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马铃薯是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产销量在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排在小麦、玉米、水稻之后,居第四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饮食习惯也从偏重主食向讲求结构合理、平衡营养的方向转变,人们对马铃薯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食品领域,马铃薯变性淀粉由于其功能独特,已大量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乳制品和速溶汤料等,成为方便食品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加工业的发展,薯类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和副食品原料,应用于医药、纺织、印染、造纸、铸造、精细加工等领域,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2.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薯研发投入不足,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脱毒技术在东北地区应用较早,但种薯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一些必要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还不完善,造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和经营不规范,种薯质量不能保证;种植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病虫害种类繁多,控制不力,由于东北地区每年都要向外调运相当数量的种薯,因此晚疫病不仅对本地区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地区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耕作质量差。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马铃薯属于密集型劳动,多为一家一户操作,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平落后,科技成果转化慢,栽培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都制约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马铃薯加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我国马铃薯育种工作长期以来的主导思想是以追求高产稳产为目标,所育品种主要以产量、鲜食及抗病为主,忽视了加工品种的选育。品种相对单一,特别缺乏适合生产马铃薯淀粉及炸片、炸条和加工全粉的专用型加工品种,多数加工品种依靠国外引进,消耗了大量的外汇;保鲜贮藏技术落后。在我国,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分散贮藏马铃薯,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损耗量大;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产品比较单一、产业商品化程度低,现有的加工业多限于加工薯片、粗制淀粉、制作粉丝和粉条等,缺少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
2.3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约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目前绝大部分仍然处于小生产的状态,分散的农户耕作十分有限的土地,孤立地面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组织,难以形成生产规模;马铃薯种植户与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之间大都没有规范的合同制约和利益连带,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生产与销售环节松散;种薯和原料生产质量标准难以控制,收购上没有专门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价格体系,混收、混储、混销现象普遍,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要求;企业与原料基地脱节,生产率低,亏损严重。马铃薯主要以块茎繁殖为主,在生长期易被病毒侵染,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不能高产稳产。要解决这一课题必须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由于资金、环境、技术各方面的制约,很难建立大规模原料生产基地,更无法保证原料的生产和供应,造成大批企业开工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储备,推广项目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很少;企业投入不足,马铃薯加工品种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在原料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种植农户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产业化的概念定位不确切,缺乏全面的理解。马铃薯产业化不仅指一个马铃薯加工企业或单纯的马铃薯种植业,它主要包含:适合加工的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薯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种植体系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多领域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马铃薯产业过程中,对当地马铃薯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3.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的对策
3.1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有序、高效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给予政策扶持。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兴建基地建设和储窖、市场建设上多引进项目和资金,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在项目审批、资金信贷、配套服务、税收上给予支持和方便;二是要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对种薯生产企业要予以资金补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种薯质量。对于应用脱毒薯原种的农民实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自觉应用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薯的推广普及;三是要重用科技人员,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经济、政治待遇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强科研力量,逐步培养和扩大从事马铃薯研究与开发的专家队伍,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把扶持马铃薯产业化的各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扶持马铃薯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
3.2加大投入,改善科研 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马铃薯的科研工作,重点加强各种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特别是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所以要集中财力、人力进行公关研究。同时要研究推广高水平的栽培技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合格率,创造最大的效益。为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要加大科研投入,财政部门每年要将一定的研究经费列入预算,作为马铃薯育种、引种、栽培试验的科技支撑经费,以科技带动产业的迅速发展。
3.3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 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知名度,政府及业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应不失时机地对马铃薯产品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做大量的专题报道。以此带动马铃薯产业向优质、品牌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争创知名品牌,增强产品进入市场的优势。
3.4加强种薯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种薯质量 建立种薯档案,实行种薯生产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淘汰制度,强化竞争机制,促进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强化队伍建设。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马铃薯产业化质量检测队伍中,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提高监测装备水平。要完善监测监督制度,推行“谁检测,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要规范检测方法,对组培苗、原原种、原种抽检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严格执行;二是要强化“三证”管理。种薯生产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只有具备生产资格和生产条件的单位才能从事种薯生产,其整个生产过程必须随时无条件接受质量检验监督。生产的种苗、种薯必须经检验合格获取检验报告后方可进入销售环节。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苗、种薯进入销售、繁育环节;三是要强化种薯生产档案管理。要建立健全种薯生产档案,对种薯的产地、生产方式以及储存、调运的整个过程,实行电子化管理,提高种薯生产质量信誉。
