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贵州,已是轻寒剪剪。我游走在贵州黔东南。原生态的黔东南,每走一步都让我惊喜、让我羞惭,喜的是车子的每一个转弯都会转出一片新天地,一幅油画般的风景;羞惭的是少数民族的多彩和文明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这个自以为是的“文化人”,做了回小学生。苗岭的山寨,是一部活的民族文化大词典……
气势磅礴的苗岭群峰,苍莽无边的原始森林,我像一个孩子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在这里行走,贪婪的恨不能把山野的风,没有尘埃的光线都采到竹篮里带走。
黔东南的美,美在原始与多彩。三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分布着五百余座山峰,二千九百多条河流。这个以苗、侗为主体的自治州,实则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他们原本在山梁河边吟唱的苗族飞歌,被一个叫阿幼朵的山里妹子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服饰绣品、村落建筑、传统工艺共有52项68个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西江苗寨感受千年前的生活
在景点遍地开花的时代,让你跃进去就不能自拔的地方,是少之又少了,这样的风景,既要有超越千年的往事遗韵,又不失原生态的真山真水,当我的双脚踏上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时,那在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上长出的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好像一道佛光穿透了心灵,席慕容的诗、张大千的画、外国的印象派,中国的意识流等等一切美的东西都在脑海中闪过,这里是诗意接地气的地方。
有人说安静而有力量的风景是崇高的,而西江千户苗寨称得上是一种崇高的风景,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户的人家,世世代代安居在这里,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如今,这样的生活却激起了人们对古代田园梦想的感悟,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和艺术细胞。“据说很多画家都会在那里迷失,而且在痴痴迷迷中跃上好几个艺术等级。”
西江千户苗寨是在白云深处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栖息在雷公山的脚边,十几个寨子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这个名称是苗语的音译。在苗语里“西江”的含义是苗族“西”氏族“讨”来的地方。“西”就代表西氏族,“江”在苗语里表示“讨”、“商讨”的意思。从西江名称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江苗族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而一个“讨”字,又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屈辱。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犹太民族,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历史上5次迁徙中从第三次开始陆续到达的集结地。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距今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西江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670年就形成了如今的建筑规模,这个微笑着受苦的民族,早在几百年前就把一个美丽如初的童话,播种在东南大地上,那时,人们称他们为“苗蛮”,他们迁到的地方叫“鬼方”。古时的西江,周围都是“黑洋箐”——原始森林,“鬼方”的含义是“鬼神很多的地方”。
陪我的朋友是当地人,没从正门进寨,而是带我沿盘山路直接到山顶,让我先睹了古寨的全貌。苗寨隐匿于山谷之中,数千栋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沿着两座中间有一条小溪的山体向上绽放,相连成片,蔚为壮观,仅有两三片翠的树,黄的稻田点缀其间,吊脚楼一栋连一栋地紧紧相依,它们或坐南朝北,或自西向东,虽各不相同却又充满了韵律感。我上山顶时,正值暮蔼降临时分,那一刻缕缕炊烟渐次从吊脚楼里冉冉升起,炊烟谢幕时,夜帘垂下,挂在吊脚楼窗前廊下的灯笼就那么齐刷刷地亮起来,一盏两盏千万盏……它们的灿烂绽放让天上的繁星都羞涩到低眉顺眼,那一刻我想到的除了“仙境”,还是“仙境”,忘记了刚刚散去的袅袅炊烟。
