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涂鸦艺术家展开了一次疯狂的公路之旅,也是一场关于涂鸦的朝圣之旅。从云南香格里拉开始,一路进藏,穿过芒康、波密、林芝,进入圣城拉萨和美得令人窒息的纳木错,之后远渡重洋踏入涂鸦文化发源地美国,从西岸到东岸,从艺术文化重镇洛杉矶到繁华混沌的大都会纽约,邂逅未见的自然、独特的风俗、陌生的路人,感受在路上的新鲜刺激,也在每个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林子楠,中国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上海。2002年接触街头涂鸦后开启个人艺术创作旅程。在涂鸦中,很喜爱从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寻找创造性,运用不同材质和媒介进行创作。
美国涂鸦和其他国家的有什么不同?
美国的涂鸦非常偏重流行文化,POP味道极重。欧洲的涂鸦偏艺术系,颜色、内容会更新锐一些,这大概与当地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定关系。法国的涂鸦,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材质去做,艺术家运用模板、剪纸,创作形式非常多样。西班牙的涂鸦颜色很明亮,有奇幻感,脑洞开得很大。巴西的涂鸦相当有民族色彩,色彩对比度大,题材欢乐开朗,绘画的形态更加平民化。
如何在旅途中欣赏涂鸦艺术?
看到有人在画涂鸦的时候,先不要打扰创作者,比如不要跑去合影。如果喜欢他的作品,可以等他休息的时候再和他聊天。其实作画的过程有点枯燥,聊天有助于了解创作者的想法。如果特别喜欢某个作品,可以记住作者的名字,把照片分享到视觉网络上。涂鸦者的创作一般都是非营利性的,他们想借自己的双手丰富街头场景,让城市更有活力,想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算是他们唯一的一个小心愿吧。
TAG:涂鸦者通常称自己为Writer,他们会拥有一个自己的代号和TAG,即签名。初学涂鸦时,大部分人都是在写自己的TAG。TAG也是帮派之间划分地盘的标记,签下TAG,就表示这个街区是他们的地盘了。
BATTLE:Writer们的一个经典游戏。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两队涂鸦者之间的对垒,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斗技巧(piece)或斗数量(throwup),规则自定,通常败方的惩罚就是支付双方的喷漆费用。
GRAFFITI:涂鸦的英文,还有一层意思是国外的书法,也分风格流派,比如纯文字风格、抽象风格、立体主义、黑帮风格等。
爱上涂鸦是2003年,那时候我正疯狂迷恋Hip-Pop文化,而不少Hip-Pop MV背景中,都会出现一两面有着酷炫涂鸦的墙壁。与音乐不同,涂鸦是被凝固的街头文化,它们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声音,色彩明艳,声音铿锵,个性张扬,直接撞击着我的内心,激情而躁动,不安而叛逆。
涂鸦对我来说更像是换了一个创作媒介——街头就是我的画室,墙壁就是我的画布。在开放的环境下创作,时间往往非常有限,过程则非常刺激。随着作品的增多,开始有品牌邀请我到城市里创作。
涂鸦很适合在流浪中创作,它的本质是留下痕迹,做不同的创意,把画布放得更大,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理想促使我开始规划一次“旅涂”。2012年,我和两个同伴从云南驾车到西藏,途经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林芝和拉萨,走了一个多月。一年后,我们又一起去了美国,从西岸的洛杉矶,开车走过拉斯维加斯、黄石公园、芝加哥、底特律、纽约。虽然平时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也会创作,但是旅行中的创作完全不同,能更轻松地释放,能体验更多风景和人文,迸发更多灵感。
旅途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找墙”。有时我们会寻找当地人的帮助,有时自己先去踩点,在市区里四处走走,找到合适的墙面,千方百计地和“墙主”聊天,希望他喜欢涂鸦,允许我们创作。