3.5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企业与基地的双赢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工作,特别是通过项目引进建设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营造企业间良性竞争的环境,提高加工专用薯的转化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合同条款,充分发挥合同的约束力,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努力使加工专用薯全部实现订单生产,使企业和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马铃薯是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产销量在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排在小麦、玉米、水稻之后,居第四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饮食习惯也从偏重主食向讲求结构合理、平衡营养的方向转变,人们对马铃薯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食品领域,马铃薯变性淀粉由于其功能独特,已大量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乳制品和速溶汤料等,成为方便食品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加工业的发展,薯类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和副食品原料,应用于医药、纺织、印染、造纸、铸造、精细加工等领域,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2.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薯研发投入不足,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脱毒技术在东北地区应用较早,但种薯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一些必要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还不完善,造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和经营不规范,种薯质量不能保证;种植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病虫害种类繁多,控制不力,由于东北地区每年都要向外调运相当数量的种薯,因此晚疫病不仅对本地区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地区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耕作质量差。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马铃薯属于密集型劳动,多为一家一户操作,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平落后,科技成果转化慢,栽培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都制约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马铃薯加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我国马铃薯育种工作长期以来的主导思想是以追求高产稳产为目标,所育品种主要以产量、鲜食及抗病为主,忽视了加工品种的选育。品种相对单一,特别缺乏适合生产马铃薯淀粉及炸片、炸条和加工全粉的专用型加工品种,多数加工品种依靠国外引进,消耗了大量的外汇;保鲜贮藏技术落后。在我国,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分散贮藏马铃薯,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损耗量大;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产品比较单一、产业商品化程度低,现有的加工业多限于加工薯片、粗制淀粉、制作粉丝和粉条等,缺少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
2.3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约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目前绝大部分仍然处于小生产的状态,分散的农户耕作十分有限的土地,孤立地面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组织,难以形成生产规模;马铃薯种植户与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之间大都没有规范的合同制约和利益连带,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生产与销售环节松散;种薯和原料生产质量标准难以控制,收购上没有专门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价格体系,混收、混储、混销现象普遍,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要求;企业与原料基地脱节,生产率低,亏损严重。马铃薯主要以块茎繁殖为主,在生长期易被病毒侵染,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不能高产稳产。要解决这一课题必须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由于资金、环境、技术各方面的制约,很难建立大规模原料生产基地,更无法保证原料的生产和供应,造成大批企业开工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储备,推广项目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很少;企业投入不足,马铃薯加工品种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在原料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种植农户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产业化的概念定位不确切,缺乏全面的理解。马铃薯产业化不仅指一个马铃薯加工企业或单纯的马铃薯种植业,它主要包含:适合加工的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薯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种植体系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多领域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马铃薯产业过程中,对当地马铃薯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3.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的对策
3.1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有序、高效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给予政策扶持。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兴建基地建设和储窖、市场建设上多引进项目和资金,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在项目审批、资金信贷、配套服务、税收上给予支持和方便;二是要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对种薯生产企业要予以资金补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种薯质量。对于应用脱毒薯原种的农民实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自觉应用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薯的推广普及;三是要重用科技人员,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经济、政治待遇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强科研力量,逐步培养和扩大从事马铃薯研究与开发的专家队伍,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把扶持马铃薯产业化的各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扶持马铃薯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
3.2加大投入,改善科研 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马铃薯的科研工作,重点加强各种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特别是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所以要集中财力、人力进行公关研究。同时要研究推广高水平的栽培技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合格率,创造最大的效益。为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要加大科研投入,财政部门每年要将一定的研究经费列入预算,作为马铃薯育种、引种、栽培试验的科技支撑经费,以科技带动产业的迅速发展。
3.3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 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知名度,政府及业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工作,应不失时机地对马铃薯产品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做大量的专题报道。以此带动马铃薯产业向优质、品牌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争创知名品牌,增强产品进入市场的优势。
3.4加强种薯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种薯质量 建立种薯档案,实行种薯生产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淘汰制度,强化竞争机制,促进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强化队伍建设。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马铃薯产业化质量检测队伍中,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提高监测装备水平。要完善监测监督制度,推行“谁检测,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要规范检测方法,对组培苗、原原种、原种抽检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严格执行;二是要强化“三证”管理。种薯生产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只有具备生产资格和生产条件的单位才能从事种薯生产,其整个生产过程必须随时无条件接受质量检验监督。生产的种苗、种薯必须经检验合格获取检验报告后方可进入销售环节。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苗、种薯进入销售、繁育环节;三是要强化种薯生产档案管理。要建立健全种薯生产档案,对种薯的产地、生产方式以及储存、调运的整个过程,实行电子化管理,提高种薯生产质量信誉。
3.5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企业与基地的双赢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工作,特别是通过项目引进建设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营造企业间良性竞争的环境,提高加工专用薯的转化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合同条款,充分发挥合同的约束力,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努力使加工专用薯全部实现订单生产,使企业和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