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作品总是在平常的面孔下潜藏着涌动的激情和丰富的内涵。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能深刻地体察作品中人物一颦一笑间情绪波动的点点微澜,能身临其境地感知现场环境气氛的紧张或平和,能一针见血地识破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根本途径就是关注文本细节。
一、关注文句中的修饰语,让情意凸显
写作讲究惜墨如金,忌拖沓。而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长句”总是比比皆是。这些长句,因众多的修饰语而使其表意更为具体、细腻、丰富。这些修饰语,便是通往作者灵魂深处的桥梁。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秋草”之前,有“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等几个定语。“几根”意味着生命在秋天的凋零,所剩无几;“疏疏落落”昭示着憔悴衰败;“尖细且长”让我们仿佛体味到了生命的苦苦挣扎。“长”显示生长历程之长;“细”表明生长之艰,没有春的润泽,夏的葱绿;“细”而又“长”,呈现的是弱小生命与飒飒秋风的抗争,是卑微小草所执着的坚强, “尖”字,还传达出了生命即将终结的悲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几根即将逝去的秋草,被郁达夫称之为“最好”的陪衬,它丝丝入扣般地契合作者的心境,可见其内心深处的落寞、忧郁和凄凉。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一定”是一个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它在文中连续出现了两次。“一定要做”、“一定要说”,言下之意是不得不做,不得不说,备受束缚,身不由己,传达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苦恼和无奈。而眼下,独处于荷塘边,月色下,“都可以不理”,一“都”字,囊括了所有的“被迫”,作者仿佛挣脱了捆绑,将之统统抛甩,有一种解脱的淋漓畅快。“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一“且”字,又给作者的内心世界染上了淡淡的忧伤。他是清醒的,他深知眼前偷得的片刻自由何其珍贵,毕竟最终还是要回到烦杂苦恼的现实中去,那么就暂且享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吧。
以上两例,分别从实词和虚词的角度,说明了关注句中修饰成分的重要意义。阅读文章,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所写的事物怎么样;不仅要知晓作者笔下的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关注他是如何做的。一般情况下,“怎么样”和“怎么做”比“什么事物”和“做了什么”更为重要,因为过程和状态呈现了事物的细微变化,“细微处见精神,”它更能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修饰成分的装点,使得文句的意蕴变得丰富厚重起来,它如同繁花嫩叶,使单纯的人、事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和气象。
二、关注单个人物的纵向发展变化
除长句中的修饰语外,我们还需要跳出“句”的小圈子,放眼整个事件或片段。因此,要获得对某一人物全面深入的认识,还需要以该人物为中心,将其前后表现一一筛选、连缀起来,考量人物身上的细微变化,剖析驱动其变化的内因。尤其是言行的细微处,最能暴露其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目光有两次转移。她先是“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因此引来了柳妈的好奇,与柳妈面对面聊天,可她最后又“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目光的游动,折射出的是她内心深处由迫切希冀到遭受奚落、失望,到遁逃的心理历程。
之前,因为再次丧夫,加上又失去唯一的儿子,祥林嫂被迫到鲁镇为佣。她被鲁镇的人们嘲笑,那笑影“又尖又冷”,所以,祥林嫂知趣地禁了口,陷入了孤独无助的境地。
此次,为准备祝福,柳妈也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帮手。柳妈有别于鲁镇的其他人,她吃斋念佛,是个“善女人”。所以,久已被冷落遗忘的祥林嫂内心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她期盼能从这个善女人处得到一丝慰藉,但祥林嫂的内心又是惶恐不安的,她担心被拒绝。因此,她佯装“看了天空”,“独语似的说”。这一“说”,蕴含了几多凄苦,几多热切期盼!然而鼓足勇气小心翼翼试探,换来的是“你又来了”的不屑,是“不耐烦”地被盯着看额角的伤疤,是因猎奇而被逼问她曾抗争到差点搭上性命的被卖再嫁依从的“内幕” ……即便是面对一个善女人,祥林嫂依旧未能盼来她渴望的哪怕一丝理解,一句安慰。面对这个不幸者,柳妈笑得“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而祥林嫂局促得眼光无处躲藏,只能“自去看雪花”。这一次“旋转眼光”,是心门的紧闭,是对鲁镇人们的绝望,是只能独自吞咽苦楚的无尽哀伤。一个善女人都让祥林嫂感到如此可怕,鲁镇还能有她的立锥之地?
