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最大的障碍还是无话可说。因此,一到作文课,学生就临时“编文”“造文”,无病呻吟,真情实感无从谈起。为此,要真正解决作文问题,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不断充实素材资源。素材当然来自生活,好教材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素材。
【关键词】精用教材 积累素材 模仿写作 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叶老的这番话,明确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地位以及如何运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笔者着重谈谈如何用好教材来指导写作训练。
一、精用文本、推陈出新、丰富语言
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教师首先应精用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奠定写作的基础。
1.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就要引导、启发学生“读”,熟读、品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尤其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更要促使学生读得烂熟于心。只有引导、启发、督促学生多读、反复的读,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为写作奠定基础。
2.仿写。“仿”即模仿,“写”即练习。我们的许多本领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写作语言也一样。仿写,既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又会让学生在仿写时对语言的生成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
在读毕淑敏《提醒幸福》一文时,学生很喜欢这么一段:“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母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张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望着同学们投入的朗读,趁机激励学生说:“其实,你们也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语句,不信你们试着仿照这组句子写一写。”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黑暗中照亮希望的一根蜡烛”“风雨中同舟共济的一支船桨”“饥饿中香气喷人的一块面包”“沙漠中清凉可口的一汪清泉”“悲伤中语重心长的一句安慰”……最后不失时机的加上一份发自心底的赞叹:“写得真好,这些优美的句子都可以写进教科书。”学生不仅有成就感,更有满足,增添一份自信。
每遇这种成功的仿写,都及时加以肯定,既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促进“写”的能力的提高。
二 、“读——思——写”的阅读,充实作文素材资源
作文最大的障碍还是无话可说,无料可用。因此,一到作文,就临时“编文”“造文”,无病呻吟,真情实感更无从谈起。为此,要真正解决作文问题,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的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不断充实素材资源。素材当然来自生活,生活才是活水源头。我这里着重要谈的是紧扣教材阅读,帮助学生充实素材资源。
1.唤起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材自修订之后,一改以往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独霸天下的局面,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情感充沛的美文。如两篇古代散文《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融情于事,文章通过对自己孤苦的身世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景描述,申述自己“辞不就命”的原因,至情至理,竟然感动得狡诈多疑、铁石心肠的晋武帝伤心落泪,欣然准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人的抒情散文,它选取生活琐碎小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悼”,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我们应该用好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唤起他们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
2.扩大知识面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除了文本分析、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充实素材资源。如学习名家作品,不仅让学生读作品,还要尽可能多而详的了解其人(作家),知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还可以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中总结人生哲理,为学生的人生奋斗添加动力,为学生的作文丰富素材。看下面一段学生作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现实常常和你开玩笑,常遇到‘此路不通’的尴尬和无奈,怨天尤人,甚或一头撞死都于事无补,另辟蹊径也许会柳暗花明。你错过了月亮,也许会得到太阳。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许会为你推开一扇窗。执着固然可贵,但学会适时地变通、调适则更为可贵。同样的仕途‘穷窘’,陶渊明咏山水风光,成为古今第一田园诗人;李白登山涉海,颂山川美景,抒豪放之情,登浪漫颠峰;苏东坡仕穷不丧志,苏堤留美名,豪放词抒万丈豪情。”学生引用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来论证“适时变通的可贵”,这不仅充实了文章的论据,更是对人生的点拨。
以课文为点发射式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大阅读,也是扩大知识面的好途径。这一点要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读本》。这是一本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品位的很好的辅助教材。
3.发散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例训练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我与地坛》可以以史铁生为点进行扩展联想:与史铁生命运相似的有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事迹: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乐曲;炼钢铁意志,写一页页辉煌诗篇;悟地坛真谛,演绎一幕幕精彩人生。
经过长期的“读——思——写”的阅读,就可以为“情感”素材的积累引出一条路,再加上生活的观察、实践的积累、日记(周记)的练笔,充实学生的素材资源也就可以落到实处。
三、领会文法技巧,形成个性表达
文法技巧是写作的基础知识,基础的掌握有赖于练。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范例,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及其文法技巧,最终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
1.训练文体。学什么文体的课文就指导学生写同类体裁的作文,一定要重视文体训练。我通常的做法是以教材为例,总结文体特点,再通过作文训练,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
2.学习章法。讨论课文构思、结构布局、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特点,重在教会学生模仿定基调(记叙文、议论文)、理线索(记叙文、说明文)、搭框架(议论文)的写作章法,这种学习也要配合一定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
3.仿写手法:文章的出彩常在其细节,抓住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细腻地写出事物的细部特征和事件的详细过程。这种细节描写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外貌的多次刻画。这就是课文鉴赏的重点,也是要引导学生模仿练习的地方。
领悟技巧,模仿训练,就是要努力做到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根据需要熟练取舍、灵活变通提升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熟读、品读、诵读,在读中积累,在练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爱红.《浅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作文周刊》教师版,3709期.
