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德国有个管森林的人叫林务官。他跑到森林里看了看,觉得这里太乱。很不整齐:除了高大的树木,还有矮树丛和杂草,地上到处枯枝败叶。她看着实在不顺眼,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于是大树跟前的矮树不见了,杂草铲光了,连同地上的枯枝败叶统统燃掉了,森林里连一根草也没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变得又干净又整齐,林务官看了真舒服!可是过了几年,森林里又不像样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愈来愈少,光秃秃的树干就像一把高高举起的扫帚,还有很多树木已经枯死了,这是林务官命令人打扫森林犯下的错误。
林务官让人打扫森林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这就是顾此失彼,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为了课堂这个“大森林”表面的整齐划一,牺牲可我们课堂应有的多变和灵活。我们只顾教我们的课,为了维持表面的课堂秩序,我常常让我们的学生齐读、回答问题齐答、希望他们说出我们需要的答案,不是预设好的,就是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我们的思路上来,我们只想“收”不想“放”.只是怕他们乱作一团。我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是有所顾忌的.是顾及到我们的课堂气氛的,我反复的思考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怎么样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跃。
那就是以学生思维为中心。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一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的学活跃课堂。让学生自由发问。我们解答他们的提问也是要以启发引导为途径。首先,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拔技能的掌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也就是着意于启发性。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是杂乱无章的其实学生就是我们的“章”,老师是学生的“纲”有了这样的指导,我顿时明白了,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这样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也是同样需要。
新课程认为,老师也能过提高自己的素质,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授行为产生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学习需求。
于是大树跟前的矮树不见了,杂草铲光了,连同地上的枯枝败叶统统燃掉了,森林里连一根草也没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变得又干净又整齐,林务官看了真舒服!可是过了几年,森林里又不像样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愈来愈少,光秃秃的树干就像一把高高举起的扫帚,还有很多树木已经枯死了,这是林务官命令人打扫森林犯下的错误。
林务官让人打扫森林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这就是顾此失彼,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为了课堂这个“大森林”表面的整齐划一,牺牲可我们课堂应有的多变和灵活。我们只顾教我们的课,为了维持表面的课堂秩序,我常常让我们的学生齐读、回答问题齐答、希望他们说出我们需要的答案,不是预设好的,就是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我们的思路上来,我们只想“收”不想“放”.只是怕他们乱作一团。我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是有所顾忌的.是顾及到我们的课堂气氛的,我反复的思考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怎么样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跃。
那就是以学生思维为中心。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一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的学活跃课堂。让学生自由发问。我们解答他们的提问也是要以启发引导为途径。首先,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拔技能的掌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也就是着意于启发性。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是杂乱无章的其实学生就是我们的“章”,老师是学生的“纲”有了这样的指导,我顿时明白了,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这样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也是同样需要。
新课程认为,老师也能过提高自己的素质,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授行为产生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