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邀思维共舞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着新课程浪潮的冲击,一时间,“朗读”“感悟”“积累”等词,充盈着我们的小语课堂。课堂上少提问,甚至零提问,关注的是整体感悟,无需进行词句的辩析,一节课就一“读”字了得了。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花里胡哨、热闹非凡。美其名曰: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双脚。然而,在这样喧哗的场面下,孩子的大脑是否得到解放了呢?激情过后,我们冷眼旁观,一切的形式,不是为了表演,而都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当前的课改正在“冷却”热量,让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思考了吗?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不思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可知,思考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应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方面花功夫。
  一、激活愤悱之态——黑云翻墨未遮山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作为一种教学状态,古今有多种解释。宋代朱熹释为:“愤者,心求其通而未解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郑玄释为:“心愤愤,口悱悱”,堪为古今启发教学之精髓。“愤”是指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学生最着急。那么这时,老师在关键处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的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堂上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人,天生应该是爱思考的,特别是孩子,有着跳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然而,我们常听一些老师议论:现在的孩子怎么变笨了?可我们细细思忖:在沉重的作业负担面前,冗长的课堂环节中,我们留时间给孩子思考了吗?缺少了思考的时间,再灵光的脑子也会被“作业大山”给麻木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繁忙的课时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催使思维活跃。认知和失调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驱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引起认知不协调,是思维的“启发剂”。
  (1)导学法。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又往往能导出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而文中切合时宜的小泡泡,以儿童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内心,容易激起他们思维的波澜。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精彩片断,写了鲁滨孙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段落旁边出现了一小泡泡,我借机请学生读小泡泡:鲁滨孙又是怎么做的,看看我们的学习伙伴给我们什么提示呢?读了泡泡后,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能循路而思。
  (2)启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如学习《索溪峪的“野”》一课,我先放映一段课件,当学生看到张家界、索溪峪等优美的风景,就一下子被吸引了。看着这些令人神往的景色,孩子的闸门打开了。“怎么有那么美的地方呀?”“这是在哪里呢?”“还有小动物呢?”“那里的水好清啊?”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演绎法。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如学习《盘古开天地》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了解宇宙在最初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的?当“混沌”与“美丽”一强烈对比后,与学生说:“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吗?”孩子带着欣喜的说:“我们的宇宙是怎么变过来的呢?”我立马请学业生带着这份好奇进入课文。好好默读,寻找出答案来。”这样的导课,导在了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启动了学生的思维系统。
  (4)归谬法。让学生在笑过后再反思其中的归因。像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范读第三自然段时,故意将“不加节制地开采”读成“开采”,“加速枯竭”也念成“枯竭”,学生一听纷纷举起小手,“义愤填膺”一个劲儿地说:“老师,错了,漏字了。”我故意好奇地问:“哪里呢?”学生得意洋洋地说:“有‘不加节制’,还有‘加速’。”我犯纳闷地做思索状:“为什么不能少这两个词呀?意思不是一样的吗?”此时,学生兴奋地加入到了思考的轨道中来了,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
  (5)布白法。在教学中布白,就是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这样做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思考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二、启愤发悱在点上——望湖楼下水如天
  老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各种方法启发学业生的思维,我们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其言,观其行”,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洞察启发的“窗口”,做出相应的调控,疏导学生的疑难问题,冲破一道道疑问,赢得“雨过天晴”后的舒畅。
  1、及时把握“思维冲突”。本人在教《盘古开天地》时,就意外的与“思维冲突”来了次美丽的邂逅。正当一个学生畅谈自己想对盘古支撑着天累倒后说的话:“盘古,你真是好伟大呀,风吹来时,你不怕,雨打来时,你还站立在那儿纹丝不动。你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宇宙,我对你表示深深地敬意。”另一个听后反驳道:“老师,我对他的话有意见,这个时候,还没有风和雨呢?”这不是矛盾了吗?我不禁一喜,虽然原先并未预设到为在此处发生冲突,但课堂上精彩的往往是这种生成的、有矛盾的问题。有矛盾就会有争议,有争议就会有思维冲突,有思维冲突就会使学生处在最佳求知状态。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很快,有赞成第一个学生的,也有赞成第二个同学的。我则保持中立,谁也不支持。整个班都被这个问题带起来了,气氛非常热烈,到最后,同学们的观点渐渐趋同,明白了那时是没有风和雨的,因为联系下面文章,知道了风和雨是用盘古的身体换来的。这时,学生进入了顿悟后的情绪高涨状态,借着这个时机,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到了盘古之伟大,更深层地宇宙从无到有都受馈于盘古的牺牲精神。   2、准确把握启发力度。把握好启发的力度,是使学生“启而得发”的一个关键。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谈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我们应该要做到凡学生自己会看懂的就不讲;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教: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就不“操心”:凡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代劳”:凡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
  3、有效开启思路。老师要对学生的疑难点、愤悱点进行分析、归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启发。
