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作为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哲学思想以及以哲学为指导的各门具体科学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科学的理论保障。学习心理学,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自身、他人、社会和动物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调整和完善,不断促进自我心理的和谐、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和谐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心理学 和谐社会 心理和谐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4-0154-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当前,人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于从利益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角度思考实现路径,而较少从文艺学、美学、哲学特别是心理学等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去研究问题。实际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人的自我心理的调整和完善以及经济社会制度、政策、法律和机构等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人的自我心理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和谐。
  
  一、心理学与自我心理的和谐
  
  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只有个人自身实现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必然。心理学揭示了个人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奥秘,有助于我们认识自我,调节和完善自我,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首先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这是两千多年前挂在古希腊雅典德尔雯神庙门前的一块匾额上的内容,它表达了人类自身对自己认识的一种渴望。心理学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身与心的关系以及人在实践过程中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奥秘,阐明了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人格特征等。在心理学的帮助下,人在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那样能够更科学、更准确、更丰富多彩地认识自己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世界。而认识自我心理,是认识自我,进而调整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心理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是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完善自我是认识自我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自我心理和谐的主要手段。而完善自我首要的是要使自我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调节功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维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价值作用。唯有个体心理健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健康的主体。从理论上讲,人作为肉体的存在是有限的,个人对物质的拥有也是有限的,但人对肉体和物质的欲望以及精神的追求却常常呈现出无限的特征。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会造成个体心理的不完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造成个体心理的失衡,使个体发生心理病变,形成精神的畸形、人格的分裂和心理的失调等。从现实来看,在目前社会变革及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快速的变化与发展、繁重的生存与工作压力、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等使人们进人“情绪负重年代”,引发出种种心理的不适。国家卫生部在2006年第1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人。。但是,由于我国I临床心理学发展相对滞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心理医生对于很多人来讲还是遥不可及。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同时,也凸显了心理学在调整和完善自我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工作者应继续向精神世界作无限的探求和进取,为调整和完善自我心理提供更多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个体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心理学,学会各种方式的心理调适,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自我调节,促使自我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勇于面对现实,消除心理的消极因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心理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健康主体。
  最后是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自我心理和谐。实现自我心理健康并不是构建自我心理和谐的终极目标。从理论上看,自我心理和谐是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等的综合体现。虽然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等心理要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等心理要素在健康水平上的进一步增强,却又是心理健康并未包涵的内容。因此,自我心理和谐不但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而且还指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等心理要素能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增强,从而使自身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个体价值能够充分实现,使自我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方面,心理学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生理学等学科对创造心理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个体的一般心理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个人培养积极的兴趣,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等心理要素的强化、优化和激发,不断增强个体的创造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德、智、体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自我真正达到心理的和谐。
  
