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了网络上的三门大学英语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课堂互动的具体情况,旨在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的互动类型和具体实践方式。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屏幕、音箱等现代教学设备,教师们能应用PPT、音频等数字化材料进行教学,课堂互动类型更加多样化,但遗憾的是课堂互动的具体实践方式仍未摆脱传统的视野,仍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笔者认为信息化环境下课堂互动的效率仍应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教师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师生研讨合作、颠倒角色、clicker应用、在线课堂等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促进课堂的互动,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 大学英语 课堂互动 类型 实践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国内众多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网络上开发精品课程,为学生建立在线课堂等。大学英语教学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全国各高校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开发各类立体化配套教材,以期更广泛、更深入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已基本上计算机化、信息化、现代化。然而,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是否就优越于传统的课堂呢?在哪些方面优于传统的课堂?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改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广大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拟从课堂互动这个角度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研究,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系列研究做好铺垫。课堂互动历来被认为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课堂互动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正向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负向的课堂互动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语言习得的质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变化了的课堂环境对课堂互动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交际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互动是言语交际的核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互动本身来学习。西方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Flanders(1960)为代表的“行为分类”法,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划分为教师接纳学生的情感、表扬或鼓励、接受或利用学生的想法、提问、讲解、指示、批评学生或维护自身的权威,以及学生应答、开启对话等。后来,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做法将师生行为割裂开来,忽略了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第二种方法——“话语分析”法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是Sinclair和Coulthard。他们将课堂话语结构分为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五个阶层,并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由启动步(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三部分构成。这种方法能反映师生话语的特征及话语量的分布,有助于认识课堂互动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笔者拟选取三节大学英语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转写其课堂录像,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课堂互动类型有哪几种?
2、每种互动类型是以何种实践方式展现的?
3、这些课堂互动类型或实践方式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课堂互动类型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结果尽量全面、客观、具有代表性,大学英语课堂的选取采用了以下标准:首先,三节课所属的院校分别为理工类、综合类和师范类;其次,只选取“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这三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使用情况如表1:
从信息化设备的角度看,这三节课的课堂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师1和2的教学在多媒体投影教室进行。教室里配有一台教师用的主控电脑、投影仪、大屏幕和音箱;教师3的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室配有一台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教师1和2的教室里配备的是黑板;教师3的教室里配备的是白板。因此,该研究对象都是发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了自然观察的方法,首先对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录像进行观察和转写,然后将转写后的书面文字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分钟、频数、百分比的统计。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定性研究是对三个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类型及具体的实践方式进行描述和概括;定量研究是对其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人们一般所指的互动类型主要是从人的因素考虑,将其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类。但从广义上讲,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本身及课堂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有些通过显性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通过隐形的心理行为来实现。通过观察这三节课的实况录像,研究发现其课堂互动类型及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下:
1、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其具体的实践方式有以下五种:
A.教师问候——学生问候。该实践方式通常发生在一堂课的开始,师生双方进行问候,表示礼节,也标志着课程的正式开始。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互相问候时的神情因人而异。当然,也有些教师省略此实践方式,直奔主题。
B.教师讲解——学生反应。这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一种实践方式。教师讲解的范围包含本堂课的内容介绍、对课程某知识点的讲解、教师自我观点的陈述等。学生反应的显性形式多是聆听、点头、摇头或做笔记;隐形形式是指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接受、质疑或转化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或表现,本研究暂不做此方面的探讨。 c.教师指令——学生行为。这种实践方式与“教师讲解——学生反应”方式的区别在于教师多是以祈使句开始陈述话语,发出指令,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开始某种具体行为。学生的行为构成互动的另一部分。
