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自2016年6月青海省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乐都支行结合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发展实际,以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工作试点为抓手,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作为,用金融活水持续浇灌“三农”沃土,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乐都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经营主体数量逐年上升,特色蔬菜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一、乐都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乐都区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区),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乐都区通过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快构建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厚植发展优势。2019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7.13万亩,特色优势作物占比91%,蔬菜总产量31.05万吨。其中,三大优势品牌蔬菜(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地膜洋芋)已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全区已先后建成以高店镇宏恩、圣地,雨润镇通力等为主体的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2个,创建寿乐镇富强专业合作社及雨润镇深沟、洪水坪等果蔬标准园13个。三是推进经营主体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7家、家庭农场198家、家庭牧场89家,政府扶持专业合作社10家。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明确工作目标,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高品质发展道路,牵头组织乐都区农牧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出台《乐都区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为27.44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4.26亿元,增长18.38%。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户和各类涉农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二)聚集政策合力,强化金融支撑
积极发挥再贷款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在不断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用扩张能力的同时,客观上拉动当地“三农”市场需求,使从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户得到便利实惠的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6月末,人行乐都支行累计向乐都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乐都联社)发放扶贫再贷款1.9亿元,贷款余额为1.4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1.9亿元,增长100%;支农再贷款0.3亿元,余额0.3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0.3亿元,增长100%。
(三)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
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督促指导乐都联社创新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最高额度10万元的“富农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需要贷款时不需再重复办理相关繁杂的手续,只需携带“富农卡”,即可去柜台直接办理,随时当场办结,办贷款像取款一样方便,有效满足了从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户“短、少、频”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57279万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53524万元,增长1425.41%。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品牌带动能力不足,导致资金吸引力不强。从乐都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情况看,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和地膜洋芋虽已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耕地大量被征用,特色农产品品牌单一、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现象日益凸显,导致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吸引资金效应不强。二是缺乏品牌宣传,导致外界对产品信任度不高。由于乐都区高原特色农业缺乏大型龙头企業的带动、宣传和推广,对高原特色农业的生产环境、操作流程、监督环节、产品品质等关键环节宣传不足,导致外界对产品信任度不高,制约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科技应用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高难度工程,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乐都区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的老方法。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由于乐都区尚未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这个关键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对有市场前景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交易登记、违约变现等市场行为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巨大的“三农”发展信贷需求无法满足,只能望洋兴叹,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信心。如乐都区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至今尚未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等配套机构,导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登记、价值评估、信息披露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制约了“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展。
(三)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乐都区设立了金融精准扶贫信贷风险防控基金1280万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基金300万元、创业就业信贷风险防控基金600万元等多个信贷风险防控基金。但由于贷款风险防控基金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部分信贷风险防控基金的使用效果不佳,未起到预期作用。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过程中,贷款风险的管理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与现有风险防控担保机制存在现实矛盾。金融机构担心一旦发生贷款违约,风险防控保障又难以兑现,将对承办银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严重挫伤了承办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银企合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引领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府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的布局规划、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等顶层设计,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铺就高速路,为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提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二是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产业链。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应从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开发绿色无污染、高品质、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具有高原特色的强大竞争力的农业产品。三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在深沟核心区开发建设“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园”“绿色产品生产开发园”“果品采摘园”“农业博览园”“草木花卉园”等功能区;开展蔬菜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垂钓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将农展会、农产品采摘节打造为展示乐都休闲农业的新名片。
(二)加快农村金融基础平台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承包土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的确权颁证进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建立农房、土地、林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各类产权可流转、可抵押、可入股,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资本化、市场化,切实解决县域“三农”经济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快推进销售渠道电商化。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宣传、拓展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交易数量,扩大交易规模,把“名、优、土、特、精”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三是依托现有的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将其打造成集现金汇款、缴费、贷款还款、小额信贷初次审批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的小型代理银行,使其成为银行分支机构的补充,全力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完善风险防控补偿机制,解决好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高原特色农业信贷需求基本情况和信贷风险的基本概率,建立能够覆盖特色农业信贷风险的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符合市场化条件的金融融资担保基金和风险防控补偿机制,从而降低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准入门槛,使绝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经营主体能够得到金融的支持,让农户贷款不再难,让金融机构放贷不再忧。二是规范担保基金管理制度。在确保解决高原特色农业信贷资金风险问题的同时,避免担保基金的重大损失。同时,构建担保基金持续补充制度,优化担保基金来源,避免担保基金的临时抽取和挪用,确保担保基金长期持续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财政贴息制度。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期的经营主体适当给予财政贴息,减轻借款主体的借款成本,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乐都支行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