其实,西江苗寨,就是千百年来苗族人不变的日常生活。很久很久以前,苗家人上山劳作,常常会天黑才回来,为了使村民行走方便,于是各家各户都会在屋檐或路边挂上一盏油灯,以此照亮夜里回家的村民。如今,为了增强西江景区的观赏度,安装了3800盏节能观光灯,每天晚上从7点到11点点亮,采用的是发光二极管,一晚上的电费不超过50块钱。
在“鬼神很多的地方”生存,靠的是勇敢和智慧。最见证西江苗民智慧的,就是这一座座不用一钉一铆,全木质结构一色青瓦状如雄鹰展翅的吊脚楼。仅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斧头、一把锉子来完成,怎么建造全凭记忆代代相传。有人说这是“木质的史书”。2005年,苗族吊脚楼的建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唱道:“固芳老公公,要种树盖房,养优作师傅,闪电当尺量,太阳牵墨线,弹墨直又长。”听着这样的古歌,古时苗民盖房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走进寨子发现户与户之间都是用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因为是依山而建,坐在一家的美人靠上,可以和另一家顶层的朋友聊天。
苗人多用枫树做主材料,苗人把“枫树”称为“母树”,砍伐母树,必须事先焚香烧纸进行祭祀,然后才能动锯动斧。砍倒后,必须马上用木架支起来,不能落地,更不能从其身上跨过。
原来,苗族人都称他们是蚩尤的后代。
五千年前,在苍凉无边荒草凄凄的华北平原上,一个英武超群颇有帝王将相的先民,面对逐渐包围上来的敌军,毅然策马而下,他“割断缰绳,一任曾经驮载他纵横天下的彪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长啸悲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涿鹿大战,就此落幕。那个从马上下来的大汉,就是蚩尤,他被锁上桎梏,从今天河北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漫漫长路,蚩尤的鲜血染红了桎梏,桎梏被弃于荒野,很快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璀璨夺目的枫树。《山海经》、《大荒南经》和《轩辕本纪》中,都对此有记载:“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后,掷械于大荒之中,黎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建房造合一件普通的事,传承着对祖先的记忆,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部形象的历史读本。知道了这些故事,再回看那古老沧桑的千户苗寨,感觉那不仅仅是一卷如幻如梦的水墨画卷,不仅是人间仙境,还有苏格兰古堡的神秘和布达拉宫的神圣。
如果说夜晚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深处,如梦回千古的感觉,那么,白天听着从雷公山走来的白水河的哗哗声,与身着苗装,绾着高高的发髻,或戴着红花,或别着梳子的苗族妇女擦肩而过,你会恍惚这是走进了电影里,还是走进了墨香未干的历史画卷中,而真实的是,你只是走进了西江苗寨人的日常生活里。特别是那着盛装佩戴着叮叮当当银首饰的苗家女孩,那样美丽优雅,不知道的还以为碰到宫女了呢!我感觉,她们比呆板的宫中人多了几分深山的清新和婉约,原以为,这些颠沛流离被一步步逼到深山老林的苗族人,生活会像山上的野草那样潦草,没想到他们过得如此精致,听说苗家女孩十来岁就开始绣嫁衣,娘家也把大部 分财力为其置办嫁妆,所谓苗族服饰,唯指苗族女人,男人不管是哪种苗都如随意泼洒的墨般一袭青装,而潇洒也正在此。
在穿越千年的石板街上散步,导游告诉我,这条街是西江古老的街道,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欧妮夜边埂”。“欧妮”是银饰的意思,“夜边”是刺绣的意思,那“埂”就是路的意思。于是,这条街又叫银饰刺绣一条街。随便走进路边一个小店,摸着“唯此一件”的手工艺品,那缕云载月般的刺绣,薄如蝉翼的手工银饰,每一件都爱不释手,直到囊中羞涩。
在寨子的入口,邂逅一场歌舞。苗家人会说话就学唱歌,会走路就学跳舞。苗家人的舞蹈是他们精神领域的美丽绽放,锦鸡舞的灵动,铜鼓的张扬,古歌的奔放……所有都是对祖先的美丽追溯,对沧桑历史的回顾和骄傲,对大自然的感恩。苗族的婚姻多由男人摇马郎而来,每个村寨都留一片广场,供成年男子来走游方,一般不许在本村本族中谈恋爱,要到其他寨子去寻觅心上人,把大部分财产置办成女儿嫁妆,把房屋留给儿子,男女平等,他们好像是没有走过封建社会这条弯路。
分析“苗”这个字,上长有草,下面有田,可见苗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只有依靠种植水稻才能够生存,而迁徙到贵州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平地更是珍贵。因此,西江苗族就在那些不能种植水稻的陡坡上建设吊脚楼,而把河边水充足、土地肥沃的区域用来种植水稻。对耕地的热爱保护,苗族是不是走在了世人的前面呢?