D.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种实践方式即Sinclair和Coulthard所指的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回合”,由启动步(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三部分构成。
E.教师领读/纠正——学生跟读便正。这种实践方式多发生在教授新单词或更正学生语音的时候。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简单重复,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
笔者对这五种师生互动实践方式的频数进行了数量统计,结果如表2。
表2的数据表明三位教师师生互动的主要实践方式为:c和D,即“教师指令——学生行为”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两种实践方式暗示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平等,课堂中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遗憾地发现: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里,这两种实践方式的师生互动仍然占最大的比例,课堂里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地启动话步,课堂里或教师发布指令,学生行动,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仍然被教师所牵引和掌控。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师生互动的这五种实践方式,研究进一步对这三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话语量及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分别为49:03分钟;47:16分钟;39:03分钟。教师1、2和3在整堂课的教师话语量分别占总课时的87.4%、94%、78.8%;其学生话语量分别占课时总量的6.4%、4.8%、21.2%。教师1课堂内的其他活动是指三次播放语音材料的时间;教师2所在课堂的其他活动是指学生在讲台上的动作表演。这三位教师所授课堂的平均教师话语量占总课时的86.7%,学生话语量为10.8%。这一研究结果远远高于其他许多学者如赵晓红、周星、周韵和胡青球等在研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时所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比例失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2、生生互动
通过观察统计,这三节课的生生互动主要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两种实践方式,其相关数据如表4。
表4的数据表明教师1、2、3的课堂分别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其生生互动时间的长短分别为:20秒、17秒和5分18秒,分别占课堂总时长的0.7%、0.6%和13.6,%。教师1让学生们讨论PPT上给出的3个关于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但很明显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教师2在PPT上展示了一对母女的图片,让两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编出她们的谈话;教师3让学生们讨论对友谊的看法。生生互动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此类互动中的焦虑、紧张等情感因素都会较少。但遗憾的是,三位教师并没有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
3、师备互动
本研究中“师备互动”的“备”是指大学英语课堂教室内所安装的各种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音箱、黑板或白板、双板等。师备互动指教师与这些设备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或交流。通过观察和统计三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其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和频数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尽管教师1和2的教室里配备了黑板,教师3的教室里配备了白板,这三位教师都未使用该类设备。三位教师都与计算机发生了“点——播”或“点——播——读/讲”的互动:教师点击鼠标,计算机播放幻灯片形式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只是教师1和2的幻灯片通过一个投影仪展示给所有学生,教师4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在每位同学的计算机上展示相同的幻灯片。此外,教师1还利用计算机播放了录音材料,与计算机发生了“点——谢”的互动。因此,这三节课内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主要是““展示并阅读或讲解幻灯片”,计算机和投影仪在三位教师的大学英语课堂中主要被用作数字化文本的展示媒体。
4、生备互动
生备互动的“备”同指“师备互动”的“备”。生备互动是指学生与设备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或交流。与这三节课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相对应,其生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主要有:观看幻灯片和听录音,其频数与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也相一致。除了教师1课堂里的学生与计算机发生了“锐——听”的双边互动外,其余课堂里的学生与计算机仅发生了单边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1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表;教师2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教师3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表。除了教师1用到音频材料外,教师1、2和3的幻灯片都是数字化的文本材料。
5、师本互动
师本互动是指教师与教材、教辅、handout、试卷等纸质文本材料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与交流。通过观察和统计三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其师本互动的实践方式仅为:阅读教材的文字。教师1在进行课文讲解时一直参照教材,并阅读了教材里的文字;教师2在播放最后一张“(文章结构”的幻灯片时,参照了教材;教师3的师本互动与师备互动是不间断交替进行的,采用的实践方式也是阅读教材的文字。三位教师都与教材发生了单边的互动。
6、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教材、教辅、handout、试卷等纸质文本材料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与交流。该互动的实践方式也仅为:有声朗读或默读教材的文字。其中,教师1请两位同学阅读了教材里的部分文字,学生跟随教师的指令,与教材发生了单边互动;教师2课堂里的生本互动是在观看最后一张“文章结构”的幻灯片时,默读了教材;教师3课堂里的学生也默读了教材,与教材发生了单边互动。
