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生的浪漫表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amiao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关键词】梦游;赴诏;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古诗的体式,借留别以发感慨,以梦游尽抒胸臆,写得瑰丽奇幻而又豪放飘逸,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笔者认为此诗以李白赴诏长安为界,较为完整的描述了诗人的心理历程和人生轨迹,实乃诗人真实人生的浪漫表达。
  全诗从梦由写起,仔细读之,就能看到诗人赴诏长安之前的心境与志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梦游天姥之可信可行。李白生活的唐代,政治宽松,思想活跃,文化开放。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指明了唐人的政治方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唐代诗人中,很难找出一个人比李白更热衷于功名。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而,“拔乱属豪杰,俗儒安可通?”他不屑于做一个皓首穷经的儒生。于是,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十余年。他希冀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宏愿。由此可知,早年的李白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为主导,此时的他是积极现实的追求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与儒家并存的道家则讲究清静无为,避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瀛洲正是道家的三座仙山之一,李白知道仙山虽好,却“信难求”,所以他弃仙入世游天姥,在现实社会中去寻求人生之路。然而,这条路满是荆棘,李白又不屑于参加士大夫们看作正途的进士之试,只想凭借自己的社会声誉去获得权贵的青睐,所以诗人由衷地发出了感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西倾。”然而,诗人知难而不畏难。“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一副强横乱闯甚至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跃然纸上,诗人甚至到了六十一岁高龄仍壮心不已,闻李光弼东镇临淮,毅然前往请缨,因病只好返回,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次年便病殁于当涂。接着写梦境,是诗人回顾应诏长安的情景。如果说前段中天姥山还只是象征一种追求和理想的话,那么此段喻指长安就显而易见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一个“飞”字最见性格。唐玄宗元年,李白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被玄宗召来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中写到:“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飞”字不正是这一心情的最好体现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明月是李白最喜欢的意象之一。在李白的诗中明月也是常用的意想,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月寄相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月写孤寂,此处却截然不同,实借月以抒得意之情。此时的他又想起了谢公,谢公乃谢玄之孙,热衷于政治功名,然而不满现实,临川谋反被收,最后死于广州。李白重游谢公故地,却是志得意满,大有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之势,“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长安途中的李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功成名就的巨大成就感充盈胸中,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就要实现,踏上长安之途就仿佛踏上了人生的光明大道,诗人踌躇满志,一幅人生的宏伟蓝图展现在眼前。
  长安终于到了,诗人目睹当时最为繁华的大都市,惊讶了,陶醉了,以至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里既有如画的皇家园林,又有人物活动的非凡气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在这番所见所闻之后,就要进见皇上及文武大臣,诗人只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就渲染出进宫时肃穆庄严的气氛。接下来诗人不惜笔墨描绘了金壁辉煌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纷呈,何等惊心眩目,光彩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皇宫生活的写照,然而,仙境般的皇宫却并非诗人的久留之地,偌大一个长安,竟容不下一个李白。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的政治美梦宣告破灭。青代陈沅在《诗比兴笺》中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诗人在天国的遭遇正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请倾诉胸中的愤懑与不平。
  最后梦醒生发感慨。李白回首梦游的历程,反思人生的道路,仙宫两无从,此时的李白似乎是无路可走了,但无路可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到一个精神避难所——自然山水。战国时屈子就说:“悲世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东晋以来,人们更是以追求山水音乐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伦理之外的人格尊严,山水与诗人的自由和不得志时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李白喜欢饮酒,更喜欢游山玩水,他笔下的大江大河,奇山险峰,也是他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的表现。而贯穿其中的又是布衣知识分子一股锋利的锐气,一股向封建权贵要平等的正气,一种在政治清明的历史瞬间培育起来的幻想以及实现这个幻想的勇气。因此,当他梦游天姥山的时候,尽管天姥山的仙境很快就在枕席上幻灭,他却依然要“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一种精神个性,就像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中所说:“对于自然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身使命的崇敬。”作为李白诗灵魂的是他敢于面对现实的斗争勇气,是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是他以现实的精神追求幻想,以蔑视权贵的精神拥抱山水。
   诗歌写到访名山时似乎已经结束了,但诗人心中之块垒难消,压抑心中已久的愤懑不吐不快,因而援笔一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犹如天外来音,历经一千多年而绵响不绝。英雄末路最为悲凉,而李白却变悲凉为豪壮。李白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但决不屈身,他粪土侯门,蔑视权贵,以布衣而笑傲王侯,因而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言,也便有“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他在封建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理品格方面,开辟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境界。如果李白其诗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不上杜甫的话,那么,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桀骜不逊,对封建秩序的反抗劲则远远超过了杜甫,从而显示出伟大的人格力量。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人生的慨叹而又不落斧凿之痕,绝妙之致,无可仿效。龚自珍赞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此诗当是典范。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往大多数论者在论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总是强调本文是如何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的。这诚然不错,但往往忽视了黛玉六岁丧母,“林黛玉进贾府”其实就是贾府收养小黛玉这样一个酸心刺目的重要事实。进贾府,实际上就是拉开了黛玉人生悲剧的序幕。  【关键词】
【摘要】新课改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展开,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以及目前教育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仍存在着很多现实的矛盾,造成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体制 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已在中学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次课改面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特别是对语文老师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语文,策略是杠杆,情感则是支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 情感 情感策略    我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授人渔不授人鱼”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好的学习策略,是教学中的省力杠杆。学习策略是杠杆,那么什么是支点呢?那就是情感!所以,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对学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
【摘要】审题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本文试图从新材料作文的提示语这一角度,去审视材料,选择写作的切入点,以期达到吃准材料,打开思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