完美的墙面通常需要有很棒的质感,或平整,或有肌理。我们会考虑墙或者建筑在整个环境中的位置,最好能产生怪诞而又合理的戏剧性对比。用来创作的墙面通常都很巨大,我们会先画一个草图,或者用电脑制作一个效果图,想好颜色搭配,如果是更大型的绘画,会借助投影仪来定型。
喷漆是很有意思的创作工具,通过使用大小不同的喷嘴、采用不同的角度,可以实现各种普通画笔做不到的效果,完全就是一个玩具。
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把灵感具象化,如何用具象的图案去呈现一个奇思妙想,那真是一个挑战。
这次旅行,最难忘的一次创作发生在西藏。西藏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自由,接近神性。我们跟着当地藏民在郊外的天然温泉眼泡汤,然后浑身冒着热气,在高海拔的山上寻找合适的墙壁画画。这样的体验这辈子估计也就这么一回了。
一个藏族朋友帮我们找到了一座废弃寺庙的外墙,他带我们去看,建筑的结构与形态都很独特,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就在前一天,我们专程去探访了当地的唐卡学院,看着唐卡师傅们静静坐在画布前,拿着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细细琢磨着,犹如一场个人的修行,我躁动的心一下子安静了。除了完美的细节,唐卡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它所包含的巨大的世界观,关于自然和宇宙,都体现在它的配色和表达手法当中。通过和唐卡师傅们的交流,我也发现,传统的唐卡正在发生变化,因为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创作中,新鲜温暖的血液正在其中流动。
我在那座废弃寺庙的外墙边站了好一会儿。那堵墙是砖红色的,已经斑驳褪色,过往游客在上面留下很多到此一游的涂鸦。我想把当地元素放进作品中,就画了一些关于五行的元素,表现万事万物相互运转的关系、宇宙的规律。我觉得那是“在路涂”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就在前一天,我们专程去探访了当地的唐卡学院,看着唐卡师傅们静静坐在画布前,拿着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细细琢磨着,犹如一场个人的修行,我躁动的心一下子安静了。除了完美的细节,唐卡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它所包含的巨大的世界观,关于自然和宇宙,都体现在它的配色和表达手法当中。
美国不愧是街头涂鸦文化的源头。在横穿美国的旅程中,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涂鸦。在底特律这座破产之后的城市,很多人失业,街头涂鸦显得更狂野一些,多是在用变形的字母签名,不同的帮派在街区占领地盘。
芝加哥的涂鸦相对较少,在当地涂鸦是被禁止的,甚至买不到喷漆工具,创作还有一定危险,我们只能用随车携带的工具,在一个废弃的教堂里画了一幅。纽约的状况则完全不同,作为当代艺术中心,世界各地的前卫艺术家在这里神出鬼没,地铁里有大提琴师在演奏听不懂的音乐,当地涂鸦的风格也更加大胆。
街头艺术家以墙为画布,而“画布”就如同野心。我在纽约看到了最多元的涂鸦,艺术家们的创作越做规模越大,几年前大家还只是在墙上写自己的名字、画一些卡通形态,如今,他们把不同艺术流派的元素都加入了街头创作,比如古典绘画、当代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涂鸦更像是壁画,有时甚至布满大楼的一面墙,涂鸦在这里升级到了另一个领域。
在纽约,“地下”的那种疯狂涂鸦看起来变乖了,都在往艺术领域里走。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喜爱音乐,也做涂鸦,他以前的想法非常疯狂,后来作品被经纪人发现,将他带进了画廊、艺术馆,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主流艺术家。我还邂逅过一位涂鸦艺术大师Futura,是美国涂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50多岁,花白长头发,一米七五的个头,很瘦,聪明、友善、充满活力,一把年纪却依旧高产。他是最早将涂鸦带入艺术领域的人,并且在主流艺术圈与地下涂鸦界都很有影响力。Futura的涂鸦作品很独特,风格有点像中国的山水写意,运用留白和喷漆的渐变质感去创造一种意境。他看了我的创作,开心地说:“原来中国也有人在用心做这样的涂鸦!”