通过分析这三节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录像,笔者发现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相比较,其互动类型更加多样化,课堂上增加了师生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互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也较以往更大。但课堂互动类型的增加并未改变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的问题。这三节课的师生互动仍然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与“教师指令——学生行为”两种实践方式展现。教师话语量远远超过学生话语量,教师提问或发出指令,学生被动反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主体。生生互动尽管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两种方式,但由于时间分配过少,学生并未被给予太多的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师备互动、生备互动、师本互动、生本互动也主要通过教师操作机器或阅读教材,学生观看或聆听来实现,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主要承担了储存和播放数字化文本的功能。顾日国曾指出:把数字化文本放到计算机上让学习者学外语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最低级使用。同样,用视频材料仅仅为了增加趣味性是对高级多模态资源的低级使用,也是一种浪费。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互动与传统的课堂互动相比,并不具备完全优势,还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改善的地方。 三、结论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已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效率,真正将大学英语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笔者认为广大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思考和改善:1、注重师生互动中“生”的主动参与,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启动话步,或师生研讨合作,或师生互换角色进行教学。如今备受推崇的“颠倒课堂”实际上就是颠倒了师生的角色,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2、增加生生互动的比例,将生生互动的实践方式多样化,多开展游戏、辩论、模拟表演等活动,并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给予合理、充分的时间供学生探讨学习。笔者认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向内的自我探索要比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刺激和灌输更具价值和意义。3、优化和增加师备互动、生备互动、师本互动和生本互动的实践方式。教师要精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优化PPT制作,使计算机等设备与教师和学生最广泛地发生“双边”互动。例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计算机能发出富有情感的惊叹声,或是一张笑脸,或是漫天的鲜花、气球等奖励;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测试和有声评估;利用计算机程序中的可选择性,使学生自我选择和决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次观看屏幕上的演示等。总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做到对其的“高级使用”。此外,有些教室还能进一步配备click设备,方便教师快速地掌握全体学生的观点或反馈,或同步使用网络进行部分的在线课程或MOOC学习。当然,在利用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的同时,教师们也可以更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讲义等纸质的文本材料。教材不是用来“教”而是用来“学”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颖的、前沿的课外补充材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笔者只选取了三位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且文章只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类型和实践方式做了描述、展示和统计,对各种互动和实践方式能从多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并未做量上的比较和研究。今后,我们仍应继续将“锞堂互动”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更多课堂互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责任编辑:林静
关键词:信息化 大学英语 课堂互动 类型 实践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国内众多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网络上开发精品课程,为学生建立在线课堂等。大学英语教学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全国各高校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开发各类立体化配套教材,以期更广泛、更深入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已基本上计算机化、信息化、现代化。然而,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是否就优越于传统的课堂呢?在哪些方面优于传统的课堂?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改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广大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拟从课堂互动这个角度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研究,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系列研究做好铺垫。课堂互动历来被认为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课堂互动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正向的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负向的课堂互动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语言习得的质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变化了的课堂环境对课堂互动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交际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互动是言语交际的核心,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互动本身来学习。西方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Flanders(1960)为代表的“行为分类”法,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划分为教师接纳学生的情感、表扬或鼓励、接受或利用学生的想法、提问、讲解、指示、批评学生或维护自身的权威,以及学生应答、开启对话等。后来,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做法将师生行为割裂开来,忽略了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第二种方法——“话语分析”法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是Sinclair和Coulthard。他们将课堂话语结构分为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五个阶层,并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由启动步(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三部分构成。这种方法能反映师生话语的特征及话语量的分布,有助于认识课堂互动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笔者拟选取三节大学英语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转写其课堂录像,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课堂互动类型有哪几种?
2、每种互动类型是以何种实践方式展现的?
