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霜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曹操的短文,那是一些公文性质的“表”和“令”,然简约严明,清峻通脱。从人格上看,曹操是一个集诗情、才情、胆气、戾气于一身的矛盾体,而作为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可谓千古独步。一方面他极端自负,像“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煌煌大言,“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惊世之语,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话语勇气,也开启了魏晋一代“任我”之风;一方面他又十分专权,杀人无算,政治严酷。影响到文章方面,就形成了清峻的风格。我的家乡“皖北”一带,一马平川,民风彪悍,又因与曹操家乡亳州同属于一个民俗单元,“三曹”、“七子”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都曾长时间地在这一带活动。也因此魏晋诗文的古直悲凉,沉雄阔大,对皖北文风影响深刻。一个写作者,在其风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性是一个十分潜在而又不容忽视的因素。我的第一篇纯文学性质的散文《沙原一轮老太阳》,写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其时我还在高校教书,又过了五六年后,才调入安徽省文联,真正由学术转向创作。读过这篇文章的人,第一认为我是男性,第二认为我是五十岁以上的男性,因为文笔和文风,太不像一个女性,太不像一个年轻人了!就是今天,很多熟悉我的人,明明知道我的性别,只要一读到我的文章,哪怕我就坐在他的对面,他也仍然把我想象成一個男性。对于这一点,不仅是我,他们自己也深感困惑。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的文字“秋气太重”,或是“太过肃飒”,而我自己的理解则是“挂霜”——散文是一种“挂霜”的文体,比起其他文体来,它在审美上,更倾向于简净与深刻。
  对于现代通行的四大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是直接移植于西方文体,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不仅在概念上,而且在内涵上也有着明显的断裂,唯有散文,与古典散文一脉相承,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审美的承接与融合。散文是四大文体中,唯一没有中断传统的文体,虽然现代散文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但与古典散文相比较你会发现,它的审美要素并没有改变——现代散文对气息、气韵的要求,对深远意境的追求,对简阔美学的偏好,都属于古典散文的范畴。中国的文学传统,最早来源于文章传统——中国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学传统,无论是老庄、孔孟,还是左传、史记,提供的都是深远简净的审美意象,追求的都是一种沧桑感和辽阔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散文是一种“挂霜”的文体——散文天生需要凝结、需要沉淀、需要提炼,需要结“霜花”,需要有“秋气”。所谓“秋水文章不染尘”,说的就是散文。它与诗歌正好处于人生的两端:如果说诗歌是少年,可以热泪滂沱,可以热血澎湃;散文则仿佛是人到中年,有了感触,有了历练,除净了浮丽和火气,“满目绚烂”都“归于平淡”了。散文不但不再需要激情,它甚至也不再需要抒情,在中国的文章传统中,散文从来就不承载“抒情”的功能,此所以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融情于景;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寓情于物,就是这个道理。
  大陆散文写作经历过一个轮回,从之前的杨朔,到1990年代中期,散文家开始觉醒,散文写作回到母语气场,经典传统意味得到生发,这个以余秋雨为标志,台湾文坛所谓“正始之音”始闻。但余氏的“个人面对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虽开创了国内大散文的格局,但其“大词写作”的摧古拉朽,又演变为散文的一大病灶。之后更是众声喧哗,泥沙俱下。
  散文的现代性,直到近几年才趋于实现——新散文以其持之以恒的文体探索和多向度的精神追求,进行着一场叙事革命。新散文作家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开放姿态、先锋意识和创新精神,丝毫也不比诗人和小说家逊色。非线性、共时态、大信息、快节奏,是新散文在文本上的整体呈现,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新散文作家们完成了对散文传统审美的突破。
  这之后才有所谓的“现代散文”,而前此很多年、很多人,虽然使用白话写作,但本质上仍然是古典散文——追求清劲、阔远,讲究意味悠长、气韵生动,读一读孙犁、汪曾祺的散文,杨绛、黄裳的散文,甚至杨朔、秦牧的散文,就知道他们如何在文字与审美上,完整地承接了中国古老的文脉。我的散文当然也属于这一类散文——与周晓枫为代表的新生代散文肆意穿行于感觉与冥想之间,文字中充满了对“传统范本”的挑衅和背叛,属于截然不同的审美范畴。所以我所谓的“散文是一种挂霜的文体”,也仅仅表达了我对传统散文的个人化理解,新散文文本中,不是已经有“语瀑”出现了吗?