余秋雨说,西江的美丽超乎想象。超乎我想象的,不是西江女孩“端正朗润”的闺秀之美,而是她们多姿多彩的服饰。
苗族服饰———首婉约的史诗
黔东南的苗族服饰是世界上品种最多,工艺最复杂,最多姿多彩的。单从种类来分就有130多种,这当中还不包括每一种类中盛装、便装、休闲装、劳动装、节日装、家装、丧服的细分。如果从流域来看,有清水江型、都柳江型、舞阳河型;从地域分有凯里舟溪型、雷山西江型、榕江月亮山型等。从款式上分有长裙、短裙、花裙、鸟羽裙、绣片裙等等。几乎每一个支系一种服饰,一个村寨一种服饰,甚至有的地方一个村寨兼容几个支系的服饰。
苗族服饰为何如此之多?这个苦难的民族本是中原一带安居乐业的农人,可那场转折性的涿鹿之战后,他们只能一步一回首地往南往西迁徙,为了大迁徙中各支各系便于区分,于是以服饰不同为证。又因苗族没有文字,妇女们便把故土的记忆刺绣或印染在服饰上,袖口上的蝴蝶,即苗族人的始祖
蝴蝶妈妈。裙裾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山里的超短裙苗。超短裙这样潮的服装,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大都市的时髦女孩。但是,在雷公山下的大唐乡和桃江乡,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她们因为这极具个性的服饰而得名为短裙苗,被人们誉为超短裙的故乡。在那里我看到不论老幼,甚至80岁的老婆婆都穿着仅有5寸,一个手掌长的短裙子,田间地头,烧菜做饭,春夏秋冬皆是这青色白褶超短裙。原来,远古时候,短裙苗的祖先用芭蕉叶来避寒遮羞,如今,他们的独特服饰,就是先民们把芭蕉叶当衣穿时的造型。别看裙子短,有时却要围很多层,一般都要有五六层,盛装时甚至要围上二十五六层,立体感非常强。让人想起跳《黑天鹅》的芭蕾舞演员。
苗族服饰犹如万花筒,各具特色,富于文化内涵。
世人皆知,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杨贵妃独舞的《霓裳羽衣曲》,但没人知道,这一经典巨作的原型,却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的也蒙寨出现了。那就是黑苗的白鸟衣盛装。我最初是在鼓藏节的开幕式上见到这一奇装。白鸟衣盛装为无领对襟大开口袖,全部采用漩涡圆圈式彩色满绣,构成田园、龙凤、花鸟、鱼虫图案。长条绣花裙镶有24条彩色飘带,最耀眼的是长裙下摆上那一串串白色的羽毛,美轮美奂,再戴上纯银打造的翘着长尾巴的凤凰,难怪唐玄宗以为遇到了仙女呢!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当年出游,来至一小庙,见数百仙女素练羽衣,载歌载舞,正当如醉如痴时,仙乐嘎然而止,仙女飘然而去。回宫后,唐玄宗根据记忆创作了《霓裳羽衣曲》,杨贵妃随之翩翩起舞。不料玄宗却说,爱妃舞跳得虽好,只可惜少了白鸟衣。
碰巧东谢蛮首领进宫朝拜,身着白鸟衣盛装,手持芦笙和古瓢琴。玄宗惊讶,认定这白鸟衣盛装就是在庙中见到的霓裳羽衣。东谢蛮不知是福是祸,回家后连夜逃离中原。
而今黑苗穿的这白鸟衣,和东谢蛮首领的白鸟衣非常相似,是不是当年东谢蛮的后代还有待考证。这支黑苗弹奏的山歌调子、发式及古瓢琴都与其他苗不同,令人遐思。
苗族服装最耀眼的美,还来自银饰和刺绣。我曾见过一位银饰艺术创作者。只用简单打凿工具,聆听着“叮叮咚咚”的金属的声音,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珍禽异兽便流泻成型。和他们盖房子一样,不用设计,没有模型,都来自原生的记忆,古老的传承。这就是这个民族的神奇。他们的刺绣也如此,不用画、不用描,直接在布上插针引线就有朵朵花儿绽放,只只鸟儿啁啾……
古老与时尚的碰撞
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在素有“苗疆腹地”和“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有一个闻名海内外的老村落,却冠有一个非常现代的名称“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苗寨。反排是苗语的音译,意为居住在高山上的村寨。与所有的苗寨一样,这个小村也是依山而建在两山夹溪的山洼里,吊脚木楼也是在绿树翠竹中花一样绽放着,未进寨先听到流水叮咚,是一个非常古朴、宁静的山寨。就是这个宁静的山寨,却把一种不宁静的声音,传到了山外,传到北京,传进了中南海。那就是急迫刚劲,热情奔放的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起源于大型的祭祀巫事活动,木鼓是把一截楠木掏空,两头蒙上牛皮而成,直径为50厘米,长为250厘米左右,置于高120厘米左右的鼓架上,用两根小木棒敲击。
