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教学课例与反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y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国基础教育正迈入新时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四个内容。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课例为载体,就学科核心素养转化落地问题总结一些经验,以就教高中政治学科教师。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教学课例 反思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先行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较之“三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进一步凸显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要求。面对当前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开展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转型模式。基于学科核心素養的深度教学,其根本作用不是“告诉”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处事的方法、态度、价值观及综合能力。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架构及其关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高中政治学科具有四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政治认同”,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并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与认可;“理性精神”,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生活;“法治意识”,就是让学生崇尚宪法和法律,对宪法和法律有敬畏之心,从而遵从宪法和法律,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公共参与”,就是让学生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能作为社会一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实践,参与生活,见证成长。
  上述四个核心素养中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我国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对应高中政治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政治认同的“信”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信度”,指政治认同内容的威信或可信性;二是“信服”,指人们对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相信和佩服,自愿接受该观点,使自己的态度与政治认同的要求相一致;三是“信仰”,指人们对政治认同内容的信奉和遵循;四是“信念”,指人们对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信服和尊敬,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在实践中不断维护、发展。“知”是“信”的前提,但“信”并不是“知”的必然结果。学生个体意识的觉醒、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某些现实生活的困惑等,使学生可能不再迷信书本、知识、教师、权威,对政治问题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会有自己的理解。要真正实现政治认同,必须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基于对政治认知理论的探究、质疑、对比、反思,进行理性、辩证的辨析思考,才能形成确信。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要贯穿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落实在长期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落实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政治参与实践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要让学生认同国家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建设,进而理解、认可学校的规章制度、社区的章程、国家的法律制度等,并且要常态化有效实施。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课例
  课例一:在教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时,我设计了模拟我校所在的“亭子岗”村村主任的选举活动:要求学生课前推选出3位候选人,每位候选人准备竞选演说词;班干部组成选举委员会,开展选举筹备活动,如确定竞选程序、制作选票、布置选举场所等。课中候选人分别发表竞选演讲(每人3分钟—5分钟),接着学生投票,然后现场唱票,最后当选人发表当竞选感言。通过这一课堂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政治参与的热情显著提高。特别是候选人为争取选民,在竞选演讲中对“村民自治”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具体的思考,从而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而可操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融入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有效培育了理性精神。
  课例二:在教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让学生寻找班上“最美同学”。学生通过身边同学的日常表现评出心中的“最美同学”并说明理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整节课没有空洞的说教,说的是学生所熟悉的人,讲的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通过参与,学生认识到人生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才有意义。类似这样的活动我还组织了很多,比如学生对“校园统一穿校服的规定”有不同的认识,我就在课堂上召开一个听证会,听听多方学生的意见。在学校其他管理方面,我力求结合教学内容提供适合的平台,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建言献策。   课例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中,我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指导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观看微课、微电影等,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外走访本地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对本地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评估他们对有争议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立场、应对措施的理由;指导学生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对话协商活动,参与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
  因此,我们要把政治参与的过程、态度、效能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治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政治参与渠道,通过网络参与(网站、微信、微博)和現实参与(电话、书信、实地)等渠道让学生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校内参与校外参与并举,如校内的学生自治和学生职务竞选、学生与校长面对面、校内民主管理,校外参与社区管理、政府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作为政治参与个体对于决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可以有观看电影、组织社会调查、访谈、法庭见习等形式。只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七)健全学生政治参与机制。由于条件受限,学生不能经常走出校门实实在在地体验参与政治生活的魅力,难以一以贯之,因此会觉得这只是一种虚拟的、可以不负责任的活动,往往出现学生不重视、不严肃对待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通识课程建设成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和关键,通识核心课程是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它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目前专业文化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实施过程中既存在问题,又有建设成为通识核心课程的潜质,文章以汽车文化为样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探索把专业文化课建设成为通识核心课程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专业文化课 通识课程 通识核
摘 要: 随着河南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村学龄儿童数量的逐年下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者从河南省S乡农村小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方面着手,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当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建议,以期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育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引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从大学生与企业两方着手调查及访谈,找出两者对于就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并将研究结果绘制成就业职场地图,为大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提供平台,有效解决两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企业需求 就业职场地图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双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着重阐述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独立学院可以采取的对策,以期为其他高校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地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是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介于技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 道德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导引,并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合理性支撑的亲密群体,它注重个体人格平等性、文化的传承性和主流价值共识性。黔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在道德讲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底线伦理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教育,尊重和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宣讲力量。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本文结合学生工作实际,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核心价值观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刻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 长葛 461500)  摘 要: 情意山水是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其叙述文字流畅、用词清新而朴实,运用唐诗新格式,对所见所闻的山水景物进行描写,由此形成独具风格的浩然式的“山水诗”,并蕴含丰富的个人感受和经验。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完美地融合了个人的“山水”和知性,外在的“山水”和心中的“清意”是其创作“山水诗”的基础。他所创作的山水诗令人激赏和感动,借助于诗中的
摘 要: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对遵义市暑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的42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综合素养较差,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研究提出对策,为遵义市区尤其是落后乡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 误区 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人士及家长的普遍关注。早在200
摘 要: 作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曾一度与萨特齐名,因《局外人》、《卡里古拉》、《西西福神话》等创作被视为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大师,直到1913年哲学随笔《反抗者》出版,学术界才意识到他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存在主义”者。本文通过研究加缪作品文本,证明加缪在《反抗者》中提出“反抗”并非其后期思想的突转,《鼠疫》绝不是加缪首次将“反抗”精神注入文学
摘 要: 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关联,是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归属与认同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借助各个地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此为媒介,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增强亲近和认同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百姓行为息息相关,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传统,利用民俗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公正、守法的意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