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可見问题和学习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学习也就停止了。
在生物教学也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即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提升的过程;就是要凸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彰显了学生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经过努力学生就有了质疑提问的习惯。如:在讲核酸时;书本上讲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有一学生马上就提出问题:“既然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那还存在别的什么部位?”我首先肯定了该学生提得好,接着补充说,还有少量DNA存在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中。再如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书本说物质通过细胞膜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下课后有一学生发问:“上课讲的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主要方式,那么物质出入细胞还有什么方式?”上课所讲的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形式是针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而言,对于大分子还可通过内吞和外排作用实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如草履虫、变形虫。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个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问题意识存在误区,以为只要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结果导致课堂发问的泛滥以及简单化,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反而培养了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种牵牛式教育,主动质疑的自主意识也就被遏制,很明显是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相悖的。二是教师的问题素养。因为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仅凭着教参上的几个问题,是不能把一堂课上好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先行。
课堂上教师所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克服随意性提问。提问的语言要科学、精要、准确、清晰。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书本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即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脑筋转个弯儿,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如讲述“生物的遗传”一节时,可运用有趣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初生的老鼠会打洞”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发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指出这就是遗传。那么,为什么亲代的性状能传给子代?这时学生脑筋必须思考,同时还需转弯,亲代并没有将性状直接传给子代,仅仅将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生殖细胞中究竟有什么呢?原来生殖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遗传的物质基础,结果不言而喻。这种以曲代直、变换角度的提问方法,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提高。抓住契机,富于技巧的提问,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责任编辑龙建刚
在生物教学也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即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提升的过程;就是要凸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彰显了学生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经过努力学生就有了质疑提问的习惯。如:在讲核酸时;书本上讲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有一学生马上就提出问题:“既然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那还存在别的什么部位?”我首先肯定了该学生提得好,接着补充说,还有少量DNA存在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中。再如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书本说物质通过细胞膜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下课后有一学生发问:“上课讲的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主要方式,那么物质出入细胞还有什么方式?”上课所讲的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形式是针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而言,对于大分子还可通过内吞和外排作用实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如草履虫、变形虫。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个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问题意识存在误区,以为只要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结果导致课堂发问的泛滥以及简单化,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反而培养了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种牵牛式教育,主动质疑的自主意识也就被遏制,很明显是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相悖的。二是教师的问题素养。因为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仅凭着教参上的几个问题,是不能把一堂课上好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先行。
课堂上教师所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克服随意性提问。提问的语言要科学、精要、准确、清晰。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书本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即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脑筋转个弯儿,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如讲述“生物的遗传”一节时,可运用有趣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初生的老鼠会打洞”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发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指出这就是遗传。那么,为什么亲代的性状能传给子代?这时学生脑筋必须思考,同时还需转弯,亲代并没有将性状直接传给子代,仅仅将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生殖细胞中究竟有什么呢?原来生殖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遗传的物质基础,结果不言而喻。这种以曲代直、变换角度的提问方法,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提高。抓住契机,富于技巧的提问,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