以上片段中,我们如能通过细心品味,揣摩祥林嫂目光游动背后的深层心理,便能更贴近那一颗包蕴凄楚的心。悲祥林嫂之不幸,愤鲁镇人们的冷漠无情,便能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注定要死的这一悲惨结局。
三、关注场面内多个人物的横向关联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因此,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往往是多个人物同时登台亮相的场面。在这些人物的汇聚中,作家总是匠心独运地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呈现给读者,让我们看到栩栩如生的众生相。
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不仅人物集中,而且人物间的对比鲜明,个性突出。
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赵国群臣的代表赵御史、秦国群臣的代表秦御史
对比1:秦王——赵王;秦王——相如;相如——赵王
品析:秦王强势,目中无人,傲慢,色厉内荏。赵王懦弱无能,退让,惟命是从。蔺相如一“前”再“前”,对秦王步步紧逼,毫无惧色。而且在这一轮明争暗斗的较量中,相如狠狠地羞辱了八面威风的堂堂秦王,赵王好歹是鼓瑟,而秦王可笑到被迫击缶。
对比2:蔺相如——秦国群臣
品析:蔺相如针锋相对,既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有超拔出众之智。
对比3:蔺相如——赵国臣子
品析:从一“顾”字可看出尽管赵国人多,可是都当了缩头的乌龟,只有蔺相如在前“单打独斗”。一勇一怯,可见一斑。
有人说,细节是艺术的全能之神。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文本中的细节,它是通往人物灵魂深处的必经之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读出其背后的微言大义,揣摩出作品的言外之意。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571100)
一、关注文句中的修饰语,让情意凸显
写作讲究惜墨如金,忌拖沓。而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长句”总是比比皆是。这些长句,因众多的修饰语而使其表意更为具体、细腻、丰富。这些修饰语,便是通往作者灵魂深处的桥梁。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秋草”之前,有“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等几个定语。“几根”意味着生命在秋天的凋零,所剩无几;“疏疏落落”昭示着憔悴衰败;“尖细且长”让我们仿佛体味到了生命的苦苦挣扎。“长”显示生长历程之长;“细”表明生长之艰,没有春的润泽,夏的葱绿;“细”而又“长”,呈现的是弱小生命与飒飒秋风的抗争,是卑微小草所执着的坚强, “尖”字,还传达出了生命即将终结的悲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几根即将逝去的秋草,被郁达夫称之为“最好”的陪衬,它丝丝入扣般地契合作者的心境,可见其内心深处的落寞、忧郁和凄凉。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一定”是一个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它在文中连续出现了两次。“一定要做”、“一定要说”,言下之意是不得不做,不得不说,备受束缚,身不由己,传达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苦恼和无奈。而眼下,独处于荷塘边,月色下,“都可以不理”,一“都”字,囊括了所有的“被迫”,作者仿佛挣脱了捆绑,将之统统抛甩,有一种解脱的淋漓畅快。“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一“且”字,又给作者的内心世界染上了淡淡的忧伤。他是清醒的,他深知眼前偷得的片刻自由何其珍贵,毕竟最终还是要回到烦杂苦恼的现实中去,那么就暂且享用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吧。
