越了一部分个体的实际水平,也就不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斗争,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提升到新的水平。如果德育目标过低,也不可能对优秀分子起到驱动作用,也不利于个体品德修养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因人而异。总的一个要求就是德育目标经过主体的个人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德育内容的编排上,应该说当前的德育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内容错位,违背了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谈到德育时主张把其分为两大阶段:小学和中学,认为在两个阶段分别教之以事、教之以理以适应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颇有见地的。而我们审视当前的德育,教之以事和教之以理发生严重错位,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比较抽象、重内在觉悟的“理教”,而高等教育阶段注重的却是原本基础教育阶段就该完成的基本行为训练。从实际效果看,德育课不受欢迎,效果甚微。因此我们认为,德育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同水评,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整体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应用
整体性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国外有项德育研究表明:学校德育与个体品德养成没有关系。尽管该项研究的科学性有待证明,但他至少表明影响个体品德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品德的发展。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出现了,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公、价值观念的扭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会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这些都将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发生着变异。出现了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类型,再加上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不当的家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和产生有许多不利影响,这都是学校教育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传媒日益发达,这些不可控因素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缺乏成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容易迷上互联网,被各种各样反社会、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所吸引,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泥潭。所以,必须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之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互相促进,才能有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与学生家庭和学生所在社区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既重视学校的正面影响,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也重视家庭的潜移默化。通过个体小环境的优化来影响社会大环境,使之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是系统论三个基本原理在如何提高德育实效上的一些思考和应用,这只是宏观上的一些原则,其实具体到德育的许多微观领域,系统思维的方法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具体到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系统科学的方法都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对于我们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著.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加挺.从系统论的角度谈提高德育实效问题.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8(4)
4 何独明.学校德育的系统论探析.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3)
5 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系统论学校德育动态平衡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75-02
一般系统论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其创始人为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他在《一般系统论》中对系统的描述是:“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概念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中心地位,人们在其努力的许多领域强调了“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后,系统论的研究和运用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系统论与信息论、控制论被称为提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概念和方法的“三论”,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是系统论三原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和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所论德育将是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给德育下的定义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这个概念强调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一、动态平衡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运用
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就本质讲,具体的系统又都是动态系统。因此,应该在动态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搞好系统的综合平衡。
系统论的动态平衡原理对于德育内容的拓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德育内容体系一般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德育内容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很个性化,社会发展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要适应社会,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德育内容必须不断变化,反映时代精神。如今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德育内容不被个体很好地认同和接受。我国经济形态已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没有作出及时适当地调整,仍然比较封闭、保守,缺乏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过分重视传统。因此必须对德育内容作比较大地改革。要使个体自觉认同,乐于吸纳施教内容,必须使德育体系对他们有吸引力,让他们积极认同。所以必须不断给德育内容补充新的血液,大力拓展其外延。德育内容除了应涵盖仍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美德等内容外,主要还应该补充以下内容:
1.学会关心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如今的教育似乎更重学术,人与人缺乏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冷漠、自私、重重设防,使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丧失了归属感、安全感、精神家园荒芜。因此,人们呼吁学会关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曾经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呼吁学会关心。学会关心包括“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2.学会合作
二十一世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往来日趋频繁,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到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方式,日趋网络化、集团化、开放化,这就要求个体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伦理观念的人合作,共求发展。为此,个体必须要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求同存异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3.学会竞争
传统道德要求个体“温良恭顺”,不崇尚个人表现和竞争。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的社会,虽然合作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不能否认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尤其是社会性质不同的国家仍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未来社会以实力为主,优胜劣汰。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于“经济一体化”,既要使个体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更要培养个体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合作,才可能有共同的发展。
4.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教育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社会经济日趋发达的同时,人类也给地球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掠夺式的资源开放、环境污染、人口急剧膨胀……。地球已不堪重负,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观、环境观、自然观。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惜生命,学会与自然、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序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应用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有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单项联系、多面联系、一维联系、多维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
系统论有序原理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德育内容的安排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个体之间在品德修养、思想觉悟上是有差别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但是我们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提出的目标过高过大,把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辐射到所有个体,结果这种目标无法真正落实。如在处理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时,笼统地要求大公无私,这就超越了一部分个体的实际水平,也就不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斗争,使自己的思想觉悟提升到新的水平。如果德育目标过低,也不可能对优秀分子起到驱动作用,也不利于个体品德修养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因人而异。总的一个要求就是德育目标经过主体的个人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德育内容的编排上,应该说当前的德育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内容错位,违背了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谈到德育时主张把其分为两大阶段:小学和中学,认为在两个阶段分别教之以事、教之以理以适应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颇有见地的。而我们审视当前的德育,教之以事和教之以理发生严重错位,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比较抽象、重内在觉悟的“理教”,而高等教育阶段注重的却是原本基础教育阶段就该完成的基本行为训练。从实际效果看,德育课不受欢迎,效果甚微。因此我们认为,德育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同水评,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整体原理在提高德育实效上的应用
整体性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国外有项德育研究表明:学校德育与个体品德养成没有关系。尽管该项研究的科学性有待证明,但他至少表明影响个体品德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品德的发展。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出现了,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公、价值观念的扭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会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这些都将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发生着变异。出现了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类型,再加上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不当的家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和产生有许多不利影响,这都是学校教育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传媒日益发达,这些不可控因素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缺乏成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容易迷上互联网,被各种各样反社会、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所吸引,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泥潭。所以,必须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之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互相促进,才能有好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与学生家庭和学生所在社区的联系,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既重视学校的正面影响,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也重视家庭的潜移默化。通过个体小环境的优化来影响社会大环境,使之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是系统论三个基本原理在如何提高德育实效上的一些思考和应用,这只是宏观上的一些原则,其实具体到德育的许多微观领域,系统思维的方法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具体到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系统科学的方法都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对于我们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著.系统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林加挺.从系统论的角度谈提高德育实效问题.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8(4)
4 何独明.学校德育的系统论探析.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3)
5 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