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33年的记忆中,她经历了31场接骨手术。然而,除在医院进行了一次手术外,剩下的30次,均被医院拒绝,而由母亲自建的“移动生命站”,亲自为她接骨。母亲并不是医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而她,是一名先天成骨不全的罕见病患者,医学判定活不过12岁。
母爱,守护着女儿的生命微光,她打破医学预言活了下来,并挺进北大。2012年,她历时3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描述脆骨病患者生活、成长的15万字自传体小说《生命拔节的声音》在北京出版。
寒冬蓓蕊未初放,
怎堪女儿生命的破碎
1979年1月27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广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广平县中心学校老师,母亲刘金美是农村妇女。他们为我起名叫“瑞红”,希望我为这个家庭带来红色祥瑞,却不知道我的降生却给它蒙上了阴影。
我的记忆,从3岁那年冬天,一阵钻心的疼痛开始。
那天我蹲在家里院子中玩,母亲走过来想拉我起来回屋吃饭。可就在拉到我胳膊的一瞬间,我听见骨头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当时只觉得被母亲放开的左手臂垂了下来,我本能地用右手努力托着左手臂肘关节,可是随即一阵剧痛袭来,我惨白的脸色把母亲吓呆了。待母亲回过神来,发疯似的抱起我往县医院跑。
检查结果让母亲大吃一惊:左臂骨折!
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骨折。
医生用力地把我垂下的胳臂拉伸,弯曲,再拉伸。剧疼让我产生了昏眩,直到吐光了胃里的所有食物。当医生为我上好夹板时,我已经疼得哭哑了嗓子,瘫软在母亲怀里。
一个月后,骨头刚愈合的我被母亲抱去医院拆夹板,可我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怎么都不肯坐到医疗室的椅子上。母亲只能强行抬起我的双腿,可就在这一瞬间,又是一声闷响!我哇的一声惨叫,左大腿骨当场骨折!“这是怎么一回事?”母亲一下子慌了神。目睹这一切的医生锁紧眉头,“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吧。看来她的问题不会是骨折这么简单。”
母亲连夜带着我赶到了石家庄人民医院,医生为我详细拍了片子,最后诊断为:先天性骨质胶原合成障碍。医生解释说,“这是因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种罕见病,也被称为脆骨症。患病率仅为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2岁。”母亲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臂希望得到治愈的方案。“这种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对症处理,一旦骨折,立刻接骨。”医生的答案让母亲愣在了原地。
这次接骨手术却成为我心中无法抹去的战栗。
我被固定在医院光溜溜的冰冷的手术台上,一台大机器压在我的上方,我只感觉有很多双手在使劲拽我的腿……疼痛和恐惧袭满我的心头,我用尽一个孩子所有的力气来挣扎,整个医院都能听到我声嘶力竭的呼喊:“疼——妈妈——疼!”
本来折成两截的大腿,在一群医生手里竟然断裂成了3截!母亲揪心地听到我撕心裂肺的哭喊。
医生不敢贸然进行手术了,最终只能放弃。他们开始撤掉手术仪器,母亲拉着医生的胳膊不放:“求你了,再试试吧。”医生摇摇头对母亲说:“强行接骨,只能造成多处的骨折。你们换家医院想想办法吧。”
可是,一连去了3家医院,医生看过我的病例后态度惊人一致——对于“脆骨症”孩子来说,无法保证接骨时多处骨折的同时发生,有时甚至可能在接骨时发生四肢全部骨折的情况。父亲不甘心,还想再换家医院,却被母亲一把拦了下来,她异常冷静地说:“哪里都别去了,医生的话我已经听明白了,就是这病没法治!我们回家,我自己来为女儿接骨!”
连医生都无法克服的难题就这样被只会种田的母亲接了过来。
母亲此时并不清楚这条路有多难,但她知道别无选择,唯有一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她决定要与女儿共同承担生命之痛。
守护你的生命微光,
母亲为你自建“移动生命站”
仅仅见过一次接骨手术,对医学一无所知的母亲真的能为女儿做手术吗?