[2]徐惠敏.《从模仿到创新》[J].《作文周刊》教师版,3715期.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
【关键词】精用教材 积累素材 模仿写作 掌握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叶老的这番话,明确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地位以及如何运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笔者着重谈谈如何用好教材来指导写作训练。
一、精用文本、推陈出新、丰富语言
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教师首先应精用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奠定写作的基础。
1.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就要引导、启发学生“读”,熟读、品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尤其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更要促使学生读得烂熟于心。只有引导、启发、督促学生多读、反复的读,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为写作奠定基础。
2.仿写。“仿”即模仿,“写”即练习。我们的许多本领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写作语言也一样。仿写,既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又会让学生在仿写时对语言的生成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
在读毕淑敏《提醒幸福》一文时,学生很喜欢这么一段:“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母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张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望着同学们投入的朗读,趁机激励学生说:“其实,你们也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语句,不信你们试着仿照这组句子写一写。”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黑暗中照亮希望的一根蜡烛”“风雨中同舟共济的一支船桨”“饥饿中香气喷人的一块面包”“沙漠中清凉可口的一汪清泉”“悲伤中语重心长的一句安慰”……最后不失时机的加上一份发自心底的赞叹:“写得真好,这些优美的句子都可以写进教科书。”学生不仅有成就感,更有满足,增添一份自信。
每遇这种成功的仿写,都及时加以肯定,既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促进“写”的能力的提高。
二 、“读——思——写”的阅读,充实作文素材资源
作文最大的障碍还是无话可说,无料可用。因此,一到作文,就临时“编文”“造文”,无病呻吟,真情实感更无从谈起。为此,要真正解决作文问题,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的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不断充实素材资源。素材当然来自生活,生活才是活水源头。我这里着重要谈的是紧扣教材阅读,帮助学生充实素材资源。
1.唤起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教材自修订之后,一改以往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独霸天下的局面,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情感充沛的美文。如两篇古代散文《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融情于事,文章通过对自己孤苦的身世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景描述,申述自己“辞不就命”的原因,至情至理,竟然感动得狡诈多疑、铁石心肠的晋武帝伤心落泪,欣然准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人的抒情散文,它选取生活琐碎小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悼”,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我们应该用好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唤起他们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
2.扩大知识面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除了文本分析、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充实素材资源。如学习名家作品,不仅让学生读作品,还要尽可能多而详的了解其人(作家),知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还可以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中总结人生哲理,为学生的人生奋斗添加动力,为学生的作文丰富素材。看下面一段学生作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现实常常和你开玩笑,常遇到‘此路不通’的尴尬和无奈,怨天尤人,甚或一头撞死都于事无补,另辟蹊径也许会柳暗花明。你错过了月亮,也许会得到太阳。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许会为你推开一扇窗。执着固然可贵,但学会适时地变通、调适则更为可贵。同样的仕途‘穷窘’,陶渊明咏山水风光,成为古今第一田园诗人;李白登山涉海,颂山川美景,抒豪放之情,登浪漫颠峰;苏东坡仕穷不丧志,苏堤留美名,豪放词抒万丈豪情。”学生引用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来论证“适时变通的可贵”,这不仅充实了文章的论据,更是对人生的点拨。
以课文为点发射式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大阅读,也是扩大知识面的好途径。这一点要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读本》。这是一本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品位的很好的辅助教材。
3.发散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例训练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我与地坛》可以以史铁生为点进行扩展联想:与史铁生命运相似的有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事迹: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乐曲;炼钢铁意志,写一页页辉煌诗篇;悟地坛真谛,演绎一幕幕精彩人生。
经过长期的“读——思——写”的阅读,就可以为“情感”素材的积累引出一条路,再加上生活的观察、实践的积累、日记(周记)的练笔,充实学生的素材资源也就可以落到实处。
三、领会文法技巧,形成个性表达
文法技巧是写作的基础知识,基础的掌握有赖于练。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范例,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及其文法技巧,最终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
1.训练文体。学什么文体的课文就指导学生写同类体裁的作文,一定要重视文体训练。我通常的做法是以教材为例,总结文体特点,再通过作文训练,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
2.学习章法。讨论课文构思、结构布局、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特点,重在教会学生模仿定基调(记叙文、议论文)、理线索(记叙文、说明文)、搭框架(议论文)的写作章法,这种学习也要配合一定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
3.仿写手法:文章的出彩常在其细节,抓住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细腻地写出事物的细部特征和事件的详细过程。这种细节描写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外貌的多次刻画。这就是课文鉴赏的重点,也是要引导学生模仿练习的地方。
领悟技巧,模仿训练,就是要努力做到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根据需要熟练取舍、灵活变通提升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熟读、品读、诵读,在读中积累,在练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爱红.《浅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作文周刊》教师版,3709期.
[2]徐惠敏.《从模仿到创新》[J].《作文周刊》教师版,3715期.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