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手工航模者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要接近它,甚至拥有它
  北京望京,标志性的熊猫路右拐。郑富德每次来北京都会到这里坐坐。咖啡馆已经易主,从原来两层楼的连锁品牌“咖啡陪你”变成了一层楼的熊猫咖啡。他时常觉得这个社会商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快得好像丢了很多东西。
  郑富德想把他的手工航模搬到北京,以北京为新原点推广这门高冷的手工技艺。他看不上保丽龙塑料模型,也害怕工业化制式让人们忘了手工艺的精髓。这样的玩意儿只是一个玩具,“基本的意义已经没有了,也没有制作艺术,你也不知道它的原理”。62岁的郑富德头发有些花白,身材匀称,穿着休闲而时尚。他不像一个从久远传统技艺里走出来的人。
  1949年,郑富德随父亲从浙江绍兴到台湾定居。他们的新家在机场旁边。郑富德说,他对飞机是一见钟情,“特别有感受,想要去接近它,甚至拥有它。”那年,郑富德14岁。这是他至今没法用理性来分析的事情。平时的他从来不相信无缘无故的由来,总是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年少时最幸福的时光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离飞机越来越近。为了省下路费买模型,半工半读的郑富德从来不坐公交车。从打工的地方到家,他要走一个多小时。每天,他都觉得这是奇妙的旅程,走在路上,沉浸在对飞机的幻想中,感到快乐。
  后来,他终于买到了航模,视若珍宝。他研究每一个零部件,试着自己做,实验中不小心摔坏了就买来重做,久而久之,他的床底下积了一堆各式各样的航模。
  尽管郑富德自学了航模理论知识,但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依然有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就遍寻手工艺高手讨教,再转化成适合航模开发的技巧。这个过程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断发问。以至于现在,他有这样的自信,“一般的航模教学讲理论,我讲的一定对。”
  我的每一台飞机要真能飞
  1981年,27岁的郑富德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这件事:航模可不可以当一门独立的事业来经营?这门技艺能不能推广,能不能为更多人所用?当时的他在一家报社上班,精通传统印刷系统,他觉得人生的经历就是要动手去实践,比如实践他多年研习的手工航模理论。
  他想开一家展示店,既能展示航模成品,也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门技艺中来。他的太太是一名护士,收入维持日常开销没有问题,就决定支持他。丈母娘觉得他疯了,“你做这个东西谁来买?吃饱了撑着才玩这个。”郑富德说他才不去想这些问题,真要想了这个事就做不起来了。
  郑富德坚持手工打磨每一个零部件、手工组装每一架模型。这得砸钱,“要有金钱、时间,还有鉴赏力。”他做过一台6:1的幻影战斗机模型,花了半年时间,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就连飞机上拟人模特穿的毛线衣都是手工制作的。
  “我的每一台飞机要真能飞。”而市面上一般制作的仿真飞机是不能实际飞行的,“因为太像了。”为了让每一台航模都能飞起来,郑富德要不断调整设计,包括贴片怎么弯、弧度是多少、流线型曲线怎么设计。因为没有先例,他只能不停地试,成本极高,“人力和技术配合,关键靠能力和经验。”
  一开始,女儿郑艾玲很难理解郑富德对飞机的热爱,本身也提不起对手工制式的热情。郑艾玲10岁前都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再次回到郑富德身边时,她一点都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跟郑富德一起出去,因为只要出去看到飞机,郑富德就走不动路了。
  1984年,郑富德搬离车库,把航模店开在了台湾新北市。虽然离台北市中心还有点距离,但此时的他已是声名远扬。
  1999年左右,受经济周期影响,同时,OEM量产模式下的低成本速成航模也从大陆流向台湾市场,“同样大小的飞机,他们只卖1/2的价格,怎么跟他们比呢?”郑富德知道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他不能接受别人慢慢质疑他的工艺,“消费者不懂这里面的门道。”
  2000年,郑富德不得不关停航模店。为此,他拍卖了房子,散尽家财。
  只有靠双手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有温度的
  郑艾玲在国外从事教育工作。她看到父亲很颓废,也不想失去这门技艺,就决定回到台湾一起想办法。
  乡下有一所小学,100多名学生。郑艾玲想,他们可以开班授课,把航模知识教给小朋友,顺便可以赚点启动资金,以备东山再起。
  一个月后,郑艾玲发现事情不妙。这些来上课的小朋友都交不起学费,而且周六、周日他们也来上课。郑艾玲去家访,“都是台湾弱势家庭的小朋友,原住民、隔代教养的小朋友,这样的话肯定收不到钱。”她很犹豫要不要继续,就问郑富德怎么办。
  “怎么办?一个人酒驾被抓去关3个月,他有3个小朋友没人照顾,把小朋友交给我,一待就待3个月。”郑富德顿时明白了一件事:一门技艺的原点在于传承,传承的核心是教育。如果能通过教育传承自己的手艺,也是好事。
  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郑富德发现,来学习的孩子不会1+1=2的计算,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学,而是他根本看不懂,他得先学会国文。于是,所有的教育又都回到最基础的部分。更多的孩子长期处于放养阶段,根本坐不住。郑富德就把他们放出去玩,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们都叫他“蓝博士”,因为他知道关于蓝天的任何秘密。
  “硬着头皮干了八九年。”这段时间,郑艾玲同时打了多份工,包括做英语家教、餐厅打工。“这段经历给了我们经验。”郑富德就此开发了一套航模教育课程。
  来到北京后,郑富德重新焕发了活力。他要把他的航模都搬到北京,用线下教育+航模店展示的方式重构贩卖模式,以此养活手工技艺。“在台湾,有些东西已经固化了,不管怎么样都不会产生新的东西。如果你要让它产生某种重生,有些困难。”大陆市场吸引了郑富德。
  他不得不面临这样的转型,也不得不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筹集资金开办航模店,他参加了京东众筹“聚匠计划”,效果还不错,一时间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初心和目标。也有很多投资者找到他,但谈了三句就让他崩溃。
  “3个月能不能赚钱?”
  “3个月?”
  “我要3个月见效。”
  “3年行不行?”
  “3年我没办法等。”
  “其实3年盈利是没有问题的。”郑富德私心想,他更想脱口而出的是,如果3个月能赚钱,那你自己去做就好了,“那不是扯淡吗?”
  郑富德有些落寞,他知道这条道路还是孤独的。郑艾玲成了他的忠实拥护者,她跟父亲一起投入到手工航模的教育开发,让更多人知晓这门技术的专业性和精髓。
  对于郑富德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门他热爱了将近50年的技艺,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新传统。只是回到原点,他说。
其他文献
最近,一部描写消防战士傅开其英雄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烈火雄心》,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详细叙述了“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温州市武警消防支队泰顺中队战士傅开其,16年前因救战友,身负重伤;截肢后选择留在警营,诠释坚毅、奉献和担当;8年前患上运动神经元症后,与病魔顽强抗争,谱写不屈生命篇章的感人故事。  危难之中勇救战友  1980年2月,傅开其出生于杭州市龙坞乡里桐坞村一户农家。他从小仰慕
“汉字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呼吸般自然,如吃饭喝水般习惯,汉字承载了我们的愿景,丰富、美好的寓意蕴含其中。每个字都有它相关的文化内涵。比如‘禾’字,古人赋予这个字文化上的含义,因为它的穗下垂,向自己的根部致意,预示着不忘本,孔夫子感叹‘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焉’。汉字的背后是与它有关的历史事件、经典著作、文化现象、人物关系等。”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是语言教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和深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住在乡村中,从
期刊