  顺便说一句:多年来散文领域奉为“金科玉律”的所谓“形散神不散”,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2016年2月4日于匡南。
  责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上网查阅资料,偶然间发现黄山市旅游委员会发布的一条微信“寻找最美春天——山水牯牛降”里,开篇引用了父亲写的一段文字——“青山有情常醉我,诗心一半在祁门”,那本《天女花》诗集里的诗,多半是蘸着牯牛降的云雾写出来的。  从这样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读出父亲对皖南山水的挚爱。  诗歌一直伴我成长。家里书橱里满满当当的尽是书,尤以诗集诗选为多,我常常翻阅。自我儿时记事起,父亲就是《安徽文学》杂志社的诗歌编辑,
期刊
是春天了!绿色最初染上杨柳的枝头,那绿其实不是绿,是一种偏向绿色的鹅黄。当鹅黄的芽苞绽放出叶片时,绿便会一点一点的深起来,于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里的二月是农历,换成现在的公历,便是3月了。3月里有个节气叫“春分”,春分时节,是春天的正中间,所谓“仲春”是也。初春太早,乍暖还寒,人们还未脱下棉衣,树木也还不敢长出嫩叶。到了春分时,春天才真正到
期刊
1  老头子今天有点异样,说是早上听到了乌鸦叫。他老是叹气,反复讲,妞妞怎么才12岁,什么时候才能给她找工作。  老头子在中医院调理心衰,看起来状态不错呀,怎么总说丧气话。我叫他别胡思乱想,他伸出三个手指,说,我今年73。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老去。  老头子年轻的时候生活苦,后来条件好了没几年,变成三高,犯过两次脑梗,心脏也不好,楼里楼外的人都说,这老头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了。但我总觉得他
期刊
竹林寺  这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到街道上。当然,我没有与家人一同过1968年的春节不全是因为她。但是,当得知她也不打算回家过年后,我对我此前的决定不再犹疑。  雪,无声地下着,整整三天了。站在队屋前,四野白茫茫一片。  除夕是在贫农代表家过的。借着雪光回到队屋里,一头钻进了被窝,枕着从村子里传来的零零落落的鞭炮声,在烛光下读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哑巴盖拉新把绑上石头的小狗木木捧在手里,闭上眼,一松
期刊
一  如果你相信,我就在你的背后。不过,你不要回头,继续往前走,唯有潜行在夜色里,你才是安全的。你的前面是有光的,可你却只看见光影里海南紫色的裙子。风在夜里飞,你略带醉意的脚步有些踉跄,你不会留意到我在背后注视着你,这一刻,紫色的裙袂在你的眼中翩翩起舞,裙子里的身体蠕动如蚕。  海南是那种身材高挑的气质女孩,她可以在众人面前挺胸收腹,深情款款,一对含笑的眸子,永远带着妩媚。可是谁都明白,这样的妩媚
期刊
那遥远且近的往事与故乡  每年清明,都要回乡下。扫墓祭祖完毕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田野里看看。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上,我不紧不慢地走着,有时会突然停下脚步。  曾经那样深恶痛绝这狭窄、蜿蜒的田埂路,它们彼此痴缠交错,让人看不到尽头。少女时期的我,走在这迷宫一样的小道上,也曾像失学在家的范合意一样,茫然而惶惑。  每个人心中都藏有青涩时期的甜蜜与忧伤。而这甜蜜、忧伤,一定有承载它们的角落与方向,比如
期刊
1  上班的路上,手包里的电话响,显示的是胡主任的座机号码。他告诉我,到机关后先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我不敢怠慢,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进,径直去了胡主任那。中间路过卫生间,听到便池里潺潺的流水声,小腹不由一紧,这才感到憋了泡尿。我犹豫一下,还是忍了。  胡主任坐在沙发上,一手端着杯龙井茶,一手拿着张报纸在看。他将手里的茶杯冲我一点,喏,正宗的西湖龙井,刚沏好的。一看到那冒着热气的茶杯,我条件反射似的
期刊
细读赵氏散文,读到两种笔法。一为舒放,一为收聚。两者并不矛盾。写人记事,家长里短,赵阳往往率性写来,随笔记下,像是在奔涌的淮河随意地采撷几朵浪花,浑然天成,此乃舒放;喻古鉴今,咏物托志,则又具有理性之思辨,将理论性阐释全然融入山水游记及博古通今的情感抒怀之中,此为收聚。两种笔法往往合二为一,这正是赵阳散文在艺术上的亮点所在。也就是说,赵阳的散文必须通达学者与作家之两个领域,必须兼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
期刊
我一直告诫自己,写散文要讲真话,忠实于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好的散文应是真实自然的,语言是平实淳朴的。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写散文要有平和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写作。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显现出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期刊
老 树  植物能长多大,能活多久?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一棵树折断了,也只是一段,你还是不知它能长多大,活多久。因为,它能从折断的地方发芽,新生。它还能分身,通过根茎、果实,甚至孢子,花朵,或者干脆萌蘖分枝,或者是掉下身体的某一部分,重新成株,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们有多少个分身,多少种可能。偶然总是随机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似乎是永生的。  植物,不进六道轮回,这也是因缘之一吧。  我见过家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