以上两例,分别从实词和虚词的角度,说明了关注句中修饰成分的重要意义。阅读文章,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所写的事物怎么样;不仅要知晓作者笔下的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关注他是如何做的。一般情况下,“怎么样”和“怎么做”比“什么事物”和“做了什么”更为重要,因为过程和状态呈现了事物的细微变化,“细微处见精神,”它更能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修饰成分的装点,使得文句的意蕴变得丰富厚重起来,它如同繁花嫩叶,使单纯的人、事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和气象。
二、关注单个人物的纵向发展变化
除长句中的修饰语外,我们还需要跳出“句”的小圈子,放眼整个事件或片段。因此,要获得对某一人物全面深入的认识,还需要以该人物为中心,将其前后表现一一筛选、连缀起来,考量人物身上的细微变化,剖析驱动其变化的内因。尤其是言行的细微处,最能暴露其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目光有两次转移。她先是“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因此引来了柳妈的好奇,与柳妈面对面聊天,可她最后又“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目光的游动,折射出的是她内心深处由迫切希冀到遭受奚落、失望,到遁逃的心理历程。
之前,因为再次丧夫,加上又失去唯一的儿子,祥林嫂被迫到鲁镇为佣。她被鲁镇的人们嘲笑,那笑影“又尖又冷”,所以,祥林嫂知趣地禁了口,陷入了孤独无助的境地。
此次,为准备祝福,柳妈也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帮手。柳妈有别于鲁镇的其他人,她吃斋念佛,是个“善女人”。所以,久已被冷落遗忘的祥林嫂内心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她期盼能从这个善女人处得到一丝慰藉,但祥林嫂的内心又是惶恐不安的,她担心被拒绝。因此,她佯装“看了天空”,“独语似的说”。这一“说”,蕴含了几多凄苦,几多热切期盼!然而鼓足勇气小心翼翼试探,换来的是“你又来了”的不屑,是“不耐烦”地被盯着看额角的伤疤,是因猎奇而被逼问她曾抗争到差点搭上性命的被卖再嫁依从的“内幕” ……即便是面对一个善女人,祥林嫂依旧未能盼来她渴望的哪怕一丝理解,一句安慰。面对这个不幸者,柳妈笑得“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而祥林嫂局促得眼光无处躲藏,只能“自去看雪花”。这一次“旋转眼光”,是心门的紧闭,是对鲁镇人们的绝望,是只能独自吞咽苦楚的无尽哀伤。一个善女人都让祥林嫂感到如此可怕,鲁镇还能有她的立锥之地?
以上片段中,我们如能通过细心品味,揣摩祥林嫂目光游动背后的深层心理,便能更贴近那一颗包蕴凄楚的心。悲祥林嫂之不幸,愤鲁镇人们的冷漠无情,便能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注定要死的这一悲惨结局。
三、关注场面内多个人物的横向关联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因此,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往往是多个人物同时登台亮相的场面。在这些人物的汇聚中,作家总是匠心独运地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呈现给读者,让我们看到栩栩如生的众生相。
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不仅人物集中,而且人物间的对比鲜明,个性突出。
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赵国群臣的代表赵御史、秦国群臣的代表秦御史
对比1:秦王——赵王;秦王——相如;相如——赵王
品析:秦王强势,目中无人,傲慢,色厉内荏。赵王懦弱无能,退让,惟命是从。蔺相如一“前”再“前”,对秦王步步紧逼,毫无惧色。而且在这一轮明争暗斗的较量中,相如狠狠地羞辱了八面威风的堂堂秦王,赵王好歹是鼓瑟,而秦王可笑到被迫击缶。
对比2:蔺相如——秦国群臣
品析:蔺相如针锋相对,既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有超拔出众之智。
对比3:蔺相如——赵国臣子
品析:从一“顾”字可看出尽管赵国人多,可是都当了缩头的乌龟,只有蔺相如在前“单打独斗”。一勇一怯,可见一斑。
有人说,细节是艺术的全能之神。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文本中的细节,它是通往人物灵魂深处的必经之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读出其背后的微言大义,揣摩出作品的言外之意。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