我们在纽约结识了一位杂志编辑,她帮我们在曼哈顿的SOHO区找到了一面墙。在周围高潮迭起的涂鸦创作里,我们很想运用中国元素,表达出华人的风格。搭起脚手架,我们首先勾画了一个中式的圆窗,里面有一只鸟正在向外看,那是一面未来的窗口,虽然还有着被约束的含义,但也代表着对自由及探索的向往。那就是我们站在纽约城,最想说的话。
在美国,我们住在各种民居,每天9点多起床,去超市买点中国食材回来做饭,然后买喷漆、找墙、画画,中午在当地随便买点吃的,一直画到6点左右天黑,之后去街头餐厅吃饭,喝一杯,去到有音乐、有人群的地方,看看当地年轻人都在做什么。这是旅途中的轻松一刻。
在路上,我们也遇到过危险。那天,从底特律出发,驶上高速,天特别冷,一路都在下雪,能见度只有10米。忽然听到旁边那辆卡车发出“呯”的一声巨响,随后后面一直传来“邦邦”的响声。所有的车都停下来,一个满头是血的女人走过来问我有没有纸巾,我这才意识到是发生了车祸,而且是非常严重的连环相撞,50辆车在高速上追尾,有3人当场丧命。我意识到,其实人真的很脆弱,在灾难面前有时只能听天由命,要好好珍惜生命,尽兴地活着,尽兴地创作。
我们在街头创作时,也会遇到阻挠。即使已经征得了业主的许可,也经常在画到一半儿时被路人阻止,误以为我们是在搞破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在公共环境中的开放创作,它打破了已有的艺术框架。涂鸦创作不像其他艺术,需要进入博物馆、音乐厅才能欣赏,它就诞生在生活之中,可以随时展示给大众看,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分享,也丰富了城市的日常环境。
如今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方向,成功的涂鸦创作一定是能表达我心中震撼感的东西,是可以触及灵魂的,像是画出自己内心的一个梦。“旅涂”依旧会持续下去,那将是一场越来越接近纯粹的旅程。
行者档案
林子楠,中国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上海。2002年接触街头涂鸦后开启个人艺术创作旅程。在涂鸦中,很喜爱从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寻找创造性,运用不同材质和媒介进行创作。
CNT对话
美国涂鸦和其他国家的有什么不同?
美国的涂鸦非常偏重流行文化,POP味道极重。欧洲的涂鸦偏艺术系,颜色、内容会更新锐一些,这大概与当地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定关系。法国的涂鸦,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材质去做,艺术家运用模板、剪纸,创作形式非常多样。西班牙的涂鸦颜色很明亮,有奇幻感,脑洞开得很大。巴西的涂鸦相当有民族色彩,色彩对比度大,题材欢乐开朗,绘画的形态更加平民化。
如何在旅途中欣赏涂鸦艺术?