当晚,母亲抱着我走到柴房,在柴堆里翻找着,直到看见了几根长竹板,又从柜子里找来了一件旧衣裳,撕成了长条,然后摊开一块棉布,把我轻轻放到床上。
我有些害怕,母亲温柔的语调让我松开了双手。她用手掌缓缓托起我的左腿。但即便动作再轻,她的手稍稍一抖,我就会发出惨叫。母亲屏住了呼吸,极力控制着微微颤抖的手,以极其缓慢的动作用棉布把我的左腿裹了起来。一圈一圈,直到一条棉布包完。母亲已经满头大汗,却仅仅是完成了接骨的第一步。
“妈妈——轻点……”我哀求着。母亲只能放慢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她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但此时,连村里的医生都睡了,谁也帮不了她。
等3道都系完了,腿上的肉有的已经勒进了竹板缝里。我没有挣扎。
做完这一切,母亲已经虚弱得瘫倒在床边,汗水泪水顺着头发滴答到地上。
第二天一早,母亲找来村里的医生,没想到,医生看了看我打上夹板的腿,摇摇头说:“你这样怎么能行,孩子的腿也没有消毒,操作时没有无菌环境,断掉的骨头也没有正位。万一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压迫到血管神经,弄不好会丢命的。”听完医生的话,母亲的脸色骤然惨白。
医生走了,只剩下母亲呆坐在床前,医生说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万一真的感染了该咋办呢?
半晌,母亲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猛地起身朝柴房走去,她决定重新为我接骨!
母亲把几根长竹板用菜刀剁成我大腿那么长的几截,然后用刀把棱角削平整。又找来旧衣服认真裁剪若干同等宽度的布条。接着,母亲将竹板和布条分别洗干净,然后放到蒸笼上熏蒸,晾晒。利用晾晒的空隙,她开始收拾屋子,一遍一遍擦洗。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屋里一尘不染,竹板和布条也都干了。母亲为我换了一条干净的新床单,自己也换了身干净衣服,手用肥皂洗了3遍。
原来,母亲在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去努力打造一间“无菌手术室”! 一切做完,母亲小心翼翼地帮我解开裹在左腿上的一层层棉布。当大腿露出来后,我看见母亲的眉头皱了起来。果然如她担心的那样,骨折处已经出现了感染现象!大腿每隔竹板宽的距离留下了一道道紫红的勒痕,上面是一溜磨破的水泡泡,溃烂着,沁出了血水。
母亲赶紧端来一盆盐水为我擦洗全身,然后又用酒精给大腿消毒。重新开始接骨,上夹板才是手术关键的步骤。
“手术室”的气氛也随之紧张了起来。“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固定扎实。”母亲小声默念着村医生交代过的话,生怕一不小心有所失误。直到系上了最后一道棉条,母亲才大舒了一口气。
在随后漫长等待腿骨愈合的日子,母亲一直忐忑不安,守在床前给我喂水喂饭,伺候大小便。挺过了剧痛后奇痒又接踵而来,我被疼痛折磨得极度脆弱,别人哪怕看我的腿一眼,我都会感到全身疼痛,唯有母亲,我把全部信任放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月后,腿部的肿胀和疼痛还真的渐渐消失。
这天,母亲决定给我拆掉夹板。拿起剪刀,母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她压根儿就不知道夹板下面我的腿是否真的愈合。
当棉条和夹板一层层解开,竟然露出的是一截比骨折前还要白嫩的大腿。母亲眼神闪烁起来,激动地对我说:“红啊,成功了!不怕了,以后都不怕了!妈妈能给你接骨了!”
是啊,这次“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我一个生在农村的脆骨症女孩,竟然能拥有一间“专属手术室”,我再也不用担心骨折时没有医生愿意接收我,母亲就是我的“移动生命站”!
生命之旗逆风飞扬,
用奇迹向母亲致敬
骨头愈合后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珍贵。
不到半年,我又因为掰一块烧饼而上臂骨折了。虽然我和母亲都不像从前那么惊慌,但每次接骨手术都有引发全身骨折的风险。
母亲对我约法三章,没有她的允许,禁止出门。但我毕竟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看见我每天趴在窗口往外张望,母亲于心不忍,于是从废品收购站找来了一个像书包一样可以背着的木箱。消过毒的竹条、棉布、剪刀等手术必需品一一摆放整齐。为了防止我摔倒,母亲又给我买了一辆小童车。天气好的时候,母亲就背着大箱子,推着小车带我出门。
我们母女俩用这种方式与命运抗争着。
母亲为我接骨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她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断骨折部位,然后进行相应处理:前臂骨折需要固定掌侧和背侧,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小腿骨折需要将夹板固定在腿外侧,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每次“手术”母亲都会边做边跟我讲解。我听多了难免不耐烦,但母亲坚持说,如果哪天她老了,我就能自己为自己“手术”。
9岁那年,母亲决定将我送进小学。由于反复骨折,我的腿骨关节变形,行走有障碍。母亲想推着我上学,可我已经长高了很多,不适合坐在童车里了;背我,母亲又怕把我的肋骨硌断,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抱着我去上学。虽然学校离我家不远,但那时候我已经身高1.1米,体重也有30公斤。母亲每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但每天,教室的门还没开,母亲就把我抱到学校,之后赶到地里干活。母亲抱着我奔波在家与学校之间,一天要跑3个来回。
1991年,12岁的我已经打破医生预言活了下来,而且骨折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接骨手术造成二次骨折。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每年都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我在上学——骨折——接骨休养——再上学的周而复始的轮回里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1997年中考,我从所在的东梦古中学30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645分全校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广平一中。然而,广平一中距离我所在的东梦古中学家属院5公里远。5公里路,母亲万万没有能力抱得动我了。我不可能再去上学。