  二、心理学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人的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自我心理的和谐只有在人与人之问关系的和谐中才能实现,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并通过这种和谐体现出来。因此,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工作重心。心理学全面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纠正畸形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发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首先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与认识他人是正确认识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一方面,认识他人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以他人为镜,在个性、能力、与人交往的态度、情感表示方式等方面与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比较和学习, 以便于正确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同时,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认识和评价来认识自己,特别是当他人评价比主观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时,个人更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这些评价,以便于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人与他人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是比行为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心理学揭示了自我和他人心理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发展的诸多规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个人理解他人的行为,揣度他人心灵深处的欲求,发掘他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认识他人心理及自我与他人的心理关系,进而全面认识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是可以帮助我们认同和尊重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必须建立在认同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认同”最初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是与“自我”紧密相联的,通常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某些人品质、特征或观念等方面的联系而与其他人区分的自我意识。后来,逐渐扩大到其他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吉登斯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关联起来,认为“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上是可被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从个人的成长看,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个人在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丰富多样性。因此,认同和尊重他人就是要求个人容纳他人的个性差异,接受他人的思想碰撞,学习他人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的长处。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在强化人与人之间个性存在和价值认同的同时,却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广泛,隐蔽性更强,矛盾更尖锐,这就为认同和尊重他人提出了难题。心理学科学分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理论基础、交互作用的方式及运作,为认同和尊重他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实现途径和方法。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方式的情感沟通,理解、包容他人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学会认同和尊重他人。
  最后是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和利益相互交织的关系。其中,情感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生理、心理关系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从情感关系上看,诚信友爱就是要使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从利益关系看,公平正义就是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因此,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认同和尊重他人,而且要以此为基础,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当前,我国个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种种的精神危机。心理学研究了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讨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学习心理学,可以使个人在认同与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培养诚信正义、融洽协调、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进步的精神,减少乃至消除人的精神危机以及人际之间的纷争,增强处理情感与利益之间、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心理学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与社会之问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特殊表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心理学揭示了在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人与社会群体交互作用时社会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以及社会的阶级、阶层分化与对比等,全面把握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心理失衡,消除社会心理障碍,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消解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和谐文化心理环境。
  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含有各种社会阶级和阶层及其关系,具有各种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指出,经济基础和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之问的这个“中介环节”,就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下的社会人的心理状态。其中,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而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思想体系通过社会心理间接地反映社会存在。用普列汉诺夫的话来说就是:“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普列汉诺夫的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心理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心理学揭示了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学,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心理的全部涵义。全面了解和把握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为实现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
  二是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社会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明确各自在统一的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并相成相济、共生共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使社会呈现稳定有序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自私、贪婪、空虚、浮躁、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造成了大量病态行为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社会出现了“碎片化”倾向。而在一个碎片化的社会里,往往会因为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引起社会动乱,对社会的组织性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引发多种社会危机。心理学揭示了完善社会心理、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等不断调整个人心理,引导人们塑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影响和改造社会意识形态,弘扬优秀社会精神,实现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是构建和谐文化。从宏观上讲,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表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可分解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种形态和模式。其中,作为观念体系的无形文化形态和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心理,它是构建和谐文化的精神要素。由于任何社会文化心理都有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层,并且在特定社会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交互作用下,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成分就会被改造和抛弃,为时代所需要的成分就会融人到其中。心理学揭示了文化心理产生、发展和塑造的规律。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各民族和各阶层的文化心理,分清其各自的优劣,有助于我们针砭时弊,取长补短,建构本国、本民族和各阶层的和谐文化心理,从而为构建我国的和谐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作出一定的贡献。四、心理学与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 一。也就是说,人类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创造了自然。同时,人类在确定了自身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却不能否认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生态关系的和谐既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特殊表现,又是实现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既揭示了动物的生理规律,又从生理学的水平研究了各种心理现象。同时,还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诸多反作用的角度,加深了我们对客观自然界、人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解,为我们实现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和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生活环境。只有客观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才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界生态关系的和谐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心理学揭示了人类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探讨了认识运动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往往直接决定了认识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心理学不仅研究了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以及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而且也阐明了提高人类认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人与自然界生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蒙昧到人与自然的对立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期摸索的过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的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自然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必然使人类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近代以后,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因此,人类只有积极肩负起自己保护自然界生态的责任,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坚决纠正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种种不良行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心理学的作用不可低估。心理学不但揭示了人类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及构成和内涵,探讨了调节和完善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而且研究了左右人行为的人们头脑中的各种诡谲。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在认识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地调节和完善自己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是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不仅要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以便于自然能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而且还要发展生产,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使人类社会真正走上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心理学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念特别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揭示了提高人类实践能力的心理奥秘。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以及科学精神,提升全社会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人们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切实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一位年轻貌美的公主由护卫队员护送出城,高头白马,复古豪车,与此同时,一位平民打扮的老者拿着一瓶矿泉水在民巷中奔走,并最终在一个洒满阳光的路口与公主会合.公主走下车优雅地向老者走去,在老者准备拿起矿泉水的一刻,公主出人意料地先拿起矿泉水,老者与公主相视而笑.这是百岁山矿泉水的广告片,很多同学在电视上都看到过.但你是不是有些看不懂广告讲述的故事呢?其实,这则广告的素材来源于1650年发生在斯德哥尔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