3、这些课堂互动类型或实践方式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课堂互动类型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结果尽量全面、客观、具有代表性,大学英语课堂的选取采用了以下标准:首先,三节课所属的院校分别为理工类、综合类和师范类;其次,只选取“大学英语精读课程”。这三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使用情况如表1:
从信息化设备的角度看,这三节课的课堂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师1和2的教学在多媒体投影教室进行。教室里配有一台教师用的主控电脑、投影仪、大屏幕和音箱;教师3的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室配有一台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教师1和2的教室里配备的是黑板;教师3的教室里配备的是白板。因此,该研究对象都是发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了自然观察的方法,首先对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录像进行观察和转写,然后将转写后的书面文字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分钟、频数、百分比的统计。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定性研究是对三个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类型及具体的实践方式进行描述和概括;定量研究是对其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人们一般所指的互动类型主要是从人的因素考虑,将其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类。但从广义上讲,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学生、课程本身及课堂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有些通过显性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通过隐形的心理行为来实现。通过观察这三节课的实况录像,研究发现其课堂互动类型及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下:
1、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其具体的实践方式有以下五种:
A.教师问候——学生问候。该实践方式通常发生在一堂课的开始,师生双方进行问候,表示礼节,也标志着课程的正式开始。教师与学生在进行互相问候时的神情因人而异。当然,也有些教师省略此实践方式,直奔主题。
B.教师讲解——学生反应。这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一种实践方式。教师讲解的范围包含本堂课的内容介绍、对课程某知识点的讲解、教师自我观点的陈述等。学生反应的显性形式多是聆听、点头、摇头或做笔记;隐形形式是指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接受、质疑或转化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或表现,本研究暂不做此方面的探讨。 c.教师指令——学生行为。这种实践方式与“教师讲解——学生反应”方式的区别在于教师多是以祈使句开始陈述话语,发出指令,安排活动,要求学生开始某种具体行为。学生的行为构成互动的另一部分。
D.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种实践方式即Sinclair和Coulthard所指的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回合”,由启动步(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三部分构成。
E.教师领读/纠正——学生跟读便正。这种实践方式多发生在教授新单词或更正学生语音的时候。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简单重复,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
笔者对这五种师生互动实践方式的频数进行了数量统计,结果如表2。
表2的数据表明三位教师师生互动的主要实践方式为:c和D,即“教师指令——学生行为”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两种实践方式暗示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平等,课堂中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遗憾地发现: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里,这两种实践方式的师生互动仍然占最大的比例,课堂里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地启动话步,课堂里或教师发布指令,学生行动,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仍然被教师所牵引和掌控。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师生互动的这五种实践方式,研究进一步对这三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话语量及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分别为49:03分钟;47:16分钟;39:03分钟。教师1、2和3在整堂课的教师话语量分别占总课时的87.4%、94%、78.8%;其学生话语量分别占课时总量的6.4%、4.8%、21.2%。教师1课堂内的其他活动是指三次播放语音材料的时间;教师2所在课堂的其他活动是指学生在讲台上的动作表演。这三位教师所授课堂的平均教师话语量占总课时的86.7%,学生话语量为10.8%。这一研究结果远远高于其他许多学者如赵晓红、周星、周韵和胡青球等在研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时所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这三节大学英语课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比例失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2、生生互动
通过观察统计,这三节课的生生互动主要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两种实践方式,其相关数据如表4。
表4的数据表明教师1、2、3的课堂分别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其生生互动时间的长短分别为:20秒、17秒和5分18秒,分别占课堂总时长的0.7%、0.6%和13.6,%。教师1让学生们讨论PPT上给出的3个关于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但很明显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教师2在PPT上展示了一对母女的图片,让两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编出她们的谈话;教师3让学生们讨论对友谊的看法。生生互动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此类互动中的焦虑、紧张等情感因素都会较少。但遗憾的是,三位教师并没有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
3、师备互动