但我无所畏惧地开始了自学生涯,3年时间学完了高中课程,我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2003年,我再次对自己发出挑战!我报考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这一次,我依旧不想输!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我一头扎进书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时候累得趴在书上就睡着了。妈妈总是心疼地看着我,夏天的时候,她会拿毛巾帮我擦汗,冬天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的妈妈还买来奶粉,每天帮我冲一杯。
2004年,我开始参加考试。由于考试地点在石家庄市,每次考试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次艰难的“长征”。第一次考试,妈妈抱着我上汽车、挤火车再倒汽车,等到了石家庄,过分的拥挤,使我脆弱的骨骼疼痛难忍。母亲就背着硕大的急救箱,寸步不离地陪伴着我,随时应对我猝不及防的骨折。
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5月,仅一年半时间,我通过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全部16门课程,成为那一届第一个毕业的学生。2006年和2009年经过刻苦学习,我又先后通过由国家劳动部全国统一职业鉴定考试,获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资格证。2009年,我加入到北京瓷娃娃协会工作,为全国10万脆骨症患者提供帮助。此时的我已不再畏惧骨折,倾听骨折的声音,也是我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两种声音同步出现,融为一体,无法分割,互为激荡。
这些事情,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母亲这么多年的付出,同时也萌生了写一本自传体小说的想法,记录一个脆骨症女孩的生活,同时也为了铭记我走过的岁月和得到的爱。
为完成这本书,我在北京租了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2012年5月,15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生命拔节的声音》终于完成,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描述脆骨病患者生活、成长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在新书发布会上,我对读者说,这本书也是我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因为在我33岁的生命里,生命中有一个温暖的名字,让我原本疼痛的人生拥有幸福。母亲给予我别人得不到、化不开的浓浓的爱,让我战胜病痛,给我勇气。
长夜未央,有庭燎之光。照亮我未来的路。
编辑 / 孙鲁宁
母爱,守护着女儿的生命微光,她打破医学预言活了下来,并挺进北大。2012年,她历时3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描述脆骨病患者生活、成长的15万字自传体小说《生命拔节的声音》在北京出版。
寒冬蓓蕊未初放,
怎堪女儿生命的破碎
1979年1月27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广平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广平县中心学校老师,母亲刘金美是农村妇女。他们为我起名叫“瑞红”,希望我为这个家庭带来红色祥瑞,却不知道我的降生却给它蒙上了阴影。
我的记忆,从3岁那年冬天,一阵钻心的疼痛开始。
那天我蹲在家里院子中玩,母亲走过来想拉我起来回屋吃饭。可就在拉到我胳膊的一瞬间,我听见骨头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当时只觉得被母亲放开的左手臂垂了下来,我本能地用右手努力托着左手臂肘关节,可是随即一阵剧痛袭来,我惨白的脸色把母亲吓呆了。待母亲回过神来,发疯似的抱起我往县医院跑。
检查结果让母亲大吃一惊:左臂骨折!
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骨折。
医生用力地把我垂下的胳臂拉伸,弯曲,再拉伸。剧疼让我产生了昏眩,直到吐光了胃里的所有食物。当医生为我上好夹板时,我已经疼得哭哑了嗓子,瘫软在母亲怀里。
一个月后,骨头刚愈合的我被母亲抱去医院拆夹板,可我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怎么都不肯坐到医疗室的椅子上。母亲只能强行抬起我的双腿,可就在这一瞬间,又是一声闷响!我哇的一声惨叫,左大腿骨当场骨折!“这是怎么一回事?”母亲一下子慌了神。目睹这一切的医生锁紧眉头,“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吧。看来她的问题不会是骨折这么简单。”
母亲连夜带着我赶到了石家庄人民医院,医生为我详细拍了片子,最后诊断为:先天性骨质胶原合成障碍。医生解释说,“这是因基因变异引起的一种罕见病,也被称为脆骨症。患病率仅为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2岁。”母亲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臂希望得到治愈的方案。“这种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对症处理,一旦骨折,立刻接骨。”医生的答案让母亲愣在了原地。
这次接骨手术却成为我心中无法抹去的战栗。
我被固定在医院光溜溜的冰冷的手术台上,一台大机器压在我的上方,我只感觉有很多双手在使劲拽我的腿……疼痛和恐惧袭满我的心头,我用尽一个孩子所有的力气来挣扎,整个医院都能听到我声嘶力竭的呼喊:“疼——妈妈——疼!”
