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国意识逐渐淡薄,拜金主义思想日渐盛行,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把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应当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因为中学化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化学课堂中很容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化学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化学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广义教育。本文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些许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在传授化学知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氯气》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将氯气制成毒气弹,在地道战中,日军向地道中灌入毒气——氯气,给我国军民造成过很大的伤害。让学生牢记历史,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气概!
二、利用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科学家们炙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坚决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以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办了一家碱厂。侯博士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行前,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中,当德国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家中时,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王水就在纳粹分子的眼皮底下逃过了一劫。等到战争结束后,玻尔用还原剂从该王水溶液中还原出金,再重新铸成了诺贝尔金质奖章。重铸的奖章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因为它凝聚了玻尔无限的爱国热情。居里夫人把自己通过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足见她和祖国同荣辱、共命运的一片赤诚之心。把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引入化学课堂,不仅可以让抽象、枯燥的化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我国古代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部化学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史。在化学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化学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比如造纸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0个世纪,“黑火药”发明比欧洲早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瓷器和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它们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我国就懂得用高岭土制造陶瓷器;在战国时代,就懂得用生铁炼钢。我国古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必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形成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珍惜家园,热爱祖国。比如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水和土壤严重污染;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从而造成酸雨;建筑垃圾污染;氟利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臭氧空洞,使得紫外线长驱直入;电池随意扔弃引起的重金属离子污染;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汽车尾气引起的光化学污染和CO、NO的污染;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引发温室效应;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化工厂任意排放出的“三废”引起大面积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在被各种污染挤得越来越小的同时,无良商人还在向食物中添加吊白块、瘦肉精、苏丹红、三聚腈胺等,不断威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国人得病率不断上升,体质不断下降,外国敌对势力依然还在对我们虎视眈眈。作为受过这么多年良好教育的合格高中生,对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自己能为家乡、为祖国和民族做些什么呢?利用课堂进行适当的讨论,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自身更应该给学生做良好的示范,让自己饱满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持续不断地将学生向爱祖国、爱民族的方向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这样,学生的爱国意识势必会一次次得到升华和提高。总而言之,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在传授化学知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氯气》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将氯气制成毒气弹,在地道战中,日军向地道中灌入毒气——氯气,给我国军民造成过很大的伤害。让学生牢记历史,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气概!
二、利用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科学家们炙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坚决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以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办了一家碱厂。侯博士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行前,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中,当德国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家中时,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王水就在纳粹分子的眼皮底下逃过了一劫。等到战争结束后,玻尔用还原剂从该王水溶液中还原出金,再重新铸成了诺贝尔金质奖章。重铸的奖章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因为它凝聚了玻尔无限的爱国热情。居里夫人把自己通过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足见她和祖国同荣辱、共命运的一片赤诚之心。把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引入化学课堂,不仅可以让抽象、枯燥的化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我国古代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部化学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史。在化学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化学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比如造纸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0个世纪,“黑火药”发明比欧洲早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瓷器和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它们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我国就懂得用高岭土制造陶瓷器;在战国时代,就懂得用生铁炼钢。我国古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必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学生形成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珍惜家园,热爱祖国。比如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水和土壤严重污染;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从而造成酸雨;建筑垃圾污染;氟利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臭氧空洞,使得紫外线长驱直入;电池随意扔弃引起的重金属离子污染;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汽车尾气引起的光化学污染和CO、NO的污染;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引发温室效应;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化工厂任意排放出的“三废”引起大面积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在被各种污染挤得越来越小的同时,无良商人还在向食物中添加吊白块、瘦肉精、苏丹红、三聚腈胺等,不断威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国人得病率不断上升,体质不断下降,外国敌对势力依然还在对我们虎视眈眈。作为受过这么多年良好教育的合格高中生,对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自己能为家乡、为祖国和民族做些什么呢?利用课堂进行适当的讨论,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自身更应该给学生做良好的示范,让自己饱满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持续不断地将学生向爱祖国、爱民族的方向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这样,学生的爱国意识势必会一次次得到升华和提高。总而言之,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