反排木鼓舞,男女皆宜,一般分为5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踏步、腾越、翻转、甩同边手,舞姿豪迈奔放,古朴粗犷,舞蹈时,头、颈、腿、腰、手、脚一齐摆动,潇洒自如,那鼓点犹如飞石碰撞,又似水石相击,又仿如马蹄奔驰,甚是美妙。伴之以高亢的芦笙和整齐的吆喝声,我观其如摇滚、似街舞,又似踢踏舞,如果迈克·杰克逊在世,看了此舞应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叫做占里,几百年来占里的人口数量一直未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神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寻觅!
节日——日常生活中的节点和浪花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喜欢过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如此,这里素有“百节之乡”的称号。一年之中的节日集合竟然达到200多个,真的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啊!其中以鼓藏节和苗年最为出名。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乃至于凝聚力,在节日里才能淋漓尽致的体现。我有幸赶上了雷山县陶尧片区的鼓藏节。苗族是一个以祖宗神灵和山水神灵为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先祖即过世长辈的灵魂,都寄息在用枫树做的鼓中。苗族的支系要在12生肖的岁月轮回中每13年过一次鼓藏节,宰杀牲畜以祭祀寄息于鼓中的列祖列宗神灵。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
2011年11月9日,我和州宣传部的小王一起驱车向雷山县陶尧片区出发。一路上,看到很多挑着担子的男人,大多一头挑着几条小鱼,一头挑着两三只鸭子。我想这些人肯定是赶集的。
听说这一天,随便走到哪一家,都可以坐下吃饭饮酒。我先来到村口一家,主人正在收拾鸭子,我数了数居然有9只,我问:“你怎么买这么多鸭子啊?”他说不是买的,鸭子必须是亲戚送的,我明天天一亮要杀三头猪,回送这些亲戚们。原来我在路上看到挑鸭子的都是走亲戚的呀。
最后我是在山顶上一个叫唐家慧的小妹妹家过的鼓藏节。有贵阳、凯里、广西的朋友过来,我问一个男生为什么只带鞭炮不带鸭子来呢?男人笑说,只有亲戚才能送鸭,鸭不是谁都可以送的,我想带鸭子,可是没有资格,家慧不肯嫁我哟。
从没见过这么奢侈的节日,礼花从下午五六点钟一直燃放到晚上十二点,客人带来鞭炮,主人就拿着到家门口去放,谁家鞭炮多,就说明客人多,主人就会自豪。
虽说鼓藏节很热闹,但我想苗族青年们最盼望的应该是姊妹节吧!那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清水江畔的苗族青年男女邀约情人相聚,进行郊游踩鼓,同吃姊妹饭,共步游方场……
苗族女孩把心意都放在姊妹饭里。在给后生的饭里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钩,则表示希望日后多与姑娘来往。放点椿芽,表示愿意成婚。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苗族姑娘表达感情的方式,温婉含蓄,即使无意也不伤面子。
据说姊妹节也是已婚男女可以私会婚前恋人的日子,但仅三天时间必须返回,颇似大理的转三塔,很人性化。
神秘的黔东南,我只是感受到了你浮在表面上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民风习俗,像暗河一样在“哗哗流淌”着,我渴望再来……
气势磅礴的苗岭群峰,苍莽无边的原始森林,我像一个孩子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在这里行走,贪婪的恨不能把山野的风,没有尘埃的光线都采到竹篮里带走。
黔东南的美,美在原始与多彩。三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分布着五百余座山峰,二千九百多条河流。这个以苗、侗为主体的自治州,实则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他们原本在山梁河边吟唱的苗族飞歌,被一个叫阿幼朵的山里妹子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服饰绣品、村落建筑、传统工艺共有52项68个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西江苗寨感受千年前的生活
