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非常盛行,我县也不例外。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搞得的是热热闹闹,风风火火。但热闹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略的误区。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是学习做人,在于注重道德,在于身体力行。本文就我县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误区;改进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大学里面开展的较多,中小学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情况开展不多,大多是具体的社团活动,而这些具体的社团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经验理论指导,容易走入误区。
目前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注重形式、等同德育、随意性强等诸多误区,以空洞的说教、热闹的表演、张贴书画来代替传统文化教育,失之偏颇,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基于长期一线的经验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内容设计,必须结合现今实际区分精华和糟粕,保证选择内容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有教学课程有效对接,强调传统文化与诸多学科各个层面的融通,克服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课程两张皮的误区。三是要区分记忆与理解、修身与启智、做事与明理的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侧重点,立体式建构,螺旋式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渐渐地懂得我们的历史文化,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坚决摒弃那些污蔑祖先文明、文化虚无主义的行为,我们力图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渐渐有一种行为自觉,从而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学生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孩子们取得伦理共识,从小对维系家庭、社群的基本伦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对建设和谐社会、长治久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我校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因此学校决定对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资源开发,进课堂、进教室,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把它变成我们的行动指南,从而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統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
[3]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王雪梅.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误区;改进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大学里面开展的较多,中小学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情况开展不多,大多是具体的社团活动,而这些具体的社团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经验理论指导,容易走入误区。
目前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注重形式、等同德育、随意性强等诸多误区,以空洞的说教、热闹的表演、张贴书画来代替传统文化教育,失之偏颇,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基于长期一线的经验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内容设计,必须结合现今实际区分精华和糟粕,保证选择内容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有教学课程有效对接,强调传统文化与诸多学科各个层面的融通,克服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课程两张皮的误区。三是要区分记忆与理解、修身与启智、做事与明理的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侧重点,立体式建构,螺旋式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渐渐地懂得我们的历史文化,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坚决摒弃那些污蔑祖先文明、文化虚无主义的行为,我们力图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渐渐有一种行为自觉,从而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学生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孩子们取得伦理共识,从小对维系家庭、社群的基本伦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对建设和谐社会、长治久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我校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因此学校决定对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资源开发,进课堂、进教室,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把它变成我们的行动指南,从而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統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
[3]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王雪梅.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