本研究中“师备互动”的“备”是指大学英语课堂教室内所安装的各种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屏幕、音箱、黑板或白板、双板等。师备互动指教师与这些设备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或交流。通过观察和统计三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其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和频数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尽管教师1和2的教室里配备了黑板,教师3的教室里配备了白板,这三位教师都未使用该类设备。三位教师都与计算机发生了“点——播”或“点——播——读/讲”的互动:教师点击鼠标,计算机播放幻灯片形式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只是教师1和2的幻灯片通过一个投影仪展示给所有学生,教师4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在每位同学的计算机上展示相同的幻灯片。此外,教师1还利用计算机播放了录音材料,与计算机发生了“点——谢”的互动。因此,这三节课内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主要是““展示并阅读或讲解幻灯片”,计算机和投影仪在三位教师的大学英语课堂中主要被用作数字化文本的展示媒体。
4、生备互动
生备互动的“备”同指“师备互动”的“备”。生备互动是指学生与设备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或交流。与这三节课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相对应,其生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主要有:观看幻灯片和听录音,其频数与师备互动的实践方式也相一致。除了教师1课堂里的学生与计算机发生了“锐——听”的双边互动外,其余课堂里的学生与计算机仅发生了单边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1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表;教师2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教师3展示的幻灯片主要是文字和图表。除了教师1用到音频材料外,教师1、2和3的幻灯片都是数字化的文本材料。
5、师本互动
师本互动是指教师与教材、教辅、handout、试卷等纸质文本材料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与交流。通过观察和统计三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其师本互动的实践方式仅为:阅读教材的文字。教师1在进行课文讲解时一直参照教材,并阅读了教材里的文字;教师2在播放最后一张“(文章结构”的幻灯片时,参照了教材;教师3的师本互动与师备互动是不间断交替进行的,采用的实践方式也是阅读教材的文字。三位教师都与教材发生了单边的互动。
6、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教材、教辅、handout、试卷等纸质文本材料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与交流。该互动的实践方式也仅为:有声朗读或默读教材的文字。其中,教师1请两位同学阅读了教材里的部分文字,学生跟随教师的指令,与教材发生了单边互动;教师2课堂里的生本互动是在观看最后一张“文章结构”的幻灯片时,默读了教材;教师3课堂里的学生也默读了教材,与教材发生了单边互动。
通过分析这三节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录像,笔者发现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相比较,其互动类型更加多样化,课堂上增加了师生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互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也较以往更大。但课堂互动类型的增加并未改变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的问题。这三节课的师生互动仍然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与“教师指令——学生行为”两种实践方式展现。教师话语量远远超过学生话语量,教师提问或发出指令,学生被动反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主体。生生互动尽管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两种方式,但由于时间分配过少,学生并未被给予太多的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师备互动、生备互动、师本互动、生本互动也主要通过教师操作机器或阅读教材,学生观看或聆听来实现,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主要承担了储存和播放数字化文本的功能。顾日国曾指出:把数字化文本放到计算机上让学习者学外语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最低级使用。同样,用视频材料仅仅为了增加趣味性是对高级多模态资源的低级使用,也是一种浪费。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互动与传统的课堂互动相比,并不具备完全优势,还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改善的地方。 三、结论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已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效率,真正将大学英语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笔者认为广大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思考和改善:1、注重师生互动中“生”的主动参与,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启动话步,或师生研讨合作,或师生互换角色进行教学。如今备受推崇的“颠倒课堂”实际上就是颠倒了师生的角色,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2、增加生生互动的比例,将生生互动的实践方式多样化,多开展游戏、辩论、模拟表演等活动,并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给予合理、充分的时间供学生探讨学习。笔者认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向内的自我探索要比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刺激和灌输更具价值和意义。3、优化和增加师备互动、生备互动、师本互动和生本互动的实践方式。教师要精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优化PPT制作,使计算机等设备与教师和学生最广泛地发生“双边”互动。例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计算机能发出富有情感的惊叹声,或是一张笑脸,或是漫天的鲜花、气球等奖励;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测试和有声评估;利用计算机程序中的可选择性,使学生自我选择和决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次观看屏幕上的演示等。总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做到对其的“高级使用”。此外,有些教室还能进一步配备click设备,方便教师快速地掌握全体学生的观点或反馈,或同步使用网络进行部分的在线课程或MOOC学习。当然,在利用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的同时,教师们也可以更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讲义等纸质的文本材料。教材不是用来“教”而是用来“学”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颖的、前沿的课外补充材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笔者只选取了三位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且文章只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类型和实践方式做了描述、展示和统计,对各种互动和实践方式能从多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并未做量上的比较和研究。今后,我们仍应继续将“锞堂互动”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更多课堂互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