在景点遍地开花的时代,让你跃进去就不能自拔的地方,是少之又少了,这样的风景,既要有超越千年的往事遗韵,又不失原生态的真山真水,当我的双脚踏上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时,那在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上长出的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好像一道佛光穿透了心灵,席慕容的诗、张大千的画、外国的印象派,中国的意识流等等一切美的东西都在脑海中闪过,这里是诗意接地气的地方。
有人说安静而有力量的风景是崇高的,而西江千户苗寨称得上是一种崇高的风景,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户的人家,世世代代安居在这里,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如今,这样的生活却激起了人们对古代田园梦想的感悟,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和艺术细胞。“据说很多画家都会在那里迷失,而且在痴痴迷迷中跃上好几个艺术等级。”
西江千户苗寨是在白云深处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栖息在雷公山的脚边,十几个寨子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这个名称是苗语的音译。在苗语里“西江”的含义是苗族“西”氏族“讨”来的地方。“西”就代表西氏族,“江”在苗语里表示“讨”、“商讨”的意思。从西江名称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江苗族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而一个“讨”字,又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屈辱。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犹太民族,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历史上5次迁徙中从第三次开始陆续到达的集结地。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距今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西江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670年就形成了如今的建筑规模,这个微笑着受苦的民族,早在几百年前就把一个美丽如初的童话,播种在东南大地上,那时,人们称他们为“苗蛮”,他们迁到的地方叫“鬼方”。古时的西江,周围都是“黑洋箐”——原始森林,“鬼方”的含义是“鬼神很多的地方”。
陪我的朋友是当地人,没从正门进寨,而是带我沿盘山路直接到山顶,让我先睹了古寨的全貌。苗寨隐匿于山谷之中,数千栋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沿着两座中间有一条小溪的山体向上绽放,相连成片,蔚为壮观,仅有两三片翠的树,黄的稻田点缀其间,吊脚楼一栋连一栋地紧紧相依,它们或坐南朝北,或自西向东,虽各不相同却又充满了韵律感。我上山顶时,正值暮蔼降临时分,那一刻缕缕炊烟渐次从吊脚楼里冉冉升起,炊烟谢幕时,夜帘垂下,挂在吊脚楼窗前廊下的灯笼就那么齐刷刷地亮起来,一盏两盏千万盏……它们的灿烂绽放让天上的繁星都羞涩到低眉顺眼,那一刻我想到的除了“仙境”,还是“仙境”,忘记了刚刚散去的袅袅炊烟。
其实,西江苗寨,就是千百年来苗族人不变的日常生活。很久很久以前,苗家人上山劳作,常常会天黑才回来,为了使村民行走方便,于是各家各户都会在屋檐或路边挂上一盏油灯,以此照亮夜里回家的村民。如今,为了增强西江景区的观赏度,安装了3800盏节能观光灯,每天晚上从7点到11点点亮,采用的是发光二极管,一晚上的电费不超过50块钱。
