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笔者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其物理学习兴趣必须从具体情境开始。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体场所。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兴趣学习的渗透,并且把兴趣化学习当做一种学习常态,让学生真正“学而乐”。
关键词:初中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80-01
前言: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 重视序言教学
初中物理第一课是“序言”。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浓厚兴趣,对任课老师产生足够的信任是很关键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课前尽量多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有关情况、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等,课中尽可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赞赏和鼓励,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同。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按课标介绍物理学概况、例举我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完成课本设计的演示实验外,我用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饮料瓶设计两个趣味实验:
1.有孔的瓶子不漏水。
在黑色爆果汽瓶子底部扎一个小孔,瓶内装满水,拧紧瓶盖,手捏瓶盖将瓶子提起来,没有水从底部漏出(学生不知道瓶底部有小孔)。轻轻拧开瓶盖,水从底部小孔流出;拧紧瓶盖,水不再流出;再拧开盖子水又流出。学生兴奋不已,急切想知道原因。
2.高水喷不远。
透明饮料瓶侧壁扎三个高度不同的小孔并作出标记,瓶内装满水,拧紧瓶盖。先让学生猜想(只要发言都要鼓励),然后拧开瓶盖演示。实际现象是:最低的小孔水喷射最远。学生疑惑现实和想象怎么不一样呢?
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教学效果很好。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其学习兴趣的最直接途径。例如,在讲到学习物理要重视观察物理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笔者准备了一张彩虹图片,展示之后自己示范提出问题“彩虹是什么形状的?”(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要积极参与,一定要鼓励、肯定,并帮助完善,使结果尽可能准确)。比较好的问题有:①彩虹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②出现彩虹之前有那些气象特征?③彩虹的色彩排列有什么规律?④看到彩虹时能看到太阳吗?太阳在身后还是身前?⑤彩虹挂在空中的时间很长吗?这样,整个过程学生兴趣高、参与欲望强烈,打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重视科学素质培养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学科,学习和考核以继承性学习内容为主。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系统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适时以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做素材,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例如,在学习到电磁学部分时,我以“奥斯特和安培的一段真实工作和贡献”为例,对学生进行有关继承性学习重要性的教育。
以下这些事实记录在科学家安培的主要贡献里。在法国物理学界长期信奉库伦关于电和磁没有联系的背景下,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个发现在物理界產生了极大的震动,以阿拉果、安培为代表的法国物理学家迅速做出反应。同年8月,阿拉果在瑞士听到消息,立即回国,于9月11日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奥斯特的实验细节。安培听了报告之后,次日就重复了奥斯特实验,并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提出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服从右手定则(初中课本中的“安培定则”);9月25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二篇论文,提出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两条电流方向相反的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10月9日报告了第三篇论文,阐述了各种形状的曲线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12月4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两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电流元的大小、间距、相对取向之间的关系”(后来称为“安培定律”);1821年1月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设,认为每个分子的圆形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这是形成物体宏观磁性的原因(在初中课本中我们简称“磁现象的电本质”);1822年,安培对比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名称,第一个提出研究动电的理论为“电动力学”,并出版了《电动力学的观察汇编》;1827年出版了《电动力学理论》;1827年安培制造出第一个螺线管,由此发明了探测和量度电流的电流计。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相关的内容以图示的方式演板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科学发现也并不神秘。这期间引导学生就这段历史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一段历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那就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受委托为一本权威杂志写与此有关的综合性评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热情。1820年9月3日法拉第重复了奥斯特实验,他发现小磁针放在通电导线周围不同位置,都有沿着环绕以导线为轴的圆周旋转的倾向,根据这个现象他设计出了“电磁旋转器”--科学史上最早的一台电动机。法拉第分析电流磁效应以后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可以产生电。”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到“把磁转化成电。”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实验、研究近十年,历经五次重大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设计出历史上最早的发电机雏形。
三 结论及建议
物理课内容分为力、热、声、光、电磁等部分,各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前面部分没有学好的学生,只要努力,后面的部分照样能学好。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童趣轶事,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同时鞭策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继续勤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课学习始终满怀激情、兴趣盎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80-01
前言: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 重视序言教学
初中物理第一课是“序言”。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浓厚兴趣,对任课老师产生足够的信任是很关键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课前尽量多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有关情况、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等,课中尽可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赞赏和鼓励,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同。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按课标介绍物理学概况、例举我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完成课本设计的演示实验外,我用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饮料瓶设计两个趣味实验:
1.有孔的瓶子不漏水。
在黑色爆果汽瓶子底部扎一个小孔,瓶内装满水,拧紧瓶盖,手捏瓶盖将瓶子提起来,没有水从底部漏出(学生不知道瓶底部有小孔)。轻轻拧开瓶盖,水从底部小孔流出;拧紧瓶盖,水不再流出;再拧开盖子水又流出。学生兴奋不已,急切想知道原因。
2.高水喷不远。
透明饮料瓶侧壁扎三个高度不同的小孔并作出标记,瓶内装满水,拧紧瓶盖。先让学生猜想(只要发言都要鼓励),然后拧开瓶盖演示。实际现象是:最低的小孔水喷射最远。学生疑惑现实和想象怎么不一样呢?