一、乐都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乐都区作为青海省农业大县(区),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乐都区通过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快构建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厚植发展优势。2019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7.13万亩,特色优势作物占比91%,蔬菜总产量31.05万吨。其中,三大优势品牌蔬菜(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地膜洋芋)已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全区已先后建成以高店镇宏恩、圣地,雨润镇通力等为主体的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2个,创建寿乐镇富强专业合作社及雨润镇深沟、洪水坪等果蔬标准园13个。三是推进经营主体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7家、家庭农场198家、家庭牧场89家,政府扶持专业合作社10家。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明确工作目标,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高品质发展道路,牵头组织乐都区农牧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出台《乐都区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为27.44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4.26亿元,增长18.38%。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农户和各类涉农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二)聚集政策合力,强化金融支撑
积极发挥再贷款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在不断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用扩张能力的同时,客观上拉动当地“三农”市场需求,使从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户得到便利实惠的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20年6月末,人行乐都支行累计向乐都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乐都联社)发放扶贫再贷款1.9亿元,贷款余额为1.4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1.9亿元,增长100%;支农再贷款0.3亿元,余额0.3亿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0.3亿元,增长100%。
(三)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
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督促指导乐都联社创新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最高额度10万元的“富农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需要贷款时不需再重复办理相关繁杂的手续,只需携带“富农卡”,即可去柜台直接办理,随时当场办结,办贷款像取款一样方便,有效满足了从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户“短、少、频”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0年6月末,全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57279万元,较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试点建设之前增加了53524万元,增长1425.41%。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品牌带动能力不足,导致资金吸引力不强。从乐都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情况看,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和地膜洋芋虽已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耕地大量被征用,特色农产品品牌单一、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现象日益凸显,导致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吸引资金效应不强。二是缺乏品牌宣传,导致外界对产品信任度不高。由于乐都区高原特色农业缺乏大型龙头企業的带动、宣传和推广,对高原特色农业的生产环境、操作流程、监督环节、产品品质等关键环节宣传不足,导致外界对产品信任度不高,制约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科技应用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高难度工程,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然而乐都区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依然沿袭“一张嘴、两条腿”的老方法。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由于乐都区尚未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这个关键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对有市场前景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交易登记、违约变现等市场行为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巨大的“三农”发展信贷需求无法满足,只能望洋兴叹,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信心。如乐都区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至今尚未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等配套机构,导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登记、价值评估、信息披露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制约了“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展。
(三)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乐都区设立了金融精准扶贫信贷风险防控基金1280万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基金300万元、创业就业信贷风险防控基金600万元等多个信贷风险防控基金。但由于贷款风险防控基金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部分信贷风险防控基金的使用效果不佳,未起到预期作用。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过程中,贷款风险的管理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与现有风险防控担保机制存在现实矛盾。金融机构担心一旦发生贷款违约,风险防控保障又难以兑现,将对承办银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严重挫伤了承办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银企合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引领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府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的布局规划、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等顶层设计,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铺就高速路,为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提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二是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产业链。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应从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开发绿色无污染、高品质、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具有高原特色的强大竞争力的农业产品。三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在深沟核心区开发建设“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园”“绿色产品生产开发园”“果品采摘园”“农业博览园”“草木花卉园”等功能区;开展蔬菜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垂钓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将农展会、农产品采摘节打造为展示乐都休闲农业的新名片。
(二)加快农村金融基础平台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承包土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的确权颁证进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建立农房、土地、林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促进农村各类产权可流转、可抵押、可入股,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资本化、市场化,切实解决县域“三农”经济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快推进销售渠道电商化。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宣传、拓展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交易数量,扩大交易规模,把“名、优、土、特、精”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三是依托现有的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将其打造成集现金汇款、缴费、贷款还款、小额信贷初次审批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的小型代理银行,使其成为银行分支机构的补充,全力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完善风险防控补偿机制,解决好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高原特色农业信贷需求基本情况和信贷风险的基本概率,建立能够覆盖特色农业信贷风险的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符合市场化条件的金融融资担保基金和风险防控补偿机制,从而降低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准入门槛,使绝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经营主体能够得到金融的支持,让农户贷款不再难,让金融机构放贷不再忧。二是规范担保基金管理制度。在确保解决高原特色农业信贷资金风险问题的同时,避免担保基金的重大损失。同时,构建担保基金持续补充制度,优化担保基金来源,避免担保基金的临时抽取和挪用,确保担保基金长期持续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财政贴息制度。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期的经营主体适当给予财政贴息,减轻借款主体的借款成本,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乐都支行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