本来折成两截的大腿,在一群医生手里竟然断裂成了3截!母亲揪心地听到我撕心裂肺的哭喊。
医生不敢贸然进行手术了,最终只能放弃。他们开始撤掉手术仪器,母亲拉着医生的胳膊不放:“求你了,再试试吧。”医生摇摇头对母亲说:“强行接骨,只能造成多处的骨折。你们换家医院想想办法吧。”
可是,一连去了3家医院,医生看过我的病例后态度惊人一致——对于“脆骨症”孩子来说,无法保证接骨时多处骨折的同时发生,有时甚至可能在接骨时发生四肢全部骨折的情况。父亲不甘心,还想再换家医院,却被母亲一把拦了下来,她异常冷静地说:“哪里都别去了,医生的话我已经听明白了,就是这病没法治!我们回家,我自己来为女儿接骨!”
连医生都无法克服的难题就这样被只会种田的母亲接了过来。
母亲此时并不清楚这条路有多难,但她知道别无选择,唯有一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她决定要与女儿共同承担生命之痛。
守护你的生命微光,
母亲为你自建“移动生命站”
仅仅见过一次接骨手术,对医学一无所知的母亲真的能为女儿做手术吗?
当晚,母亲抱着我走到柴房,在柴堆里翻找着,直到看见了几根长竹板,又从柜子里找来了一件旧衣裳,撕成了长条,然后摊开一块棉布,把我轻轻放到床上。
我有些害怕,母亲温柔的语调让我松开了双手。她用手掌缓缓托起我的左腿。但即便动作再轻,她的手稍稍一抖,我就会发出惨叫。母亲屏住了呼吸,极力控制着微微颤抖的手,以极其缓慢的动作用棉布把我的左腿裹了起来。一圈一圈,直到一条棉布包完。母亲已经满头大汗,却仅仅是完成了接骨的第一步。
“妈妈——轻点……”我哀求着。母亲只能放慢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她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但此时,连村里的医生都睡了,谁也帮不了她。
等3道都系完了,腿上的肉有的已经勒进了竹板缝里。我没有挣扎。
做完这一切,母亲已经虚弱得瘫倒在床边,汗水泪水顺着头发滴答到地上。
第二天一早,母亲找来村里的医生,没想到,医生看了看我打上夹板的腿,摇摇头说:“你这样怎么能行,孩子的腿也没有消毒,操作时没有无菌环境,断掉的骨头也没有正位。万一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压迫到血管神经,弄不好会丢命的。”听完医生的话,母亲的脸色骤然惨白。
医生走了,只剩下母亲呆坐在床前,医生说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万一真的感染了该咋办呢?
半晌,母亲好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猛地起身朝柴房走去,她决定重新为我接骨!
母亲把几根长竹板用菜刀剁成我大腿那么长的几截,然后用刀把棱角削平整。又找来旧衣服认真裁剪若干同等宽度的布条。接着,母亲将竹板和布条分别洗干净,然后放到蒸笼上熏蒸,晾晒。利用晾晒的空隙,她开始收拾屋子,一遍一遍擦洗。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屋里一尘不染,竹板和布条也都干了。母亲为我换了一条干净的新床单,自己也换了身干净衣服,手用肥皂洗了3遍。
原来,母亲在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去努力打造一间“无菌手术室”! 一切做完,母亲小心翼翼地帮我解开裹在左腿上的一层层棉布。当大腿露出来后,我看见母亲的眉头皱了起来。果然如她担心的那样,骨折处已经出现了感染现象!大腿每隔竹板宽的距离留下了一道道紫红的勒痕,上面是一溜磨破的水泡泡,溃烂着,沁出了血水。
母亲赶紧端来一盆盐水为我擦洗全身,然后又用酒精给大腿消毒。重新开始接骨,上夹板才是手术关键的步骤。
“手术室”的气氛也随之紧张了起来。“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固定扎实。”母亲小声默念着村医生交代过的话,生怕一不小心有所失误。直到系上了最后一道棉条,母亲才大舒了一口气。
在随后漫长等待腿骨愈合的日子,母亲一直忐忑不安,守在床前给我喂水喂饭,伺候大小便。挺过了剧痛后奇痒又接踵而来,我被疼痛折磨得极度脆弱,别人哪怕看我的腿一眼,我都会感到全身疼痛,唯有母亲,我把全部信任放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月后,腿部的肿胀和疼痛还真的渐渐消失。
这天,母亲决定给我拆掉夹板。拿起剪刀,母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她压根儿就不知道夹板下面我的腿是否真的愈合。
当棉条和夹板一层层解开,竟然露出的是一截比骨折前还要白嫩的大腿。母亲眼神闪烁起来,激动地对我说:“红啊,成功了!不怕了,以后都不怕了!妈妈能给你接骨了!”