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教学效果很好。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其学习兴趣的最直接途径。例如,在讲到学习物理要重视观察物理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笔者准备了一张彩虹图片,展示之后自己示范提出问题“彩虹是什么形状的?”(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要积极参与,一定要鼓励、肯定,并帮助完善,使结果尽可能准确)。比较好的问题有:①彩虹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②出现彩虹之前有那些气象特征?③彩虹的色彩排列有什么规律?④看到彩虹时能看到太阳吗?太阳在身后还是身前?⑤彩虹挂在空中的时间很长吗?这样,整个过程学生兴趣高、参与欲望强烈,打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重视科学素质培养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学科,学习和考核以继承性学习内容为主。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系统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适时以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做素材,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例如,在学习到电磁学部分时,我以“奥斯特和安培的一段真实工作和贡献”为例,对学生进行有关继承性学习重要性的教育。
以下这些事实记录在科学家安培的主要贡献里。在法国物理学界长期信奉库伦关于电和磁没有联系的背景下,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个发现在物理界產生了极大的震动,以阿拉果、安培为代表的法国物理学家迅速做出反应。同年8月,阿拉果在瑞士听到消息,立即回国,于9月11日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奥斯特的实验细节。安培听了报告之后,次日就重复了奥斯特实验,并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提出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服从右手定则(初中课本中的“安培定则”);9月25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二篇论文,提出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两条电流方向相反的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10月9日报告了第三篇论文,阐述了各种形状的曲线载流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12月4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两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电流元的大小、间距、相对取向之间的关系”(后来称为“安培定律”);1821年1月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设,认为每个分子的圆形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这是形成物体宏观磁性的原因(在初中课本中我们简称“磁现象的电本质”);1822年,安培对比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名称,第一个提出研究动电的理论为“电动力学”,并出版了《电动力学的观察汇编》;1827年出版了《电动力学理论》;1827年安培制造出第一个螺线管,由此发明了探测和量度电流的电流计。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相关的内容以图示的方式演板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科学发现也并不神秘。这期间引导学生就这段历史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一段历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那就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受委托为一本权威杂志写与此有关的综合性评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热情。1820年9月3日法拉第重复了奥斯特实验,他发现小磁针放在通电导线周围不同位置,都有沿着环绕以导线为轴的圆周旋转的倾向,根据这个现象他设计出了“电磁旋转器”--科学史上最早的一台电动机。法拉第分析电流磁效应以后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可以产生电。”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到“把磁转化成电。”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实验、研究近十年,历经五次重大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设计出历史上最早的发电机雏形。
三 结论及建议
物理课内容分为力、热、声、光、电磁等部分,各部分内容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前面部分没有学好的学生,只要努力,后面的部分照样能学好。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童趣轶事,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同时鞭策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继续勤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课学习始终满怀激情、兴趣盎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