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学组织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使学生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客体”。本文试图在“课前”、“课中”、“课尾”等教学环节中,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让生物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师生课堂角色关系,从而实现新课改“教”向“学”转化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物课堂教学主动学习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谈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搞创新教育,其宗旨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来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地、成功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源泉。
一、关于“问题情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情境大致分为三类:一.呈现型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二.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三.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很显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创设“发现型(探究型)的问题情境”(以下简称“问题情境”),它应该具备“实践性、新异性、启发诱导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给定),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具体策略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由于教师“包办”,使学生没能够尝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以及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这种封闭式的学习,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说,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当是看教师教了多少,不应当只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当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没有养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是不是只起到“导”的作用。
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首要问题应当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成备学案。
以学生如何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基本策略,是为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具体的实施
2.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设计好一个导言,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课教学中,为弄清楚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什么是生物?仅仅会动的就是生物吗?为什么我们遇到迎面飞来的石头会躲避?为什么我们能从小长大,而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人的后代是人,猫的后代总是猫?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总存在差异?为什么我们总要吃,而且吃的多长的少,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要提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口号?等等。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展开,在交流中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时还可以用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有的体细胞都是有丝分裂而来的,而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一样的细胞,而实际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一些生命现象的理解,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学生的学习就会推向高潮。
如在高中生物选修本“血糖调节”一节中,提出问题:血糖高一定是高血糖吗?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正是很多同学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血糖持续高于130mg/dl才是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正常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就可能出现糖尿,肾小管病变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所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在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那么,如果你是名医生,怎么样来确定一名糖尿病患者呢?”在表扬学生提出诊断方法—验血、验尿的同时,再追问:“尿液中含什么糖?用什么试剂来鉴定、会有什么实验现象?”这样,在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中,重点难点一一化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又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因为站在终点上对过程的反顾,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过程的经历。课前准备新鲜的黄瓜,清水,糖等,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況下又会吸水,怎样判断植物的吸失水现象?你怎样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黄瓜、清水、糖等)来证明你的猜想?这里让学生放手去体验,让枯燥的已知原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吸水和失水前后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可引领学生腌制黄瓜,学生通过手的触觉,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眼的视觉,体验到黄瓜外形的前后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到因为水分的丧失而引起的口感的前后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再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推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3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内容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新认识。
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设置问题情境:小丽的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真的很好吗?小强早起锻炼,在林中好吗?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什么会发热?贮存甘薯、白菜的地窖,为什么必须留有通风孔?学过“新陈代谢类型”后,设疑:农村酿酒时有哪些注意点,你怎么解释酿酒师傅的做法?通过这种知识的补充和设疑,把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的实用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师的活动少了,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我们课前要认真准备,既备好学生,又备好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有时是比较难以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教学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何绍军,费华伦。浅谈求异思维与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4,7-8:15-16。
[2]赵亚华,朱国梁。浅议体验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学生物教学,2004,10:7。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物课堂教学主动学习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谈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搞创新教育,其宗旨都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来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地、成功地去开展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源泉。
一、关于“问题情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盖泽尔斯把问题情境大致分为三类:一.呈现型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考虑。这是学校中典型的问题情境,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二.发现型问题情境,即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例、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三.创造型问题情境,即问题在人们发明、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它是科学家、艺术家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很显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创设“发现型(探究型)的问题情境”(以下简称“问题情境”),它应该具备“实践性、新异性、启发诱导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给定),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具体策略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由于教师“包办”,使学生没能够尝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以及学习成功后的愉悦,这种封闭式的学习,学生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说,课堂教学注重的不应当是看教师教了多少,不应当只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应当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没有养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是不是只起到“导”的作用。
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现状,首要问题应当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简单说即把备教案转变成备学案。
以学生如何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基本策略,是为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具体的实施
2.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设计好一个导言,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启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高中生物绪论课教学中,为弄清楚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提问:什么是生物?仅仅会动的就是生物吗?为什么我们遇到迎面飞来的石头会躲避?为什么我们能从小长大,而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人的后代是人,猫的后代总是猫?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总存在差异?为什么我们总要吃,而且吃的多长的少,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要提出“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口号?等等。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展开,在交流中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时还可以用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有的体细胞都是有丝分裂而来的,而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一样的细胞,而实际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间阶段,要以例题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一些生命现象的理解,受问题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引向深处,学生的学习就会推向高潮。
如在高中生物选修本“血糖调节”一节中,提出问题:血糖高一定是高血糖吗?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出现糖尿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正是很多同学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血糖持续高于130mg/dl才是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超过肾糖阈,才会出现糖尿;正常人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就可能出现糖尿,肾小管病变的人也有可能出现糖尿。所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在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那么,如果你是名医生,怎么样来确定一名糖尿病患者呢?”在表扬学生提出诊断方法—验血、验尿的同时,再追问:“尿液中含什么糖?用什么试剂来鉴定、会有什么实验现象?”这样,在轻松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中,重点难点一一化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又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因为站在终点上对过程的反顾,代替不了从起点开始对过程的经历。课前准备新鲜的黄瓜,清水,糖等,提出问题:植物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況下又会吸水,怎样判断植物的吸失水现象?你怎样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黄瓜、清水、糖等)来证明你的猜想?这里让学生放手去体验,让枯燥的已知原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吸水和失水前后的不同变化,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可引领学生腌制黄瓜,学生通过手的触觉,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眼的视觉,体验到黄瓜外形的前后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到因为水分的丧失而引起的口感的前后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再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推出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2.3课尾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总结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以课后小实验、练习题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对所学内容有个回顾、有个总结、有个新认识。
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设置问题情境:小丽的卧室内放了许多盆花,真的很好吗?小强早起锻炼,在林中好吗?甘薯、白菜堆放久了,为什么会发热?贮存甘薯、白菜的地窖,为什么必须留有通风孔?学过“新陈代谢类型”后,设疑:农村酿酒时有哪些注意点,你怎么解释酿酒师傅的做法?通过这种知识的补充和设疑,把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的实用材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师的活动少了,看似简单易行,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求我们课前要认真准备,既备好学生,又备好教材;同时在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有时是比较难以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教学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何绍军,费华伦。浅谈求异思维与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4,7-8:15-16。
[2]赵亚华,朱国梁。浅议体验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中学生物教学,20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