  ①猜测。由于学生因缺乏“已有经验”的支持而导致学习障碍时,我们就应补充、丰富生活经验,推出原有的知识,点亮思维的一盏“明灯”。学习《唯一的听众》一课,学生好奇老妇人为什么不直接教“我”。而要和“我”说她是一个聋子?可是他们一时语塞,无法寻找恰当的言语来表达。在此,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想如果说你做不好一件事,一个陌生人要来教你,你会怎么想的呢?孩子们不住地回想自己平时的表现。一时间,心花怒放。“我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虽然我知道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但是不会让一个陌生人来教的,会不好意思。”“如果她要说我不好,我就更无地自容了。”……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学生就开始猜测着寻找理由,体会到老妇人对“我”的用苦良心,保护了“我”的自尊心,是对“我”的爱护和鼓励。
  ②发散。当学生的思路局限在一个角度时,要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小英雄雨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积累“左右开弓”这个词,请学生造句,可是孩子都说某某和某某打架时左右开弓,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横向发展,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除了打架以后。在一些正当的地方有没有‘左右开弓’的情形呢?”孩子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答案异彩纷呈现,有说打球、击剑的,有说下棋、玩游戏的,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分解。当思考的内容有难度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分解问题,为解决问题“搭路铺桥”。把大题化小,难题化易。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引导,使学生掌握解决疑难的方法。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曾这样引导学生给“抑扬顿挫”造句的。先是找中文中例句读一读,换个说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再根据意思、联系生活、模仿例句进行造句,继而将词语放在句子中间和结尾进行训练。这样一种将大台阶化为几个小台阶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去。不仅达到了造句的目的,更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把它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
  ④反思。当热烈的课堂交流中,学生有困惑、有期待,热闹之后,引导学生回归静静的思考状态,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全程,回味课堂过程的同时,从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总结出理性的规律,以“拨开明月见青天”,有助于掌握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质疑、深思”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善导、巧设、多启”的教学过程。卡曾斯认为: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引导学生爱思考、会思考,让思维与阅读共舞,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乐学语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M].
  [4]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J].宁波出版社
其他文献
对于现如今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和披荆斩棘的哥哥们来说,除了事业、爱情和家庭,怎样保持匀称的身材也是迫在眉睫.减肥不是女士的特权,男生也不希望成为中年油腻男.越来越多的人
期刊
一、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强调要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人文性挤占了知识性的地位  随着人文
在我国目前经济转轨换型时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忽视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各种劳资关系矛盾日益凸现和复杂化。若这种状
面对中考议论文的宽泛,话题的灵活。考生往往感到困难,感到无话可说,文章难以深入,但只要我们会认真地探索就一定有章法可寻,就能找到它们的基本模式。现在我们就从议论文话题分解的角度来看几种模式。  如果以“坚持”为话题,你可以提出哪些观点?  大家往往习惯于围绕“坚持就是胜利”这个单一的话题展开论述,最多延伸到“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观点。如果我用话题分解的方法,比较一下情况有什么
期刊
国内外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层出不穷,涉及包括海关在内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我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开始于1999年,作为中央单位,海关自2001年开始试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政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够妙笔生花。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造成作文教学这种令人遗憾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作文教学的评价环节上,我们老师往往喜欢凭借自己的喜好,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习作,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
期刊
一、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  “有法可依”是现代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大学生劳动就业立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现实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尽快制定《就业保护法》、《反就业歧视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就业法律,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劳动法》等,以构建完备的保护大学生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体系。《就业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影响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的许多方面,与政府检验检疫工作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检验检疫机构作为国家重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在语文阅读中的语感积累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
当前不少语文老师在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时,将其窄化为“效率教学”,误以为在40分钟的时限内,容量越大越好——一个环节赶着一个环节、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一个问题提出马上就小手如林……学生跟着教师的快节拍一路奔波,匆忙中是走马观花搬的虚华,热闹背后是轻飘的浮躁。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一句话:“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法治”的西洋语言讲究的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