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效反思。教师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很好的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本文从在构建知识中反思、在辨析错例中反思、在过程性评价中反思这三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关键词:引导反思;反思策略;主动学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可见,反思性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特别是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及数学比赛、游戏等学习方式,表面上热闹非凡、高潮迭起,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生缺少对数学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现状,引导学生反思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反思,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在构建知识中反思—拨云见日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因而,教师应在构建知识中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起到拨云见日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以往教学任务完成后还是会有部分学生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教学中,我采用层层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及时反思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做法是:教师出示课题:在套小礼物的比赛中,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图略)。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读完题后,马上接着问:“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头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操作的策略,圈出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描述比的过程与方法。列式完成后,又及时引导反思:在算式中,12、7、5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再次回顾反思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解答正确吗?学生口头答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再次引领学生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学到这里,我没有急于做练习,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几步?用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全面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反思环节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深化理解。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在辨析错例中反思—自我补救
波普尔曾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及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的影响,其数学作业常常出现错误,甚至出现出错—订正—又出错—再订正的情况。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出产生错误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我们领走了7个口哨,还剩下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口哨?学生就列式:7-2=5(个)。为什么学生对此类问题频频出错?原来很多同学受错误定式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辨析错例呢?这时引导在辨析中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做法是:教师适时点拨,原来只有5个口哨吗?这时,学生纷纷回头反思,有的说:“假如原来只有5个口哨,怎么体育老师可以领走7个口哨呢?看来,原来只有5个口哨不可能,原来的口哨数肯定比7个还多。”有的学生说:“这里的5是还剩的口哨数,怎么变成原来的呢?可见7-2=5(个)是错的。”还有的学生说:“求原来的口哨个数,要把领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是原来的口哨总数。”多么深刻的领悟呀!通过这样的反思环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得出的结论上,而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联想,这样的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探索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补救的效果。
在低年级作业练习中,学生的计算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方面。如1-2=3,7 5=2,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急于告诉他们错在哪儿,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你们为什么说他做错了呢?”“错在哪儿?”“你想怎样提醒这位同学?”“以后在做题时该如何检查?”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通过这样有效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环节,调节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学习、思维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自我补救,寻找求知的乐趣,品尝发现的甜头。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又达到了培养其反思意识与反思习惯的目的。
三、在过程性评价中反思—积累经验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板块。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提示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还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成长小档案”的设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促进主动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有的同学说:“我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有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但是其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回忆说:“要求原来的总数,必须用加法。”还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凑十法’,计算时,我用‘凑十法’很方便。”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通过回顾和反刍获取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全部教学内容之后,教材还安排了“自我评价表”。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与自我评价。教材提供了9项反思与评价的内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将自我评价表张贴在教室,每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
关键词:引导反思;反思策略;主动学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可见,反思性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特别是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及数学比赛、游戏等学习方式,表面上热闹非凡、高潮迭起,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生缺少对数学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现状,引导学生反思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反思,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在构建知识中反思—拨云见日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因而,教师应在构建知识中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起到拨云见日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以往教学任务完成后还是会有部分学生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教学中,我采用层层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及时反思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做法是:教师出示课题:在套小礼物的比赛中,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图略)。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读完题后,马上接着问:“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头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操作的策略,圈出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描述比的过程与方法。列式完成后,又及时引导反思:在算式中,12、7、5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再次回顾反思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解答正确吗?学生口头答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再次引领学生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学到这里,我没有急于做练习,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几步?用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全面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反思环节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深化理解。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在辨析错例中反思—自我补救
波普尔曾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及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的影响,其数学作业常常出现错误,甚至出现出错—订正—又出错—再订正的情况。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出产生错误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我们领走了7个口哨,还剩下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口哨?学生就列式:7-2=5(个)。为什么学生对此类问题频频出错?原来很多同学受错误定式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辨析错例呢?这时引导在辨析中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做法是:教师适时点拨,原来只有5个口哨吗?这时,学生纷纷回头反思,有的说:“假如原来只有5个口哨,怎么体育老师可以领走7个口哨呢?看来,原来只有5个口哨不可能,原来的口哨数肯定比7个还多。”有的学生说:“这里的5是还剩的口哨数,怎么变成原来的呢?可见7-2=5(个)是错的。”还有的学生说:“求原来的口哨个数,要把领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是原来的口哨总数。”多么深刻的领悟呀!通过这样的反思环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得出的结论上,而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联想,这样的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探索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补救的效果。
在低年级作业练习中,学生的计算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方面。如1-2=3,7 5=2,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急于告诉他们错在哪儿,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你们为什么说他做错了呢?”“错在哪儿?”“你想怎样提醒这位同学?”“以后在做题时该如何检查?”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通过这样有效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环节,调节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学习、思维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自我补救,寻找求知的乐趣,品尝发现的甜头。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又达到了培养其反思意识与反思习惯的目的。
三、在过程性评价中反思—积累经验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板块。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提示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还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成长小档案”的设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促进主动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有的同学说:“我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有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但是其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回忆说:“要求原来的总数,必须用加法。”还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凑十法’,计算时,我用‘凑十法’很方便。”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通过回顾和反刍获取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全部教学内容之后,教材还安排了“自我评价表”。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与自我评价。教材提供了9项反思与评价的内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将自我评价表张贴在教室,每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