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一直被看作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差、不愿意学等因素作了分析,并给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职生 学习动机 课堂讨论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学生的学习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动机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一要素,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自己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动机的不断升华,还能使学生逐步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我国,课堂教学是目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中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和参与意识的差异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学习也变得很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愈显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利:第一,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二,不利于开展某些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第三,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笔者以已有的学习动机和课堂讨论的理论为指导,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通过对实验班采取课堂讨论教学,对普通班采取普通的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课堂讨论是否能调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等一系列问题。这项研究将为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好奇心来自观念性冲突,即新的信息与已有观念的冲突。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情境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动机激起状态,使学生产生“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迫切心情。《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创设问题时,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回答大部分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回答机会,让所有学生都专心致志和负有责任。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时,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基于问题情境基础上的整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不仅可以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还能对陈述做出反应。有时候教师无需持续的提问,只要简单的保持沉默,让学生对同学的发言发表一些补充或进一步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个案中可以看出分组讨论使学生们增加了参与的机会,不论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还是那些在全班或教师面前羞于启齿的学生,都有在小组同伴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份子,自己的努力对于本组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讨论时会有意无意的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共同成为新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兴趣。其次,分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其他组员的尊重。学生都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他们的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合作,并激励其他人也这样做。同学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交往动机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最后,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与其他学生之间英语学习成就的差异。利用同学之间榜样的力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英语学习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努力学习。
3 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而造就了延续至今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极大的扼杀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现;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笔者认为,课堂讨论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讨论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是新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的重要性已经不在于知识的主宰,而在于带领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解决问题、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他们有时会在课堂上讲话、看其他杂志等,但是教师应尊重和关心学生,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火花。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 中职生 学习动机 课堂讨论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学生的学习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动机是非智力因素的第一要素,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自己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动机的不断升华,还能使学生逐步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我国,课堂教学是目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中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和参与意识的差异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学习也变得很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愈显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利:第一,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二,不利于开展某些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第三,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笔者以已有的学习动机和课堂讨论的理论为指导,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通过对实验班采取课堂讨论教学,对普通班采取普通的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课堂讨论是否能调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等一系列问题。这项研究将为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好奇心来自观念性冲突,即新的信息与已有观念的冲突。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来唤醒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情境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动机激起状态,使学生产生“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迫切心情。《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创设问题时,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回答大部分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回答机会,让所有学生都专心致志和负有责任。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时,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基于问题情境基础上的整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不仅可以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还能对陈述做出反应。有时候教师无需持续的提问,只要简单的保持沉默,让学生对同学的发言发表一些补充或进一步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个案中可以看出分组讨论使学生们增加了参与的机会,不论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还是那些在全班或教师面前羞于启齿的学生,都有在小组同伴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份子,自己的努力对于本组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讨论时会有意无意的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共同成为新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兴趣。其次,分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其他组员的尊重。学生都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他们的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合作,并激励其他人也这样做。同学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交往动机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最后,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与其他学生之间英语学习成就的差异。利用同学之间榜样的力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英语学习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努力学习。
3 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而造就了延续至今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极大的扼杀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现;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笔者认为,课堂讨论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讨论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是新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的重要性已经不在于知识的主宰,而在于带领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解决问题、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虽然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他们有时会在课堂上讲话、看其他杂志等,但是教师应尊重和关心学生,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火花。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