在“鬼神很多的地方”生存,靠的是勇敢和智慧。最见证西江苗民智慧的,就是这一座座不用一钉一铆,全木质结构一色青瓦状如雄鹰展翅的吊脚楼。仅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斧头、一把锉子来完成,怎么建造全凭记忆代代相传。有人说这是“木质的史书”。2005年,苗族吊脚楼的建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唱道:“固芳老公公,要种树盖房,养优作师傅,闪电当尺量,太阳牵墨线,弹墨直又长。”听着这样的古歌,古时苗民盖房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走进寨子发现户与户之间都是用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因为是依山而建,坐在一家的美人靠上,可以和另一家顶层的朋友聊天。
苗人多用枫树做主材料,苗人把“枫树”称为“母树”,砍伐母树,必须事先焚香烧纸进行祭祀,然后才能动锯动斧。砍倒后,必须马上用木架支起来,不能落地,更不能从其身上跨过。
原来,苗族人都称他们是蚩尤的后代。
五千年前,在苍凉无边荒草凄凄的华北平原上,一个英武超群颇有帝王将相的先民,面对逐渐包围上来的敌军,毅然策马而下,他“割断缰绳,一任曾经驮载他纵横天下的彪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长啸悲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涿鹿大战,就此落幕。那个从马上下来的大汉,就是蚩尤,他被锁上桎梏,从今天河北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漫漫长路,蚩尤的鲜血染红了桎梏,桎梏被弃于荒野,很快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璀璨夺目的枫树。《山海经》、《大荒南经》和《轩辕本纪》中,都对此有记载:“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后,掷械于大荒之中,黎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建房造合一件普通的事,传承着对祖先的记忆,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部形象的历史读本。知道了这些故事,再回看那古老沧桑的千户苗寨,感觉那不仅仅是一卷如幻如梦的水墨画卷,不仅是人间仙境,还有苏格兰古堡的神秘和布达拉宫的神圣。
如果说夜晚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深处,如梦回千古的感觉,那么,白天听着从雷公山走来的白水河的哗哗声,与身着苗装,绾着高高的发髻,或戴着红花,或别着梳子的苗族妇女擦肩而过,你会恍惚这是走进了电影里,还是走进了墨香未干的历史画卷中,而真实的是,你只是走进了西江苗寨人的日常生活里。特别是那着盛装佩戴着叮叮当当银首饰的苗家女孩,那样美丽优雅,不知道的还以为碰到宫女了呢!我感觉,她们比呆板的宫中人多了几分深山的清新和婉约,原以为,这些颠沛流离被一步步逼到深山老林的苗族人,生活会像山上的野草那样潦草,没想到他们过得如此精致,听说苗家女孩十来岁就开始绣嫁衣,娘家也把大部 分财力为其置办嫁妆,所谓苗族服饰,唯指苗族女人,男人不管是哪种苗都如随意泼洒的墨般一袭青装,而潇洒也正在此。
在穿越千年的石板街上散步,导游告诉我,这条街是西江古老的街道,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欧妮夜边埂”。“欧妮”是银饰的意思,“夜边”是刺绣的意思,那“埂”就是路的意思。于是,这条街又叫银饰刺绣一条街。随便走进路边一个小店,摸着“唯此一件”的手工艺品,那缕云载月般的刺绣,薄如蝉翼的手工银饰,每一件都爱不释手,直到囊中羞涩。
在寨子的入口,邂逅一场歌舞。苗家人会说话就学唱歌,会走路就学跳舞。苗家人的舞蹈是他们精神领域的美丽绽放,锦鸡舞的灵动,铜鼓的张扬,古歌的奔放……所有都是对祖先的美丽追溯,对沧桑历史的回顾和骄傲,对大自然的感恩。苗族的婚姻多由男人摇马郎而来,每个村寨都留一片广场,供成年男子来走游方,一般不许在本村本族中谈恋爱,要到其他寨子去寻觅心上人,把大部分财产置办成女儿嫁妆,把房屋留给儿子,男女平等,他们好像是没有走过封建社会这条弯路。
分析“苗”这个字,上长有草,下面有田,可见苗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只有依靠种植水稻才能够生存,而迁徙到贵州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平地更是珍贵。因此,西江苗族就在那些不能种植水稻的陡坡上建设吊脚楼,而把河边水充足、土地肥沃的区域用来种植水稻。对耕地的热爱保护,苗族是不是走在了世人的前面呢?
