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间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有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速度、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优点,因此,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越发明显:I.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对于燃烧热的测定、差热热重分析等仪器操作实验,学生很难通过片面的信息获取全面的知识;II.学生较难有机会就实践心得与教师进行交流;III.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对实验进行复习,长此以往,势必会将一门有趣的实践课程变成枯燥无味的识记课程,即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各门课程都在探索新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改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实验的互动讨论,从而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目前Internet在高校已全面普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接触网络。据调查,我国已有8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校园网,在大学生中拥有电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几乎每一个学生寝室至少拥有一台电脑,我们开发物理化学网络课程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 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在先进教学理论、课程指导下,设计、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就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我国网络课程的特点与不足
笔者对许多学校物理化学网络进行调研,比较发现: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与“演示”,大量应用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等;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方面相当专业化;学科特点非常突出;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
但是,现发布的网络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
(1)教学内容呈现有余,学习环境设计不足
网络课程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学习资料,而是要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缺少对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设计。
(2)网络课程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性不够
大部分网络课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都做得比较好,但是学习者难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不能方便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帮助、资源检索和答疑等学习支持比较缺乏。
(3)自主学习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足
大部分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提供多种自主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内容形式单一,多是教师电子教案、PPT和一些文献类的文本。
(4)缺乏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课程功能完整,系统安全,运行稳定的有力保障。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大部分网络课程对学员身份认证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学习者注册认证过于苛刻或者学习者注册认证形同虚设的现象。课程内容和资源库的管理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使得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更新较难。对讨论区管理得不完善,使得学习者在讨论区的交流出现闲谈胜于学习讨论的现象,另外,许多网络课程中的讨论区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实现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
2.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
虽然,国内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网络,但鉴于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每所学校的实验仪器、课程安排、操作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拿其他学校的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实验教学。因此,开发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平台十分必然。
(1)设计理念——简单方便
为使每一位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均能方便快捷地管理与维护网络,考虑到网络技术的专业性,我们没有借助专业网页制作公司,而是利用一套开源的WEB网站管理系统——新云网站管理系统(NewaspCMS) 4.0.0 SP1进行消息发布与后台管理。教师们只需掌握该系统控制面板的使用,便能用账号密码进入后台管理界面,轻松的实现频道管理、用户管理、下载模块设置,上传素材与更新资料十分快捷,极大的避免了维护与更新的技术制约。
(2)设计原则——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是平行于实验教学活动的另一“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实验的又一平台,所以体现了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站上下载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背景文献、教师PPT、教学视频、Flash课件等内容,还提供数据处理软件下载和使用方法。教学活动异动等通知也在网页上醒目位置提示,形成了书本-教室-网络三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学习资源较丰富,服务形式更显多样,学习支持更为有效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基于We b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采用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 D ( MOO) 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学习资源。值得指出的是,网站中所有教学视频与场景全部是教师在本实验室中亲自拍摄和制作,在镜头处理方面(例如局部特写、拍摄角度、镜头转换等)比非化学专业摄影人员更能符合教学需求。这种虚拟真实的学习资源可以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比起在网上放置静态文字、图片资料要优胜得多。与此同时采用便捷的导航系统(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包括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BBS讨论区等)实现多样化的服务和有效的学习支持。
(4)着重营造交流氛围
在网络设计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交流版块的设计。我们在Windows sever2003操作系统上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同时整合了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用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构建了物理化学实验交流BBS,其页面之一。特点是:以文本文件的模式保存文件,实现了高速和稳定、修改更加方便,导入导出更轻松;Ajax发帖/回帖模式,让师生体验有新的突破;全新的首页布局,实现自定义标签。课余,教师在BBS上“teacher”身份登录,解答疑问,提供学习帮助,展开互动;同学之间也能发起对话与讨论。色彩的适当搭配、交互的恰当运用、结构和布局的巧妙设计以及配乐的精心选择等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并产生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愿望。
总之,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是结合本校实际,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重大体验,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到Flash、视频等素材的制作均凝聚了教师们的心血。该网络课程现已在学生中公开发布,已经成为实验预习、复习及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根据学生们的反映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进,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通过鼠标进行学习的乐趣。当然,我们的网站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实验数据处理的网络教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制作。网络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建设者们来说,需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出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保证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