看到有人在画涂鸦的时候,先不要打扰创作者,比如不要跑去合影。如果喜欢他的作品,可以等他休息的时候再和他聊天。其实作画的过程有点枯燥,聊天有助于了解创作者的想法。如果特别喜欢某个作品,可以记住作者的名字,把照片分享到视觉网络上。涂鸦者的创作一般都是非营利性的,他们想借自己的双手丰富街头场景,让城市更有活力,想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算是他们唯一的一个小心愿吧。
Tips
TAG:涂鸦者通常称自己为Writer,他们会拥有一个自己的代号和TAG,即签名。初学涂鸦时,大部分人都是在写自己的TAG。TAG也是帮派之间划分地盘的标记,签下TAG,就表示这个街区是他们的地盘了。
BATTLE:Writer们的一个经典游戏。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两队涂鸦者之间的对垒,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斗技巧(piece)或斗数量(throwup),规则自定,通常败方的惩罚就是支付双方的喷漆费用。
GRAFFITI:涂鸦的英文,还有一层意思是国外的书法,也分风格流派,比如纯文字风格、抽象风格、立体主义、黑帮风格等。
“旅涂”与修行
爱上涂鸦是2003年,那时候我正疯狂迷恋Hip-Pop文化,而不少Hip-Pop MV背景中,都会出现一两面有着酷炫涂鸦的墙壁。与音乐不同,涂鸦是被凝固的街头文化,它们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声音,色彩明艳,声音铿锵,个性张扬,直接撞击着我的内心,激情而躁动,不安而叛逆。
涂鸦对我来说更像是换了一个创作媒介——街头就是我的画室,墙壁就是我的画布。在开放的环境下创作,时间往往非常有限,过程则非常刺激。随着作品的增多,开始有品牌邀请我到城市里创作。
涂鸦很适合在流浪中创作,它的本质是留下痕迹,做不同的创意,把画布放得更大,希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理想促使我开始规划一次“旅涂”。2012年,我和两个同伴从云南驾车到西藏,途经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林芝和拉萨,走了一个多月。一年后,我们又一起去了美国,从西岸的洛杉矶,开车走过拉斯维加斯、黄石公园、芝加哥、底特律、纽约。虽然平时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也会创作,但是旅行中的创作完全不同,能更轻松地释放,能体验更多风景和人文,迸发更多灵感。
旅途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找墙”。有时我们会寻找当地人的帮助,有时自己先去踩点,在市区里四处走走,找到合适的墙面,千方百计地和“墙主”聊天,希望他喜欢涂鸦,允许我们创作。
完美的墙面通常需要有很棒的质感,或平整,或有肌理。我们会考虑墙或者建筑在整个环境中的位置,最好能产生怪诞而又合理的戏剧性对比。用来创作的墙面通常都很巨大,我们会先画一个草图,或者用电脑制作一个效果图,想好颜色搭配,如果是更大型的绘画,会借助投影仪来定型。
喷漆是很有意思的创作工具,通过使用大小不同的喷嘴、采用不同的角度,可以实现各种普通画笔做不到的效果,完全就是一个玩具。
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把灵感具象化,如何用具象的图案去呈现一个奇思妙想,那真是一个挑战。
这次旅行,最难忘的一次创作发生在西藏。西藏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自由,接近神性。我们跟着当地藏民在郊外的天然温泉眼泡汤,然后浑身冒着热气,在高海拔的山上寻找合适的墙壁画画。这样的体验这辈子估计也就这么一回了。
一个藏族朋友帮我们找到了一座废弃寺庙的外墙,他带我们去看,建筑的结构与形态都很独特,我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就在前一天,我们专程去探访了当地的唐卡学院,看着唐卡师傅们静静坐在画布前,拿着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细细琢磨着,犹如一场个人的修行,我躁动的心一下子安静了。除了完美的细节,唐卡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它所包含的巨大的世界观,关于自然和宇宙,都体现在它的配色和表达手法当中。通过和唐卡师傅们的交流,我也发现,传统的唐卡正在发生变化,因为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创作中,新鲜温暖的血液正在其中流动。
