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恨”字该如何解释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ch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书下注释这样解释了这句话: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从中可以推断,译者认为其中的“恨”应该是“怨恨”的意思。那么,这个“恨”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尽管书下注解中没有明确标出“恨”的意思,但是老师和学生都根据教材上的翻译把它当作“怨恨”讲,粗一看,好像也讲得通,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我们知道,“恨”在古文里的基本意义是“遗憾”的意思。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的“痛恨”,是两个词,痛是“痛惜”,恨是“遗憾”的意思。那么,这里的解释准确吗?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工具书:
  恨:遗憾,不满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荀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辨〕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示仇恨,怀恨,“恨”不表示仇恨,怀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恨的解释,就一个义项,照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意思应该这样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不满意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这样理解比书下注解更能讲得通,因为词前小序交代,当天是中秋节,本该是团圆的日子,而词人和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因此倍加思念弟弟,所以作者在这里故意以无礼的口吻在埋怨月亮,月亮啊,月亮,你该不会对人们有什么不满意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你却那么圆呢。这里用“不满意”而不用“怨恨”,因为它们在情感态度上有轻重的区别,如不满意某人,并不等于怨恨某人。相比较而言,怨恨的程度要重多了,而从整首词的理解来看,词人对明月是怀着赞美和向往之情的,用“怨恨”不太恰当。由此可见,书下的注解的确有疑问,很快笔者的推断得到了佐证,请看:
  恨hèn①动词,遗憾,后悔。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这里举的例子和书上的一模一样,显然教材上的解释是有问题的。至于教科书为何会作这样的解释,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它有没有“怨恨”的意思呢?答案是有,但用在这里是不对的。请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对“恨”字的解释:
  恨:①遗憾,后悔。《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②不满。《荀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引〕怨恨,仇恨《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原来是译者把“恨”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搞混淆了。
  另外,笔者还有一处疑问:
  人教版九上《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句中“恨”又是什么意思?书下注释也同样解释了这句话: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译者认为其中的“恨”作“叹恨”讲。
  笔者亦认为书下的解释有问题,这里的“恨”解释为“遗憾,不满意”比较好。因为从上下文的角度看,陈胜年轻时就有鸿鹄之志,再加上后来起义时说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看出他对现实早就不满,只不过当时条件不成熟,时机不具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所以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时,想到自己的处境,失望遗憾了很久。这样理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同样,我这样解释“恨”字也是有根据的。请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里的解释:
  恨hèn①动词,遗憾,后悔。例《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以上是笔者对两处注解疑问的一点愚见,望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其他文献
作家印象  李丹崖,安徽亳州人。笔名:子聃、赤壁、丹娅。80后,专栏作家,龙源期刊网驻站作家,多本畅销期刊签约作者。他在一首小诗中这样介绍自己:一个大男人,/挖空心思写些小故事,/拙手笨脚,/常常把喜剧写哭,/悲剧写笑。/如果不小心挠到你心灵的痒处,/请原谅我的胡闹。李丹崖的文章,清新、灵动,正如他自己所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挠到了人们心灵的痒处,但是,很熨帖!    链接中考  《温暖的扑克》,2
期刊
作家名片  赵丽宏,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
期刊
作家名片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散文家。作品取材广泛、写法自由,语言情理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据2002年统计,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三本。  长篇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中外,气势磅礴,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俗体散文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为《百家讲坛》之先声。  主要作品有《千年庭院》、《小人》
期刊
作家印象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多部作品获国内外大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是其散
期刊
作家名片  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十余年来,出版散文集八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若干。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及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  乔叶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散文创作。二,小说创作。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之后又在此发表了《愁嫁》、《不做情人》、《
期刊
作家档案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运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一百五十多
期刊
作家印象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宾图旗,1958年7月15日生于呼和浩特,赤峰师范学校毕业,现供职于辽宁省公安厅《平安》杂志。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来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十三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得人民文学散文奖。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诚挚
期刊
作家档案  陈鲁民,中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写作生涯已达二十多年,先是写诗,后写小说,报告文学,从1987年开始改写杂文,于是杂文中就有了些诗的深邃和凝练,就有了些小说的细腻和幽默。陈鲁民写杂文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高。杂文评论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杂文以文采见长,以构思奇妙取胜,以富于理性思考称奇,在敢于和善于
期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我们一生需要养成的习惯。那么如何养成读书习惯,尤其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读书,进而与书为友,形成习惯呢?  一、创造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  (一)榜样引领,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孩子年龄小善于模仿他人做事。一年级学生虽都接触过书籍,但很少能够自觉独立的读书。
期刊
摘 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丰富个性化阅读体验,加强个性化阅读训练,在阅读中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思想获得启迪,不但让学生享受审美乐趣,而且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个性 教学氛围 阅读训练 语文素养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