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对心律失常诱发心肌病的认识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律失常诱发心肌病是由于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脏扩大的一类心肌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早期发现心律失常诱发心肌病,并及时通过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但是,这些患儿的长期预后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其他文献
长期存在心动过速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表现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但经治疗后,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现通过对TCM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丰富临床医师对儿童TCM诊断治疗的思路。
目的分析肺动脉吊带(PAS)并气管狭窄畸形矫治不干预气管的预后,探讨提高该病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合并中度以上气管狭窄PA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行肺动脉移植术但不干预气管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7例患儿Ⅰ期均仅行肺动脉移植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采用早期拔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策略。12例早期
目的探讨T型钙通道阻滞剂ProTx-1、micromolar Ni2+及米贝地尔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MCT组、ProTx-1干预组、micromolar Ni2+干预组及米贝地尔干预组,每组8只。实验第28天检测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肥厚指数(RVHI)和肺血管壁占血管总面积百分比(MA%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骨强度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科确诊为CHD且无心外科手术指征的患儿以定量超声方法检测左侧胫骨中段的骨骼超声波传播速度(SOS)值获得骨强度,与亚洲儿童数据库比较获得Z值,评价骨强度健康程度。对照组为同期上海幼儿园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结果CHD组120例,男49例,女71例;
目的利用Meta分析探讨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16年2月国内外文献发表的多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质量评价工具偏倚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选用不同的效应模型,计算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及其95%置信区间(CI),绘制
期刊
目的探讨检测上下肢血压的收缩压差值(SBPG)在诊断新生儿主动脉畸形(AoA)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疑为AoA的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的上下肢血压并计算右上肢和下肢血压的SBPG的数据,将测量结果与AoA诊断金标准(心脏超声或CT)比较。选择5 mmHg(1 mmHg=0.133 kPa)、10 mmHg、15 mmHg、20 mmHg作为截断
肺动脉瓣狭窄(PS)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2种治疗方法,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由Kan等首次成功应用于儿童PS的治疗。30多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更新、操作方法的改进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PBPV在治疗PS患儿中的应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既往报道多为典型PS患儿PBPV术后即刻及短中期疗效,而术后长期随访资料及一些特殊类型PS的PBPV综述研究较少,现结合最新PBP
目的探讨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β1AA)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外周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初诊为DCM且处于急性期的患儿27例为DCM组,选取同期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改良Ross心力衰竭(心衰)分级计分法对DCM组患儿进行心衰评分,采用超声心动图
大量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引起患者的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下降,射频消融减少或消除PVC后,心室腔可缩小,心功能可恢复正常。在排除其他类型心肌病后,此类具有可逆性的心肌病诊断为PVC性心肌病。期前收缩负荷与PVC性心肌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对频发PVC患者需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评估和及时诊断PVC性心肌病。对于PVC负荷高于15%~25%的患者,需要及时控制PVC,从而降低PVC负荷,维护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