是啊,这次“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我一个生在农村的脆骨症女孩,竟然能拥有一间“专属手术室”,我再也不用担心骨折时没有医生愿意接收我,母亲就是我的“移动生命站”!
生命之旗逆风飞扬,
用奇迹向母亲致敬
骨头愈合后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珍贵。
不到半年,我又因为掰一块烧饼而上臂骨折了。虽然我和母亲都不像从前那么惊慌,但每次接骨手术都有引发全身骨折的风险。
母亲对我约法三章,没有她的允许,禁止出门。但我毕竟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看见我每天趴在窗口往外张望,母亲于心不忍,于是从废品收购站找来了一个像书包一样可以背着的木箱。消过毒的竹条、棉布、剪刀等手术必需品一一摆放整齐。为了防止我摔倒,母亲又给我买了一辆小童车。天气好的时候,母亲就背着大箱子,推着小车带我出门。
我们母女俩用这种方式与命运抗争着。
母亲为我接骨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她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断骨折部位,然后进行相应处理:前臂骨折需要固定掌侧和背侧,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小腿骨折需要将夹板固定在腿外侧,脚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每次“手术”母亲都会边做边跟我讲解。我听多了难免不耐烦,但母亲坚持说,如果哪天她老了,我就能自己为自己“手术”。
9岁那年,母亲决定将我送进小学。由于反复骨折,我的腿骨关节变形,行走有障碍。母亲想推着我上学,可我已经长高了很多,不适合坐在童车里了;背我,母亲又怕把我的肋骨硌断,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抱着我去上学。虽然学校离我家不远,但那时候我已经身高1.1米,体重也有30公斤。母亲每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但每天,教室的门还没开,母亲就把我抱到学校,之后赶到地里干活。母亲抱着我奔波在家与学校之间,一天要跑3个来回。
1991年,12岁的我已经打破医生预言活了下来,而且骨折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接骨手术造成二次骨折。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每年都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我在上学——骨折——接骨休养——再上学的周而复始的轮回里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1997年中考,我从所在的东梦古中学30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645分全校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广平一中。然而,广平一中距离我所在的东梦古中学家属院5公里远。5公里路,母亲万万没有能力抱得动我了。我不可能再去上学。
但我无所畏惧地开始了自学生涯,3年时间学完了高中课程,我还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2003年,我再次对自己发出挑战!我报考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这一次,我依旧不想输!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我一头扎进书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时候累得趴在书上就睡着了。妈妈总是心疼地看着我,夏天的时候,她会拿毛巾帮我擦汗,冬天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的妈妈还买来奶粉,每天帮我冲一杯。
2004年,我开始参加考试。由于考试地点在石家庄市,每次考试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次艰难的“长征”。第一次考试,妈妈抱着我上汽车、挤火车再倒汽车,等到了石家庄,过分的拥挤,使我脆弱的骨骼疼痛难忍。母亲就背着硕大的急救箱,寸步不离地陪伴着我,随时应对我猝不及防的骨折。
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5月,仅一年半时间,我通过了北京大学心理系自学考试全部16门课程,成为那一届第一个毕业的学生。2006年和2009年经过刻苦学习,我又先后通过由国家劳动部全国统一职业鉴定考试,获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资格证。2009年,我加入到北京瓷娃娃协会工作,为全国10万脆骨症患者提供帮助。此时的我已不再畏惧骨折,倾听骨折的声音,也是我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两种声音同步出现,融为一体,无法分割,互为激荡。
这些事情,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母亲这么多年的付出,同时也萌生了写一本自传体小说的想法,记录一个脆骨症女孩的生活,同时也为了铭记我走过的岁月和得到的爱。
为完成这本书,我在北京租了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2012年5月,15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生命拔节的声音》终于完成,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描述脆骨病患者生活、成长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在新书发布会上,我对读者说,这本书也是我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因为在我33岁的生命里,生命中有一个温暖的名字,让我原本疼痛的人生拥有幸福。母亲给予我别人得不到、化不开的浓浓的爱,让我战胜病痛,给我勇气。
长夜未央,有庭燎之光。照亮我未来的路。
编辑 / 孙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