余秋雨说,西江的美丽超乎想象。超乎我想象的,不是西江女孩“端正朗润”的闺秀之美,而是她们多姿多彩的服饰。
苗族服饰———首婉约的史诗
黔东南的苗族服饰是世界上品种最多,工艺最复杂,最多姿多彩的。单从种类来分就有130多种,这当中还不包括每一种类中盛装、便装、休闲装、劳动装、节日装、家装、丧服的细分。如果从流域来看,有清水江型、都柳江型、舞阳河型;从地域分有凯里舟溪型、雷山西江型、榕江月亮山型等。从款式上分有长裙、短裙、花裙、鸟羽裙、绣片裙等等。几乎每一个支系一种服饰,一个村寨一种服饰,甚至有的地方一个村寨兼容几个支系的服饰。
苗族服饰为何如此之多?这个苦难的民族本是中原一带安居乐业的农人,可那场转折性的涿鹿之战后,他们只能一步一回首地往南往西迁徙,为了大迁徙中各支各系便于区分,于是以服饰不同为证。又因苗族没有文字,妇女们便把故土的记忆刺绣或印染在服饰上,袖口上的蝴蝶,即苗族人的始祖
蝴蝶妈妈。裙裾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山里的超短裙苗。超短裙这样潮的服装,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大都市的时髦女孩。但是,在雷公山下的大唐乡和桃江乡,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她们因为这极具个性的服饰而得名为短裙苗,被人们誉为超短裙的故乡。在那里我看到不论老幼,甚至80岁的老婆婆都穿着仅有5寸,一个手掌长的短裙子,田间地头,烧菜做饭,春夏秋冬皆是这青色白褶超短裙。原来,远古时候,短裙苗的祖先用芭蕉叶来避寒遮羞,如今,他们的独特服饰,就是先民们把芭蕉叶当衣穿时的造型。别看裙子短,有时却要围很多层,一般都要有五六层,盛装时甚至要围上二十五六层,立体感非常强。让人想起跳《黑天鹅》的芭蕾舞演员。
苗族服饰犹如万花筒,各具特色,富于文化内涵。
世人皆知,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杨贵妃独舞的《霓裳羽衣曲》,但没人知道,这一经典巨作的原型,却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的也蒙寨出现了。那就是黑苗的白鸟衣盛装。我最初是在鼓藏节的开幕式上见到这一奇装。白鸟衣盛装为无领对襟大开口袖,全部采用漩涡圆圈式彩色满绣,构成田园、龙凤、花鸟、鱼虫图案。长条绣花裙镶有24条彩色飘带,最耀眼的是长裙下摆上那一串串白色的羽毛,美轮美奂,再戴上纯银打造的翘着长尾巴的凤凰,难怪唐玄宗以为遇到了仙女呢!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当年出游,来至一小庙,见数百仙女素练羽衣,载歌载舞,正当如醉如痴时,仙乐嘎然而止,仙女飘然而去。回宫后,唐玄宗根据记忆创作了《霓裳羽衣曲》,杨贵妃随之翩翩起舞。不料玄宗却说,爱妃舞跳得虽好,只可惜少了白鸟衣。
碰巧东谢蛮首领进宫朝拜,身着白鸟衣盛装,手持芦笙和古瓢琴。玄宗惊讶,认定这白鸟衣盛装就是在庙中见到的霓裳羽衣。东谢蛮不知是福是祸,回家后连夜逃离中原。
而今黑苗穿的这白鸟衣,和东谢蛮首领的白鸟衣非常相似,是不是当年东谢蛮的后代还有待考证。这支黑苗弹奏的山歌调子、发式及古瓢琴都与其他苗不同,令人遐思。
苗族服装最耀眼的美,还来自银饰和刺绣。我曾见过一位银饰艺术创作者。只用简单打凿工具,聆听着“叮叮咚咚”的金属的声音,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珍禽异兽便流泻成型。和他们盖房子一样,不用设计,没有模型,都来自原生的记忆,古老的传承。这就是这个民族的神奇。他们的刺绣也如此,不用画、不用描,直接在布上插针引线就有朵朵花儿绽放,只只鸟儿啁啾……
古老与时尚的碰撞
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在素有“苗疆腹地”和“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有一个闻名海内外的老村落,却冠有一个非常现代的名称“东方迪斯科”的故乡——反排苗寨。反排是苗语的音译,意为居住在高山上的村寨。与所有的苗寨一样,这个小村也是依山而建在两山夹溪的山洼里,吊脚木楼也是在绿树翠竹中花一样绽放着,未进寨先听到流水叮咚,是一个非常古朴、宁静的山寨。就是这个宁静的山寨,却把一种不宁静的声音,传到了山外,传到北京,传进了中南海。那就是急迫刚劲,热情奔放的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起源于大型的祭祀巫事活动,木鼓是把一截楠木掏空,两头蒙上牛皮而成,直径为50厘米,长为250厘米左右,置于高120厘米左右的鼓架上,用两根小木棒敲击。