我在那座废弃寺庙的外墙边站了好一会儿。那堵墙是砖红色的,已经斑驳褪色,过往游客在上面留下很多到此一游的涂鸦。我想把当地元素放进作品中,就画了一些关于五行的元素,表现万事万物相互运转的关系、宇宙的规律。我觉得那是“在路涂”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就在前一天,我们专程去探访了当地的唐卡学院,看着唐卡师傅们静静坐在画布前,拿着矿物质研磨而成的颜料细细琢磨着,犹如一场个人的修行,我躁动的心一下子安静了。除了完美的细节,唐卡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它所包含的巨大的世界观,关于自然和宇宙,都体现在它的配色和表达手法当中。
走进涂鸦文化的源头
美国不愧是街头涂鸦文化的源头。在横穿美国的旅程中,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涂鸦。在底特律这座破产之后的城市,很多人失业,街头涂鸦显得更狂野一些,多是在用变形的字母签名,不同的帮派在街区占领地盘。
芝加哥的涂鸦相对较少,在当地涂鸦是被禁止的,甚至买不到喷漆工具,创作还有一定危险,我们只能用随车携带的工具,在一个废弃的教堂里画了一幅。纽约的状况则完全不同,作为当代艺术中心,世界各地的前卫艺术家在这里神出鬼没,地铁里有大提琴师在演奏听不懂的音乐,当地涂鸦的风格也更加大胆。
街头艺术家以墙为画布,而“画布”就如同野心。我在纽约看到了最多元的涂鸦,艺术家们的创作越做规模越大,几年前大家还只是在墙上写自己的名字、画一些卡通形态,如今,他们把不同艺术流派的元素都加入了街头创作,比如古典绘画、当代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涂鸦更像是壁画,有时甚至布满大楼的一面墙,涂鸦在这里升级到了另一个领域。
在纽约,“地下”的那种疯狂涂鸦看起来变乖了,都在往艺术领域里走。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喜爱音乐,也做涂鸦,他以前的想法非常疯狂,后来作品被经纪人发现,将他带进了画廊、艺术馆,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主流艺术家。我还邂逅过一位涂鸦艺术大师Futura,是美国涂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50多岁,花白长头发,一米七五的个头,很瘦,聪明、友善、充满活力,一把年纪却依旧高产。他是最早将涂鸦带入艺术领域的人,并且在主流艺术圈与地下涂鸦界都很有影响力。Futura的涂鸦作品很独特,风格有点像中国的山水写意,运用留白和喷漆的渐变质感去创造一种意境。他看了我的创作,开心地说:“原来中国也有人在用心做这样的涂鸦!”
我们在纽约结识了一位杂志编辑,她帮我们在曼哈顿的SOHO区找到了一面墙。在周围高潮迭起的涂鸦创作里,我们很想运用中国元素,表达出华人的风格。搭起脚手架,我们首先勾画了一个中式的圆窗,里面有一只鸟正在向外看,那是一面未来的窗口,虽然还有着被约束的含义,但也代表着对自由及探索的向往。那就是我们站在纽约城,最想说的话。
尽兴地活着,尽兴地创作
在美国,我们住在各种民居,每天9点多起床,去超市买点中国食材回来做饭,然后买喷漆、找墙、画画,中午在当地随便买点吃的,一直画到6点左右天黑,之后去街头餐厅吃饭,喝一杯,去到有音乐、有人群的地方,看看当地年轻人都在做什么。这是旅途中的轻松一刻。
在路上,我们也遇到过危险。那天,从底特律出发,驶上高速,天特别冷,一路都在下雪,能见度只有10米。忽然听到旁边那辆卡车发出“呯”的一声巨响,随后后面一直传来“邦邦”的响声。所有的车都停下来,一个满头是血的女人走过来问我有没有纸巾,我这才意识到是发生了车祸,而且是非常严重的连环相撞,50辆车在高速上追尾,有3人当场丧命。我意识到,其实人真的很脆弱,在灾难面前有时只能听天由命,要好好珍惜生命,尽兴地活着,尽兴地创作。
我们在街头创作时,也会遇到阻挠。即使已经征得了业主的许可,也经常在画到一半儿时被路人阻止,误以为我们是在搞破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在公共环境中的开放创作,它打破了已有的艺术框架。涂鸦创作不像其他艺术,需要进入博物馆、音乐厅才能欣赏,它就诞生在生活之中,可以随时展示给大众看,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分享,也丰富了城市的日常环境。
如今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方向,成功的涂鸦创作一定是能表达我心中震撼感的东西,是可以触及灵魂的,像是画出自己内心的一个梦。“旅涂”依旧会持续下去,那将是一场越来越接近纯粹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