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越发明显:I.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对于燃烧热的测定、差热热重分析等仪器操作实验,学生很难通过片面的信息获取全面的知识;II.学生较难有机会就实践心得与教师进行交流;III.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对实验进行复习,长此以往,势必会将一门有趣的实践课程变成枯燥无味的识记课程,即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各门课程都在探索新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改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实验的互动讨论,从而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目前Internet在高校已全面普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接触网络。据调查,我国已有8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校园网,在大学生中拥有电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几乎每一个学生寝室至少拥有一台电脑,我们开发物理化学网络课程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 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在先进教学理论、课程指导下,设计、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就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我国网络课程的特点与不足
笔者对许多学校物理化学网络进行调研,比较发现: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与“演示”,大量应用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等;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方面相当专业化;学科特点非常突出;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
但是,现发布的网络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
(1)教学内容呈现有余,学习环境设计不足
网络课程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学习资料,而是要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缺少对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设计。
(2)网络课程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性不够
大部分网络课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都做得比较好,但是学习者难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不能方便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习帮助、资源检索和答疑等学习支持比较缺乏。
(3)自主学习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足
大部分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提供多种自主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内容形式单一,多是教师电子教案、PPT和一些文献类的文本。
(4)缺乏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课程功能完整,系统安全,运行稳定的有力保障。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大部分网络课程对学员身份认证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学习者注册认证过于苛刻或者学习者注册认证形同虚设的现象。课程内容和资源库的管理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持,使得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更新较难。对讨论区管理得不完善,使得学习者在讨论区的交流出现闲谈胜于学习讨论的现象,另外,许多网络课程中的讨论区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实现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
2.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
虽然,国内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网络,但鉴于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每所学校的实验仪器、课程安排、操作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拿其他学校的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实验教学。因此,开发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平台十分必然。
(1)设计理念——简单方便
为使每一位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均能方便快捷地管理与维护网络,考虑到网络技术的专业性,我们没有借助专业网页制作公司,而是利用一套开源的WEB网站管理系统——新云网站管理系统(NewaspCMS) 4.0.0 SP1进行消息发布与后台管理。教师们只需掌握该系统控制面板的使用,便能用账号密码进入后台管理界面,轻松的实现频道管理、用户管理、下载模块设置,上传素材与更新资料十分快捷,极大的避免了维护与更新的技术制约。
(2)设计原则——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是平行于实验教学活动的另一“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实验的又一平台,所以体现了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站上下载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背景文献、教师PPT、教学视频、Flash课件等内容,还提供数据处理软件下载和使用方法。教学活动异动等通知也在网页上醒目位置提示,形成了书本-教室-网络三维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学习资源较丰富,服务形式更显多样,学习支持更为有效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基于We b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采用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 D ( MOO) 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学习资源。值得指出的是,网站中所有教学视频与场景全部是教师在本实验室中亲自拍摄和制作,在镜头处理方面(例如局部特写、拍摄角度、镜头转换等)比非化学专业摄影人员更能符合教学需求。这种虚拟真实的学习资源可以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比起在网上放置静态文字、图片资料要优胜得多。与此同时采用便捷的导航系统(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包括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BBS讨论区等)实现多样化的服务和有效的学习支持。
(4)着重营造交流氛围
在网络设计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交流版块的设计。我们在Windows sever2003操作系统上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同时整合了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用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构建了物理化学实验交流BBS,其页面之一。特点是:以文本文件的模式保存文件,实现了高速和稳定、修改更加方便,导入导出更轻松;Ajax发帖/回帖模式,让师生体验有新的突破;全新的首页布局,实现自定义标签。课余,教师在BBS上“teacher”身份登录,解答疑问,提供学习帮助,展开互动;同学之间也能发起对话与讨论。色彩的适当搭配、交互的恰当运用、结构和布局的巧妙设计以及配乐的精心选择等都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并产生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愿望。
总之,我校物理化学实验网络课程是结合本校实际,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重大体验,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到Flash、视频等素材的制作均凝聚了教师们的心血。该网络课程现已在学生中公开发布,已经成为实验预习、复习及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根据学生们的反映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进,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通过鼠标进行学习的乐趣。当然,我们的网站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实验数据处理的网络教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制作。网络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建设者们来说,需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出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保证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