反排木鼓舞,男女皆宜,一般分为5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踏步、腾越、翻转、甩同边手,舞姿豪迈奔放,古朴粗犷,舞蹈时,头、颈、腿、腰、手、脚一齐摆动,潇洒自如,那鼓点犹如飞石碰撞,又似水石相击,又仿如马蹄奔驰,甚是美妙。伴之以高亢的芦笙和整齐的吆喝声,我观其如摇滚、似街舞,又似踢踏舞,如果迈克·杰克逊在世,看了此舞应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叫做占里,几百年来占里的人口数量一直未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神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寻觅!
节日——日常生活中的节点和浪花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喜欢过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如此,这里素有“百节之乡”的称号。一年之中的节日集合竟然达到200多个,真的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啊!其中以鼓藏节和苗年最为出名。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乃至于凝聚力,在节日里才能淋漓尽致的体现。我有幸赶上了雷山县陶尧片区的鼓藏节。苗族是一个以祖宗神灵和山水神灵为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先祖即过世长辈的灵魂,都寄息在用枫树做的鼓中。苗族的支系要在12生肖的岁月轮回中每13年过一次鼓藏节,宰杀牲畜以祭祀寄息于鼓中的列祖列宗神灵。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
2011年11月9日,我和州宣传部的小王一起驱车向雷山县陶尧片区出发。一路上,看到很多挑着担子的男人,大多一头挑着几条小鱼,一头挑着两三只鸭子。我想这些人肯定是赶集的。
听说这一天,随便走到哪一家,都可以坐下吃饭饮酒。我先来到村口一家,主人正在收拾鸭子,我数了数居然有9只,我问:“你怎么买这么多鸭子啊?”他说不是买的,鸭子必须是亲戚送的,我明天天一亮要杀三头猪,回送这些亲戚们。原来我在路上看到挑鸭子的都是走亲戚的呀。
最后我是在山顶上一个叫唐家慧的小妹妹家过的鼓藏节。有贵阳、凯里、广西的朋友过来,我问一个男生为什么只带鞭炮不带鸭子来呢?男人笑说,只有亲戚才能送鸭,鸭不是谁都可以送的,我想带鸭子,可是没有资格,家慧不肯嫁我哟。
从没见过这么奢侈的节日,礼花从下午五六点钟一直燃放到晚上十二点,客人带来鞭炮,主人就拿着到家门口去放,谁家鞭炮多,就说明客人多,主人就会自豪。
虽说鼓藏节很热闹,但我想苗族青年们最盼望的应该是姊妹节吧!那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清水江畔的苗族青年男女邀约情人相聚,进行郊游踩鼓,同吃姊妹饭,共步游方场……
苗族女孩把心意都放在姊妹饭里。在给后生的饭里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钩,则表示希望日后多与姑娘来往。放点椿芽,表示愿意成婚。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苗族姑娘表达感情的方式,温婉含蓄,即使无意也不伤面子。
据说姊妹节也是已婚男女可以私会婚前恋人的日子,但仅三天时间必须返回,颇似大理的转三塔,很人性化。
神秘的黔东南,我只是感受到了你浮在表面上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民风习俗,像暗河一样在“哗哗流淌”着,我渴望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