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发展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心理逻辑”概念,即应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课堂教学。近几年笔者不断用杜威的“心理逻辑”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从心理学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一、感知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或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历史原貌是丰富形象的,但到了当今世界,只留下些文字记录和遗迹、遗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教师可运用新颖的形象创造和传神的形象描述再现历史,让学生感知历史。一般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
1.生动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历史是门讲的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而描述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如讲宋词内容时,相关文化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枯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笔者在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介绍:“父子三人同时崛起于北宋文坛,是中国文学史不可多见的瑰丽奇观。这不仅因为三人才华横溢,还在于宋王朝对文人优容宽厚。这种优容宽厚铸就了文化史上一座巍峨壮丽的丰碑,也造就了一个文风腾蔚的时代。苏轼的文学水平达到了极致,他的文自然雄迈,他的诗旷达乐观,他的词豪放磊落,成为文学史上的珍品。”这样优美的排比句,使学生容易体会漫漫历史长河中宋词的繁荣、风韵和北宋统治者的宽容,形成了历史认同感。
2.人物刻画。教材受制于篇幅,其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介绍得过于苍白。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做适当补充,就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也能增添历史教学的趣味。如讲“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笔者着重强调了巴黎和会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已有七十几岁,从政四十余年,为人狡猾、八面玲珑、老谋深算,被称为“fox”;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人勇猛、个性暴戾、刚愎自用,对不同政见者会利用有利时机发动进攻,在其从政的二十年中曾有四十多次倒阁成功的经验,所以被称为“tiger”;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愚钝,到了九岁开口讲话,十几岁豁然开窍,考入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他说话温文尔雅,是个典型的书生,所以被人们称为“百灵鸟”。
二、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学习离不开记忆,只有通过对旧知识的记忆,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那么面对浩瀚如海的中外历史知识,怎么才能使学生记住呢?
如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内容时,课本对印刷术传播史的叙述有些凌乱,笔者结合美国处置本·拉登的时事“炒作”一番:“朝(朝鲜)本(日本)拉(阿拉伯)(登),欧非美(美洲)大(大洋洲);有能力嘲笑(击毙)本·拉登的,非欧洲,美国才是老大”,这种简化联想记忆法使学生开怀大笑的同时轻松掌握细碎史实。
三、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历史思维是指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分析、综合、推理等。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
1.图画式“无声探究”。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内容时,笔者用简笔画(上图中两座大山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小树苗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在两座大山之间表示其在夹缝中求生存)勾勒其发展史并设计连环题让学生自我探究:插图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前期哪种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原因及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伴随此经济诞生的阶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导了哪些进步思潮?此阶级具有何种特性?具有此特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样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将民族资本主义的线索解析得淋漓尽致,教师不需过多讲解,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就能得到智慧与启示。
2.开放讨论法。即在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散思考,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二战后德日问题”内容时,笔者展示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照片和德国主动斥巨资修缮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的引文,设计开放式问题:(1)二战中,德日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反思态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态度不同的原因。(2)今天面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逆流我们有何对策?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得出原因:德日的宗教文化不同、德日的地缘政治不同等。对策:通过正常外交途径对日施压;团结曾受日侵略的国家,营造反日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四、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种高级认知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如讲“古代手工业经济的陶器”内容时,笔者提问:“想一下原始人是怎么造出陶器来的?”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很惊讶:“老师,我觉得最原始的陶器有点像猪腿。我想象:有一次下雨,一只野猪踩了一腿泥,后来野猪被原始人类捕捉到。原始人类将粘着泥的猪腿放在火上烤,不久意外地发现,猪腿上的泥烧成了一种器具,用来盛水竟然不漏,从此人们开始了原始陶器的制作。”由此可见,想象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一、感知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或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历史原貌是丰富形象的,但到了当今世界,只留下些文字记录和遗迹、遗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教师可运用新颖的形象创造和传神的形象描述再现历史,让学生感知历史。一般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
1.生动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历史是门讲的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而描述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如讲宋词内容时,相关文化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枯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笔者在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介绍:“父子三人同时崛起于北宋文坛,是中国文学史不可多见的瑰丽奇观。这不仅因为三人才华横溢,还在于宋王朝对文人优容宽厚。这种优容宽厚铸就了文化史上一座巍峨壮丽的丰碑,也造就了一个文风腾蔚的时代。苏轼的文学水平达到了极致,他的文自然雄迈,他的诗旷达乐观,他的词豪放磊落,成为文学史上的珍品。”这样优美的排比句,使学生容易体会漫漫历史长河中宋词的繁荣、风韵和北宋统治者的宽容,形成了历史认同感。
2.人物刻画。教材受制于篇幅,其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介绍得过于苍白。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做适当补充,就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也能增添历史教学的趣味。如讲“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笔者着重强调了巴黎和会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已有七十几岁,从政四十余年,为人狡猾、八面玲珑、老谋深算,被称为“fox”;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人勇猛、个性暴戾、刚愎自用,对不同政见者会利用有利时机发动进攻,在其从政的二十年中曾有四十多次倒阁成功的经验,所以被称为“tiger”;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愚钝,到了九岁开口讲话,十几岁豁然开窍,考入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他说话温文尔雅,是个典型的书生,所以被人们称为“百灵鸟”。
二、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学习离不开记忆,只有通过对旧知识的记忆,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那么面对浩瀚如海的中外历史知识,怎么才能使学生记住呢?
如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内容时,课本对印刷术传播史的叙述有些凌乱,笔者结合美国处置本·拉登的时事“炒作”一番:“朝(朝鲜)本(日本)拉(阿拉伯)(登),欧非美(美洲)大(大洋洲);有能力嘲笑(击毙)本·拉登的,非欧洲,美国才是老大”,这种简化联想记忆法使学生开怀大笑的同时轻松掌握细碎史实。
三、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历史思维是指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分析、综合、推理等。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
1.图画式“无声探究”。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内容时,笔者用简笔画(上图中两座大山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小树苗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在两座大山之间表示其在夹缝中求生存)勾勒其发展史并设计连环题让学生自我探究:插图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前期哪种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原因及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伴随此经济诞生的阶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导了哪些进步思潮?此阶级具有何种特性?具有此特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样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将民族资本主义的线索解析得淋漓尽致,教师不需过多讲解,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就能得到智慧与启示。
2.开放讨论法。即在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散思考,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二战后德日问题”内容时,笔者展示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照片和德国主动斥巨资修缮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的引文,设计开放式问题:(1)二战中,德日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反思态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态度不同的原因。(2)今天面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逆流我们有何对策?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得出原因:德日的宗教文化不同、德日的地缘政治不同等。对策:通过正常外交途径对日施压;团结曾受日侵略的国家,营造反日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四、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种高级认知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如讲“古代手工业经济的陶器”内容时,笔者提问:“想一下原始人是怎么造出陶器来的?”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很惊讶:“老师,我觉得最原始的陶器有点像猪腿。我想象:有一次下雨,一只野猪踩了一腿泥,后来野猪被原始人类捕捉到。原始人类将粘着泥的猪腿放在火上烤,不久意外地发现,猪腿上的泥烧成了一种器具,用来盛水竟然不漏,从此人们开始了原始陶器的制作。”由此可见,想象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